命名,也称起名或取名。自古以来,辩物取名与人类创造文明相始终。中国学者周仪荣先生曾经说过:“命名是一门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渊深的学问;命名不仅要注意科学性、严谨性和通俗性,还要注意社会接受度。”因此,命名问题尤其是疾病的命名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应该采取慎之又慎、精益求精的态度。
疾病的命名是给疾病起一个特定的名称,使之可以区别于其他疾病。这样既有别于其他疾病又体现与其他疾病的不同,还能反映疾病的内在本质或外在表现的某些特点,目的是提供一个术语参考以促进标准化术语的使用。病名是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医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2020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悄然到来让全人类措手不及,凭借着极强的传染性和起病隐匿的特性,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便迅速蔓延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造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安全危机。这次疫情引起了人们对疾病命名的关注。那么,疾病是如何命名的?有什么原则或规则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先生2020年2月11日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冠肺炎命名为“COVID-19”。他说:“在世卫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共同指导原则下,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不涉及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人群,同时方便发音且与疾病有关的名称。” 其实早在2015年,WHO就提出了对新发现传染性疾病命名的指导原则:命名不能包含地域名、人物名、动物名、食物名、职业名称或者一些其他会引起恐惧惊慌的形容词,比如“未知”“致命”和“流行性”等。名字中应有对症状的一般性描述以及病原体的名称和顺序编号等,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线状性出血热Ⅱ型等。 医学上,对于各种疾病的命名,有的是根据病因命名的,有的是根据症状命名的。一般而言,根据病因命名的比较好治,因为知道这类病是怎么得的,就好办多了,例如缺铁性贫血、细菌性痢疾等;而病因不清楚的,只好用症状命名,因为不知道这类病是怎么得的,就难办多了,例如糖尿病、冠心病等。 理想的疾病名称应既能反映疾病的内在本质或外在表现的某些特点,又是唯一性的。例如急性阑尾炎,它表示了疾病的发生部位是在阑尾,又表示了疾病的临床表现是急性炎症,因此很容易理解疾病的本身,也容易区别其他疾病。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仍有一些难以命名的疾病。 由于过去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名称曾导致污名化和其他不良后果,例如2009年,“猪流感”这个名称曾让一些国家“谈猪色变”,甚至限制猪肉贸易、下令屠宰生猪,后来WHO宣布这种疾病的正式名称为甲型H1N1流感。又如2012年在中东一些地方出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由于疾病名称中含有“中东”这个地理名称,曾引发争议。 疾病的命名是疾病分类的基础,没有名称就无法分类,疾病命名的列表本身就是一份最详细的分类表;反而言之,将一个疾病分类表最详细地扩展开,使每一个编码都对应一个特指的疾病名称,这时的疾病分类表也就是一个疾病命名表了。目前各种被命名的疾病有7万多种;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疾病可自愈,还有三分之一的疾病可医治,剩下的三分之一目前医生也无能为力。 在WHO对新冠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的同一天,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ICTV)把新冠病毒命名为SARS-CoV-2,这与2003年发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毒SARS-CoV,和2012-2015年引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病毒MERS-CoV的命名是比较一致的,也有连贯性和统一性。病毒分类和命名由ICTV负责,通常是国际性的,并且普遍适用于所有的生物病毒。 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WHO决定使用希腊字母命名其主要变异毒株。这一方法简单且易于使用和记忆。为避免污名化和歧视性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名称,WHO在多个潜在的命名系统中选择了希腊字母,该命名法不会取代病毒原有的科学名称,如2020年10月发现于印度的变异毒株被命名为“德尔塔变异病毒”,2021年11月发现于南非的变异毒株被命名为“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等。如果希腊字母用完后,也许将考虑用星座命名新冠变异病毒,未来或可能出现“白羊座”“巨蟹座”毒株等命名方式。 目前各种被ICTV命名的病毒有5千多种,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致病机理、媒介嗜亲性等。 为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弄不好就会冒犯他人,像艾滋病早期的名称是“男同性恋者免疫缺陷症”。有些疾病的名称还有可能引起公众的误会,比如“猪流感”;其实猪并不是该流感的传播载体,但在2009年该疾病暴发后,很多国家都禁止猪肉进口并扑杀猪。又如“中东呼吸综合征”让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不是特别开心,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WHO前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先生曾经说过:“规范新疾病的命名方式看起来或许是个琐碎之事,但对那些直接受影响的个人或组织而言非同小可。与特定人物和地区同名的疾病已经给相关人员和地区带来旅行、贸易等各方面不便,以动物命名的疾病更造成不必要的动物宰杀。”他举例称,2014年禽流感的爆发导致各国政府“谈鸟色变”,大量健康的家禽和野生鸟类因此遭到“诛杀”。 近期,在全球多地发生了“猴痘”疫情。2022年8月9日,WHO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女士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猴痘病毒存在于几种动物身上,主要是啮齿动物。将此病毒命名为猴痘,是因为它首先在丹麦的一家动物园的一群猴子身上发现。遏制猴痘疫情的最佳途径是治疗和帮助猴痘患者,同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扩散。她强调,该病毒现在正在人际间传播,切勿将其污名化,切勿污名任何动物和群体。
文/廖惠琴(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医学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