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息的运河 蒋跃生 /文 今天上午,尽管天气不是很好,记者还是如约到了扬州----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春秋末),全长2700公里,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直辖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 历史告诉我们,流淌了2500多年这条中国大运河---- 是人工开凿! 2014年,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中国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延续......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坐落于扬州三湾古运河畔。 目前该馆已征集到从春秋时期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整体造型像一艘巨型船只。 看,它就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 看,唐塔风格的大运塔与主馆紧密相连,塔高百米...... 听,讲解人员介绍,大运塔距离文峰寺的文峰塔大概1.2公里,距离高旻寺天中塔大概4公里...... 
站在扬州大运河三湾风景区最高观景台远眺,南北两方分别可以看到一座塔尖:北边是文峰塔,曾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起点;南边是天中塔,曾是清朝皇帝行宫所在。 文峰塔、大运塔、天中塔,在运河边形成了“三塔映三湾”的景观。 古代中国为什么开凿运河?从隋唐到明清大运河又有哪些变化?一场文物对话的历史之旅,从“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开启。 
展馆内,完全从汴河河道套取的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河道剖面,长26.7米、高8米。与众多文物相呼应,展示了大运河河道在不同时期的变迁过程。细微处,还能看到土层中夹杂了贝壳和陶器碎片。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河道剖面上的一条条线如同年轮,清晰地勾勒出从隋唐至明清的地层,最早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直观展示河道如何从宽到窄,直到完全淤积成平地的过程。 历史说,在古代,运河有天然运河和人工运河两种。 天然运河为人类交通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因受地势影响,天然运河存在流向和流程等诸多不便,因此就出现了人工开凿运河,以补充天然河道的不足。 开凿大运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为了争霸中原,吴国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古水道,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因为对运河开挖起到了开创作用,吴王夫差也被称为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其中邗沟的开凿,是有史记载的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被认为是大运河的开端。 资料显示,邗沟全长400里,它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道,后期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扬州和淮安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因邗沟而生。在这以后的2500多年里,邗沟一直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期,浙东运河的前身山阴故水道也基本形成,到目前仍是保存较好的人工运河之一。 
有资料载,秦始皇在湘桂之间开凿灵渠,以通漕运。汉朝开凿槽渠,直通黄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地方性运河的开凿,对后来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到隋唐时期,除形成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外,还对运河进行了疏浚和整理。大运河的航运地位更加突出。唐人李吉甫曾形容大运河:“东南郡邑,无水不通;天下货利,舟楫居多。” 为展示大运河的千年底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了一万多件展品。 大运河贯穿南北,也串联起南北方的生活习惯,对南北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眼千年的带观众完成了穿越唐、宋、明、清的时光之旅。 如何让大运河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2018年10月,“2018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分论坛“世界运河城市博物馆馆长论坛”宣布,要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并选址在江苏扬州三湾。 2020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国政府网公开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冠名问题的函》,同意将在扬州建设的大运河博物馆定名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经过近3年的施工建设,2021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落成。这座大运河博物馆具有鲜明的标识性和象征性,它是中国大运河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象征。 
确定大运河博物馆建在扬州古城南侧的新市区内,主要是因为这里是隋唐古运河的三湾所在。这里曾是运河势陡多险的地段,先人采用让运河弯曲而行的方法,史称“三湾抵一坝”的水工智慧,创造出了安全航道。沿古运河三湾上游1.2公里处有文峰寺的文峰塔,下游4公里处有高旻寺的天中塔。这些都是运河沿岸的历史明珠。“三塔映三湾,三桥连馆园。三湾胜迹在,智慧代代传。”在确定选址的同时,大运河博物馆应该含有高塔的意象已油然而生。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大运塔塔座10米见方、外观9层,99.6米高的钢骨玻璃塔首先加强了博物馆在运河航道和扬州市湖、城、河文化轴上的标识性,同时又是登高观望三湾水工智慧、运河文化线的观光平台。塔为正方形呈唐风,塔身挺秀,与扬州秀丽气质相协调;运用了轻盈通透的材料结构,呈现代感。大运塔通过今月桥与主馆相联,其半圆形的承托结构倒影在水面上,恰是正圆;其命名和形成的景观,都为博物馆平添了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