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节前,南京六十多岁的蒋先生,犯腰腿疼病(有过坐骨神经疼痛经历的患者,都知道这是非常的“疼痛难忍”)。 元宵节过后,疼的更厉害了,蒋先生投医多家大、小医院,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止疼和诊疗。 蒋先生又熬过多个日夜后,经朋友引荐,来到了皖北的利辛,就诊于一坊间小诊所,这个诊所座落在利辛县老城区,诊所的主人杨姓(本文称之为“杨医师”),蒋先生尊敬的称他杨医师。 经杨医师的精心针灸(治疗),三天后,蒋先生的病情基本缓转。 回宁后,蒋先生按医嘱,连服数日中药;并自我调理,病情日渐好转了。神了---就靠几根针(针灸);绝啦---寥寥几味中药(材),在短期内,就解除蒋先生之疼痛......神医就是在人间啊!蒋先生感叹。 在此之前,蒋先生对江湖郎中没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没有这次腰腿疼,蒋先生哪知道,真有名中医隐于民间。 三月,严寒已过,蒋先生为神奇的民间中医深情地朗诵...... 
杨医师的中医缘 花甲之年的杨医师自嘲自己就是人们所说的走方郎中-----是祖传中医影响了他。 杨医师介绍,他家世代为医,行走于乡野,服务于民间,以其养家糊口,称之“走方医”或“走方郎中”。 他的父亲没有传承祖父衣钵,年轻时成为了一名革命军人。 杨医师由于受家庭环境熏陶,小时候就非常迷恋中医。 一根针,一把草,三根手指就能诊疗疾病。 杨医师幼年时就能背诵《药性》《脉诀》《汤头》;以后又背诵了《医学衷中参西录》《傅青主女科》《儿科心法要诀》《针灸大成》等。 1985年,一心就想从医的杨医师,跟随地方名医周国平老师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以后的每年都要把《内径》《伤寒》两书温习一遍,为以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杨医师在行医的生涯中,非常感谢利医儿科的刘勇医师、华宝斌主任、卢伯良主任,是他们给予了杨医师无私的帮助,当然,在生活上也给予莫大的帮助----让他所学的中医知识,有效的运用于临床当中。 在利辛县医院四、五年间,杨医师一边学习,一边临证,深刻体会到:学习使他明理,一切的理、法、药都是为患者服务,用心医治病人,一切的成就都会在患者身体上体现出来。那时的杨医师深刻领悟到,有效的疗效才是硬道理。 在此期间,利辛县医院化验室郑志医师、放射科刘颖医师都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 1994年,杨医师学成归来,设立了自己的诊所。这其中有艰辛,也有泪水,但也收获了患者真诚,爱心及亲情。每治愈一例疑难病例的背后都有真诚、感激、喜悦、泪水。杨医师同时收获着信心,喜悦,幸福------.成就感是满满。 “特别感谢我行医生涯中的贵人。1998年春,乍暖还寒,与二同事出游内蒙古,,住宿在一秦姓友人家,偶遇中蒙医院高级教授张建设先生。秦姓友人世代中医,张教授是其女儿的老师,我们的投宿与其师徒的到来,是偶遇也是巧遇。因中医结缘、交谈甚欢又屈膝长淡,相互提问,相互辩证,其后的一周相处,张教授肯定了我的中医水平,邀我一起到呼方行医,条件很优厚,我会心一笑,有缘再见----后来,我戏称这是行医生涯中的一次华山论剑”。杨医师衷心感谢现在的两位恩师。 2008年冬,杨医师有幸结缘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民间疗法研究会长周立孝先生。“先生指导我深入学习中医五官知识,临床遇到的问题等,先生也给予指正帮助。” “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李鲲教授,不但指导我学习,同时还赠送我很多中医古籍珍本和中医药文献。学习临证更有底气。理、法、方、药、皆有根据,信心更足”。杨医师继续介绍着他的缘分种种。 杨医师也曾跟随民间老人学习一些古法,古病名的治疗方法。虽然用科学无法解释,但确实很有效果。如“探郎子”是夏秋季节的小儿急性腹泻。在小儿脖子两侧用手捏出小红点用药粉放入小儿咽喉处待小儿咽下后,一般一个时辰病即好转。“乌毒痧”成人小儿皆有,干呕呕不出,腹泄泄不下,烦燥不安,用手在肩井穴处捏捏,一会出痧.用针放出几滴血液即好。“治疗虫牙”用麻油韭籽和面放入耳孔上面灸,即可出来很多小虫等。 
杨医师身怀绝活 在漫长岁月里,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对症治病,可谓全科。 现场实录--- 欧阳某兰,20岁,抽动症十几年,家人带着她东奔西走求医问药,没能见效。到杨医师这,利用针灸和中药一个月明显见效,三个月基本痊愈。她说“杨医生真是杨神医”。 杨医师说,其实针灸止痛对于中医来说是小儿科,其真正精髓是对疑难杂症的攻克。 程家集镇一产妇张某,刚出月子后,突然左耳失聪,四处求医无效,听邻居说有个“郎中杨医师”治疗神经问题特别有效,于是找上门,针灸6天后基本痊愈,听力如常。她说:“做梦想不到,家门口就有杨神医”。 王X,其子哮喘,自己关节炎、父亲腰腿痛等经其治愈逢人戏称为“半仙”。 一中学教师,因胃内胶质瘤在省立医院手术治疗。手术后弱不经风,虽夏日也还穿捂厚衣服,怕风冷乏力,四十多岁头发全白。经其三个月左右针药并施调理,头发变黑痊愈:戏称其为“神医”。 