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地工作,黄坑村扶贫车间里时刻充满了欢声笑语
“你们吃完早饭自己收拾碗筷了,我得去上班了。”5月15日一早,龙南县杨村镇黄坑村70岁的贫困户徐心石和家人打过招呼,就快步向不远处的黄坑村就业扶贫车间走去,在那里她每天都能靠自己的双手赚取三四十元工资。
桥石村扶贫车间里的几位八旬老人一边工作一边说笑着
在龙南县杨村镇,基本每个村庄都建有一个特别的扶贫车间。说它特别,一是就业人群特别。车间人员80%以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5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不少人还身有残疾;二是上班方式特别。车间钥匙和电灯开关由工人自己管理,几点上班几点下班自己自由决定,还允许带小孩上班。三是公益性质。车间采取“村委会+帮扶单位+贫困户”模式,由乡政府、村委会和驻村帮扶单位共同投资,按吸纳贫困户数量给予房租水电补贴,财政给予务工的贫困户一定金额的岗位补贴。
戴着客家头饰的老人熟练地忙着手里的活
“每天到黄坑村就业扶贫车间上班的贫困群众稳定在20多人”赣州市中级法院驻黄坑村第一书记辛士俊介绍道,“近一年,村里扶贫车间共发放工资10.07万元,加上补贴人均可增收5520元,如今到扶贫车间务工已经成为不少贫困户选择就业的首选。”
扶贫车间的务工人员年纪普遍在50岁以上,可是认真细致的劲头不亚于年轻人
54岁的车田村贫困户叶淑清腿脚不便,丈夫和儿子患病,年幼的孙子需要有人照看,生活一度陷入窘迫。车田村扶贫车间成立后,叶淑清带着孙子到车间上班,她在生产线上做一次性鞋套、橡皮筋和假花饰品,小孩可以在一旁玩耍或到车间旁的农家书屋看书。“这里上班时间自由,我可以随时放下手里的活,回去煮个饭、浇个菜再回来接着做。车间小孩子也多,孙子有伴,天天吵着要跟着来上班。”叶淑清说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戴着老花镜上班成了扶贫车间独特的风景
每个扶贫车间有一名管理员,负责联系货源、核算工资、检查质量等工作,保障车间的正常运转。赖秀兰便是桥头村扶贫车间的管理员,她说自己的工作很轻松,基本不需要怎样管理,因为来上班的人都把车间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大伙如同和谐快乐的一家人。
“你看我做得怎么样?”沟通与交流让扶贫车间里充满了温情
孩子们也能在车间里找到玩伴与乐趣
已是晚上10点,赖秀兰带笔者来到桥头村扶贫车间,远远地便听到一片欢声笑语,只见车间内灯火通明,还有10多个贫困户自愿坚守岗位,你追我赶,干得劲头十足,聊得热火朝天。三位八旬老人廖六妹、赖庆玉和黄长娇笑得最欢,她们一边熟练地制作着假花饰品,一边用方言聊着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廖六妹今年已经85岁了,她说到车间里上班是自己最开心的事,既能赚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又能和老姐妹们说说笑笑,身体比以前更好了,心情也比待在家里舒畅多了。(文/傅亮 齐荆州 图/龙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