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走进大陆 > 社情民意
 
武大原校长刘道玉:要允许改革者大胆探索,也要允许失败
时间:2021/10/9 12:38:22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XIAO

image.jpg

10月4日,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在《中国新闻周刊》发表的文章题为《要允许改革者大胆探索,也要允许失败》,呼吁各级领导应支持改革精神,“改革无禁区,改革者要敢于打破禁区”。

他为推进改革提出三点建议:1. 营造一种改革创新的文化,具有新思想的人才是推动改革的力量。2. 廓清改革与发展的区别,二者相辅相成,但不能互相代替。3. 有对待改革者的宽容政策,允许改革者大胆地探索,也要允许失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和解放思想的号召的推动下,中国出现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刘道玉惋惜地写道,可惜持续不到10年,就以“发展”代替“改革”

“改革是创建千秋伟业,如果有了对改革者的宽容态度,他们就不会心有余悸,改革就会后继有人。”

他引述胡耀邦总书记的名言“允许改革失败,但不允许不改革”,这也成为他本人锐意改革的精神力量。

刘道玉直言,戊戌变法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六君子遭到慈禧太后的迫害。就如鲁迅所说,“反对改革者对改革者的伤害,向来并没有放松过,手段的利害也已经无以复加了,只是改革者还在睡梦里,总是吃亏,因而中国也总是没有改革。”

刘道玉担任校长期间的武大培养出陈东升、邓晓芒、易中天等各界精英,他本人更是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八十年代,武大培养出很多人在官产学三界做出贡献,向企业家引入西方市场机制,把大锅饭的国家变得朝气蓬勃;学界引入各种观点、专业规范、新的技术思想和组织方式。刘道玉是他们人生和事业的导师。他是一个旗帜和标兵,在改革开放期间始终走在最前列。胡德平是中央整党小组在武汉的负责人,湖北省的改革都走在前头。实际上文革时刘道玉是武汉的造反派,但他后来在实践中觉得,改革就是要把中国的发展事业融入人类的文明主流中去。他退下来之后,也常参加老干部的聚会,对时局发出‘不合时宜’的声音。”

1981至1988年,刘道玉担任校长期间,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他主张的学分制、双学位制、主副修制、插班生制、转专业制、第三学期制等制度创新,开国内高校改革之先。1988年春,刘道玉因改革步伐超前被免去校长职务。

1984年,由武大校友创刊的《青年论坛》以其大胆敢言而一鸣惊人,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的《为自由鸣炮》一文发表在创刊号上,主流媒体纷纷转载。胡平的《论言论自由》也被理论界誉为“现代中国的人权宣言”。

刘道玉如今失望地评价道,“中国自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只有数量和规模的变化,而完全没有概念、制度、体制等的改变,因此,以发展代替改革是不可取的,相对于80年代是倒退。”

去年新冠疫情肆虐之际,《方方日记》被污蔑为向境外势力递刀子,刘道玉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种种荒诞源于中国思想文化先天缺失,没有经历类似欧洲的思想启蒙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因此被左派媒体围攻,“跪拜在西方文明面前的小学生”。

刘道玉当时强调,被国际社会孤立后,由于缺乏原创性,中国制造也将难以维系;中国要警惕民粹主义膨胀,切忌盲目自大,自我标榜。

这位年近九十的老人仍然在为坚持真理而承受风雨。



文/刘道玉(作者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武汉大学校长)

  发于2021.10.4总第1015期《中国新闻周刊》

  当今,没有任何词汇比改革谈论得更多,但却理解得更少了,更鲜有敢于率先吃螃蟹者。什么叫改革?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改革是汉语词汇,现在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作部分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其实,“改革”或“变革”在中国古代就有。汉代《礼记·大传》中记载了古代改革的事例,如“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兵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春秋战国以来,前后经历了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变法应当是戊戌变法,通常称为“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这次变法的宗旨是,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的改良运动。但是,这次改良运动遭到慈禧太后顽固势力的抵制与镇压,戊戌变法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到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也遭到杀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改革自然免不了流血,但流血而非等于改革。我敢断言,反对改革者对改革者的伤害,向来并没有放松过,手段的利害也已经无以复加了,只是改革者还在睡梦里,总是吃亏,因而中国也总是没有改革。”

  中国当代提出改革是在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会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国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和解放思想的推动下,出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可惜的是,这个形势仅仅持续了不到10年的时间,很快就以发展代替改革。

  改革虽然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口号,也常常被人们当作口头禅,但纵观历史,改革或变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或夭折的,失败的比成功的要多。这是为什么呢?英国17世纪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对此作了精辟分析:“既成的习惯,即使并不优良,也会因习惯而使人适应。而新事物即使更优良,也会因不习惯而遭到非议。”这就是改革遇到阻力的根本思想原因。因此,创新总是难于守成,人们宁愿抱残守缺而不敢冒改革的风险。

  美国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斯诺,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试图从改革的本质对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作出全面分析和解释,由于其分析是基于古典的,所以“改革”这一人类社会重大课题,压根儿就没有进入他的研究视野。这说明,改革不仅在理论上存在争议,在现实中也困难重重。

  但是,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时代需要一批推动改革的志士仁人站在潮流前列,知难而进。怎样才能将改革推向前进呢?据我的体会,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要营造一种改革创新的文化,文化虽然不能直接改变什么事,但文化能够改变人,而具有新思想的人才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正如康有为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教训时指出的:“变事而不变法,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矣。”美国硅谷是迄今世界创新的温床,那里每天都有创新的奇迹发生,虽然世界各国都想复制硅谷的模式,但由于没有营造创新的文化,所以机械的模仿都不成功。改革创新的文化有以下特点:人人谈论改革、人人拥护改革;任何反对改革的声音都没有市场;自下而上的改革实验组织遍布,改革之花结出丰硕的改革之果。

  其次是廓清改革与发展的区别,二者相辅相成,但不能互相代替。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教育改革回潮,就是因为以发展代替了改革,GPD至上、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其实,二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发展只是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条件的改善,品质的提高等。而改革则是本质的改变,如制度的改变,模式的更新,规则的创新等。以这样的标准来判断,中国自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只有数量和规模的变化,而完全没有概念、制度、体制等的改变,因此,以发展代替改革是不可取的,相对于80年代是倒退。

  再次是要有对待改革者的宽容政策,改革是走前人未走过的道路,因此要允许改革者大胆地探索,也要允许失败。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在80年代初,胡耀邦总书记曾说过:“允许改革失败,但不允许不改革。”这句话就是我在80年代锐意改革的精神力量。实际上,对待改革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后来人是否敢于追随改革者足迹的问题。改革是创建千秋伟业,如果有了对改革者的宽容态度,他们就不会心有余悸,改革就会后继有人。

  改革无禁区,改革者要敢于打破禁区。这才是我们需要倡导的改革精神,也是各级领导应当褒扬和支持的!

责任编辑:cnahk
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武大原校长刘道玉:要允许改革者大
2 2021年10月9日新冠肺炎全球
3 俄菲两调查记者获诺贝尔和平奖
4 岸田文雄發表就任日揆後首次施政演
5 美核動力潛艇「康涅狄格」號撞到不
6 “再世扁鹊”朱氏头皮针创始人朱明
7 总理李克强下周来广州出席广交会开
8 国庆假期广东接待游客逾4438万
9 粤药品安全及高质量发展“十四五”
10 萍兒詩歌的神秘骨骼
@中华报业集团与中华时报传媒集团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