一在校读高三的学生,高考在即不能上学,一家非常着急,经介绍前去就诊,调理月余痊愈,并且学习逐渐提升,最后高考615分,全班前三,目前在上海大学就读,家人逢人称赞其德艺双馨。 一患有帕金森、忧郁症多年的患者,经其姐推荐前来治疗,经针药并施调治三个月,忧郁症和帕金森病均痊愈。逢人就说“杨医生是个好医生,杨医生是个好人”。 谢某荣,颖上县谢桥人,患全身牛皮癣多年,经其治疗月余痊愈,已多年未复发,戏说,杨医生是最棒医生。 73岁的陶老汉腰椎间盘突出,在这经三天诊治,恢复如常。 花某,57岁,关节积水,骨刺,滑膜炎,走路东倒西歪,成“罗圈腿”状.....经杨医师治疗,当天见效,三天,走路基本恢复...... 这,就是医术,坊间对此也是口口相传。 杨医师身上散发着光 在此,读几段杨医师感言------ ------与古人对话,方知“诚不欺我也” ----大家普遍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其实才是对中医的误读。立竿见影说的就是中医的针灸疗法。 ----真正医患关系应该是鱼水关系,而不是油水关系。 ----评价中医的身价不能以挣多少钱衡量,应以救治多少疑难杂症病人来评判。 几十年来,前来杨医师(诊所)就诊的患者一直不断,有些患者,甚至是被一些医院所“放弃”治疗的“疑难杂症”(患者),他们前来就医,一心只求“治病”---能治好病就是好医生,其合法性、正当性等,这都不是这些患者和家属所考虑的,他们所关心的是收费和疗效等。对杨医师而言,他也只有靠这“一技之长”而谋生......他一直呼唤着民间中医这个行业政府给予宽松的政策------崇尚医德、秉持医风;在热心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不再是“藏着掖着”“躲躲闪闪”的。 杨医师说,他有过一些成就,比如,他还在一些书刊(期刊)发表过论文和临床(应用性)文章。 杨医师认为,他不可能炒作自己,但患者认可就行。 医生看病,不管是大医院还是私人诊所,误诊或医不好的(病)都是有的,你赶上“霉运”就说是骗子(当然,如带有迷信色彩、伪科学等成份的,必须摒弃;其行为法律所不允许),治好了就说是神医。长期以来,杨医师行医是慎之又慎(写此稿时,他一再叮嘱记者不要出现他的真名;为什么?这也是这位民间中医面临的另一个尴尬: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我们,理当尊重民间中医 民间中医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医病之人,来源于民用之于民,民间中医是中医之根,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他们行走在江湖,是兼通医术的侠义之士,为人一般都是不图利益,而且是深藏不露,不喜欢与他人争名夺利。现在,很多的中医散落在民间;他们的精湛医术......问题是,现在他们的生活环境,行医前途,更显模糊------ 还有,一些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被另外一些读过几本医学和著作的“正统”医生所轻视。 我们应该坚信,民间中医是真诚的、不断地传承着我国中医学;他们也一直在科学的、辩证的运用中华医学,我们理当理直气壮的尊重他们行医---万万不可扼杀。当然,人们绝对不能不把这里所说的“走方郎中”, 与卖狗皮膏药的联系在一起;卖狗皮膏药的往往又和江湖骗子是一丘之貉。 事实上,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一门诠释人与自然的全息科学,以其简、便、廉、验的优势和治疗疾病效果明显的特点为繁衍不息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健康保障,也得到了世界医学领域的逐步认识和肯定。 我们必须正视民间中医的一些特色诊疗技术,如舌诊、耳诊、手诊、刮痧、按摩、足疗、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旋转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等,大多来自于民间的实践。实践证明,散落于民间的诊疗技术,犹如点点星光,虽不璀璨,亦自带光芒。如果能继续将这些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挖掘、整理、研究、推广,必会大大增强中医的核心价值,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当然,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不要再让正统的“民间中医”边缘化。 杨医师提示,人一旦生病了,可以转变思路多一个选择---民间中医即使不是首选,却可以是备选;中医有时很奇独。 【注:民间中医---走方郎中(走方中医)又名游方郎中、铃医、草泽医、走医,旧时指负笈行医卖药、周游四方者;因手摇串铃,又称串铃医。多以游乡串户、看病卖药为生,社会地位很低。其服务对象,主要是贫苦的劳动人民,他们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许多民间防治疾病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