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第十三屆五次會議于3月4日在北京開幕。全國政協委員、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在一份提案中提出,目前大灣區的疫苗監管和免疫接種分屬於粵港澳三地管理,形成“一個灣區、兩種制度、三種免疫策略和疫苗監管體系”的現狀。香港疫情現時較為嚴竣,她建議可以疫苗先行先試作為大灣區一體化的一個突破口,為住粵的港澳居民提供就地接種港澳使用的疫苗服務,最大限度提供工作生活便利。
翟美卿指出,目前內地已上市疫苗有44種(免疫規劃強制品類),香港和澳門地區已上市的疫苗分別為38種和25種(免疫規劃強制品類)。但三地免疫接種程式不同,就地接種服務不便利,對跨地區嬰幼兒、學齡兒童影響尤為顯著。而根據“灣區社保通”的數據,目前在粵長期工作和居住的港澳居民達53.8萬人,2019年深圳邊檢總站出入境更是高達2.4億人次。免疫接種已經成為一大批在粵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之煩惱。另有近期民調顯示,儘管內地疫苗接種服務便利,但仍有71.42%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回到港澳接種疫苗。
她建議,以疫苗跨境服務作為一個突破口,為住粵的港澳居民最大限度提供工作生活便利。一是住粵的港澳居民按照香港澳門的免疫規劃要求,在粵就地接種港澳使用的疫苗。對於在港澳已上市、內地尚未獲批的疫苗,根據“港澳藥械通”政策,允許其在指定醫療機構先行使用,為住粵的港澳居民提供就近接種服務。二是在灣區內優先引入涵蓋我國免疫規劃疫苗的聯合疫苗以及預防重大傳染病、呼吸道傳播疾病的疫苗,例如預防乙肝、百日咳、流感等疫苗。探索三地疫苗管理的差異化帶來優勢互補的可能性,增強大灣區整體防控能力。三是加強引入疫苗的研究數據,可作為國際疫苗在內地註冊上市的重要依據,從而加快創新疫苗在內地上市。有利於推動大灣區與全國的公共衛生服務的一體化,讓更多優質疫苗惠及全國人民。四是優先引入創新的多聯疫苗、多價疫苗,促進內地疫苗企業研發創新和產業升級。優先引入在香港澳門上市的創新疫苗為在粵長期工作居住的港澳居民服務,將極大刺激內地疫苗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產業升級和做大做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