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放眼台湾 > 台湾风情
 
中醫濟世  銀針度人——加快建構鄭州市“中醫藥+”融合發展新格局
时间:2022/1/13 17:24:32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吳文隆

微信图片_20220113171751.jpg

者吳文隆河南專題報導

周平(民建鄭州市委副主委、調研會主任、博士)

楊三平(民建鄭州市委委員、調研會副主任、鄭州市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和五千年華夏文明一樣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並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均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2015年,中國著名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發揮了巨大作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2016年2月22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綱要》明確了未來十五年我國中醫藥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是新時期推進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2019年10月26日《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發佈,該檔是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名義發佈的第一個中醫藥檔。

2019年25日,全國中醫藥大會在京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品質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李克強總理作出批示指出,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在推進建設健康中國的進程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推動中醫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藥品研發,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中的獨特優勢,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在傳承創新中高品質發展,讓這一中華文明瑰寶煥發新的光彩,為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貢獻!

2021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南陽考察時強調指出:我們要發展中醫藥,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這再次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關心和重視,也為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株藥小草改變世界、一根銀針聯通中西、一縷藥香跨越古今……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作出卓越貢獻,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積極影響。如何切實把中醫藥這一國寶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成為不容回避的時代考題。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不斷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中醫藥事業穩步推進,獲批國家級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建設項目1個、省級建設項目4個,創建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6個、省級21個、市級35個。全市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建成中醫藥綜合服務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站和77%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中藥產業基礎良好,擁有太龍藥業、瑞龍製藥、信心藥業、靈佑藥業等規模以上現代中藥製造企業11家,主要生產中藥口服液、膠囊、中藥飲片等產品,其中太龍藥業雙黃連口服液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信心藥業清肝利膽口服液占全國市場40%。協和藥業建立企業產品品質追溯大資料分析平臺和藥品追溯資訊管理資料監管平臺,太龍藥業面向中藥口服液為主的藥品製劑全流程生產管控能力建設項目入選省級製造業和互聯網融合試點示範專案。但我市中醫藥發展中仍存在綜合實力不強、創新能力不強、高端人才缺乏等突出問題。

“十四五”時期,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面對國家建設新階段、新格局,要樹立“中醫藥+”新理念,推動全市中醫藥與新技術、新模式、新領域融合創新,實現高品質發展。

一、“中醫藥+現代科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孕育,新一代資訊技術、生命科學等前沿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要推動傳統中醫藥理念與現代科技技術跨界融合創新,利用現代科技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進中醫藥學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借力黃河人才計畫,引進一批高端醫學人才。實施鄭州綠城杏林人才培養工程,培育本土高層次人才。推進中醫臨床研究基地、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建設。採取現代工藝,提升中醫藥材和中成藥品質,重點發展治療心腦血管、消化系統等疾病的中成藥品牌產品,開發原創性中藥新產品、中藥創新藥。

二、“中醫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5G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加快創新應用,深刻改變中醫藥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中醫遠端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構建集醫學影像、檢驗報告等健康檔案於一體的醫療資訊共用服務體系,逐步建立跨醫院的中醫醫療資料共用交換標準體系。探索互聯網延伸醫囑、電子處方等網路中醫醫療服務應用。利用移動互聯網等資訊技術提供線上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充分運用新一代資訊技術,開發智慧化中醫健康服務產品,謀劃建立中醫互聯網醫院及相關APP開發,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開發建設具備中醫健康體檢、中醫體質辨識、健康風險評估、慢性病管理等功能的APP和大資料庫,實現中醫健康資料的科學管理和評估。


微信图片_20220113172126.jpgPhoto by Jess Bailey Designs on Pexels.com


三、“中醫藥+全民健康”。加快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實現集團化發展或連鎖化經營。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強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室建設,為群眾提供中醫健康諮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治未病服務,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于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鼓勵中醫醫療機構、養生保健機構走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鄉村和家庭,推廣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易於掌握的理療、推拿等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與方法。鼓勵中醫藥機構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慧等現代科學技術,研發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加快中醫治未病技術體系與產業體系建設。推廣融入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市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人口161.74萬,占人口的12.84%。積極發揮中醫藥在治療亞健康、慢性病方面的獨特優勢,持續強化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同時,加強對中醫藥的小病預防、大病兼治、術後康養、醫療保健的作用。積極培育和扶持中醫養生保健集團或連鎖機構。加快中醫藥+健康旅遊、中醫藥+健康療養融合,推進健康養老產業園發展,在園區建設中積極推廣中醫、針灸、養生等服務,打造一批中高端養老、養生、療養目的地。

四、“中醫藥+保健食品”。充分挖掘中醫藥食同源的理論,積極開發基於密二花、地黃、紅棗、山藥等傳統優勢藥材和食藥同源植物源提取物的保健品。加快現代生物技術對傳統中藥的改造,發展中藥保健品。立足道地大宗藥材資源,推動符合國際標準的精製飲片、超微飲片、配方顆粒的技術開發和產業化。

五、“中醫藥+大醫工程”。培養一批中西醫技術精湛的大醫。加強中西醫結合創新研究平臺建設,強化中西醫臨床協作,開展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聯合攻關,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提高重大疑難疾病、急危重症的臨床療效。積極創造條件建設中西醫結合醫院。完善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政策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西醫學習中醫制度,鼓勵西醫離職學習中醫,加強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通過專項培養,為複合型大醫提供成長綠色通道,在職務晉升和職稱評定上,以工作業績和創新創優為考核標準。

六、“中醫藥+文化復興”。全市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提升工程,加強中醫藥文物設施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更多非藥物中醫診療技術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使更多古代中醫典籍進入世界記憶名錄。同時,推動中醫藥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將中醫藥文化納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創作一批承載中醫藥文化的創意產品和文化精品。促進中醫藥與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數字出版、動漫遊戲、旅遊餐飲、體育演藝等有效融合,發展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



责任编辑:宇
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中醫濟世  
2 廣東中山坦洲一名女子確診感染新冠
3 北約稱與俄在安全問題有重大分歧
4 2022年1月13日新冠肺炎全球
5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6 汇聚磅礴青春力量 谱写
7 池仁霞 支持陸配發起&
8 盒马开启春节花市 花卉价格同比下
9 “洪门宴”丑闻越闹越大 
10 2022年1月12日新冠肺炎全球
@中华报业集团与中华时报传媒集团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