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是广州南沙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端化学药、细胞治疗、高端植介入器械等特色领域,南沙已经构筑领先优势,集聚了一批创新主体,具有一定的原始创新优势。在迈入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南沙生物医药产业还会面临哪些困境?如何实现产业发展的能级跃升?近日,广东海丝研究院(简称“海丝院”)发布调研报告《南沙生物医药产业调研:建设大湾区医药科创生态》,围绕科研创新、园区升级、要素流动、政策支持、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产业发展的五大建议,为将南沙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医药科创生态谷提供决策参考。 聚焦前沿,加强原始创新高地布局 报告指出,南沙区生物医药产业已集聚生物医药相关企业1000余家,在医用耗材、治疗及辅助器械、植入器械、体外诊断等领域有一批大中小企业群,初定形成了产业链群,极具产业发展潜力。但在上游研发和原创性不足、机构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下、企业产品创新程度和国际化程度不够的问题。  图:南沙是一座创新之城(资料图) 海丝院建议,可依托国家级新区的定位,对标世界一流生物医药原始创新高地加强布局。具体而言,要瞄准全球首创在研产品,关注药物的新靶点、新机制等学术前沿和热点方向,并重点聚焦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优势领域,加强与全球顶尖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基础研究,筹划、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形成前沿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依托区内产业园,重点打造集基础研究、制备检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于一体的国家级细胞治疗研究与转化平台,构建设世界一流细胞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细胞治疗领域抢占制高点。 加速升级,推动园区配套机制完善 报告显示,目前,南沙区在生物医药产业上形成了一横一纵双向产业带,聚集了94家生产制造类企业。拥有广东医谷南沙产业孵化器、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产业基地三大核心载体,以及横沥工业园、一品红联瑞生物医药智慧产业园等生物医药产业承载园区及一批产业基地和创新平台,形成了孵化器、产业园、研发机构、创新中心、高端平台、医学机构密切关联的创新社区。调研结果亦显示,在企业生产、仓储、运输需求等 硬件方面,多家企业反映相关配套未能满足,难以满足就业人口对生活配套的需求。在土地利用、产业定位和项目引进方面长远规划不足;在资源对接方面,面临着原料进口困难、本地临床资源短缺、专业服务机构对接渠道有限等问题。 
图:位于南沙的广东医谷(资料图) 海丝院建议,推动专业化园区建设,加速改造传统园区,为入园企业提供符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服务机制,并针对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覆盖入院、评奖、产品上市及经营支持等全面优质的贴心全周期服务。除升级园区硬软件外,报告还指出,应通过政府引导投入资金设置对早期研究项目的挖掘和支持的专项资金、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激活和发展规范的技术交易市场,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考核制度等渠道入手完善要素渠道,促进研发资源向关键环节流动,保障研究成果顺利转化落地。 推动转化,构建数字化技术成果交易中心 如何让区内的科研院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突破空间束缚,推动创业要素、产业服务与创新链条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报告指出,可提高构建数字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增加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供给,构建数字化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围绕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资源,搭建线上创新服务平台,引入专业平台运营机构,形成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空间链、创新链、服务链、技术链、应用链的网络架构,推动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对接,服务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 为加快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大湾区便捷高效流动,海丝院还建议建立面向全球的粤港澳生物医药成果交易中心,实现一站式技术服务交易。 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国内政策辐射高地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有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初创型企业在研发阶段(包括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阶段)对资金要求最为迫切。调研结果显示,企业普遍认为出台向中小微企业倾斜的创新扶持政策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关键因素,目前对企业创新和研发的政策扶持力度不高。配套细则能否及时实施影响着政策申报的顺利进行。 报告建议,可参照国际规则和国内先行先试做法,围绕产业要素跨境流动、医疗资源跨境合作、远程医疗跨境交付便利化等三方面内容进行政策创新,进一步完善政策的支持和导向作用,打造国内政策辐射高地。 实施数字改造,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评价体系 如何为产业园源源不断地引入“活水”,推动南沙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海丝院建议,应紧跟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聚焦生物医药前沿技术领域,借助数字化力量,构建以研发创新为核心的产业主体招引体系,产业主体准入机制和产业高质量评价体系,为招商引资、评估企业经营情况和企业创新能力、全面评价区内产业发展提供明确、可量化的重要依据和实证支撑。 (通讯员 南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