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乡村,星光点点,凉风习习,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桥头村村口的老榕树下,村民三三两两地在纳凉聊天。不远处的村就业扶贫车间里灯火通明,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让人忍不住前去一探究竟:晚上还有人加班干活?啥事这么开心? 
笑脸、白发、皱纹、老花镜,构成了桥头村扶贫车间最美的风景 一进门,几排堆满了塑料花、饰品的桌子跃入眼帘,桌旁十余位阿妈阿婆和阿公在忙着手里的活,他们边干活边聊天。三位八旬老人廖六妹、赖庆玉和黄长娇尤其醒目,她们一头白发、满脸皱纹,有人还戴着老花镜,却都很熟练地做着手工,用方言聊着家长里短,不时笑得前俯后仰。85岁的廖六妹笑得最欢,她说:“来这儿上班不仅能赚钱,老姐妹们也可以说话解闷。上班一年多,我心情更舒畅了,眼睛更亮堂了,身体也更硬朗了。” 
黄坑村扶贫车间的阿婆们在简陋的环境里快乐地工作着,还不忘搞怪的集体回眸一笑 贫困户赖秀兰是车间管理员,负责联系货源、检查质量、核算工资等,她说:“老人们自愿来加班,积极性很高,有时停电了点着蜡烛还继续干呢。” 
“来,来,唱一个”头戴冬头帕的阿婆带头拉起了客家山歌,让扶贫车间里的气氛格外活跃 在杨村镇,这样的扶贫车间可不止桥头村。七里之外的黄坑村更热闹。每到上班时间,黄坑扶贫车间里便呈现一幅既奇妙又和谐的情景:这一头,贫困户快乐地工作着。那一边,他们的孩子一起玩耍嬉戏,或者到旁边的农家书屋翻阅书籍。 带孙子来上班的便有56岁的廖来娣。她腿有残疾,无法外出打工,到扶贫车间务工成为她就业的首选。在这儿,她凭自己的劳动,加上政府发的扶贫补贴,每个月能拿上千把元,窘迫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阿婆阿公带着小孩来上班,孩子们也能在车间一角找到玩伴和乐趣 “我们车间有三个特别之处”,赣州中级法院驻黄坑村第一书记辛士俊介绍说,一是就业人群特别。来上班的以中老年贫困群体为主,不少人身有残疾;二是上班方式特别。上下班时间贫困户自己定,还允许带小孩;三是奖励形式特别。除给予贫困户一定金额岗位补贴,还设立了勤劳致富奖,对每月上班满25天的进行奖励。 车田村是全镇第一个建扶贫车间的,车间人员都有三四年工龄,大伙把车间当作自己“第二个家”。村妇女主任廖丽雯兼任车间管理员,她说:“阿公阿婆很珍惜这份工作,做事认真着哩。” 说话间,廖丽雯接到县就业局驻车田村第一书记刘汝明的电话,通知第二天会到一批订单。 “车间由村里和帮扶单位共同管理运作,为保障订单,帮扶干部没少操心。”廖丽雯说,扶贫车间的订单要求技术含量不高、容易上手、用工形式灵活,为找到充足、合适的货源,她与帮扶干部曾远赴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寻找合作商。 “去年,车田村扶贫车间案例入选了‘全球减贫110最佳案例’,我们正在全镇推广这种做法,目前已经建好13个扶贫车间,吸纳了312名贫困群众就业。通过在扶贫车间务工,贫困群众靠双手自食其力,实现了有尊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脱贫。”杨村镇党委书记李俊锋这样解读扶贫车间的意义。(文/傅亮 齐荆州 图/龙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