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是从16世纪中期到1999年间处于葡萄牙管制下的一个重要港口和商业中心。澳门的城市遗产至今保持着极高的原真性和美学质量,并成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独特见证。澳门的历史遗产代表了中国与欧洲文明在美学、文化、建筑与技术等方面对话交流的发展。正是以上特质内涵,使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7月1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的成功使澳门的城市形象发生了新的转变,东西方文化融合共存的多元性以及城市留存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种城市文化优势而被人们重新认识广受宣传。申遗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对澳门的环境特色进行综合保护,而申遗的成功也向原有的澳门遗产保护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澳门的世界遗产保护需要从追求“上名录”和“上项目”,转向更科学地评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即本文的重点将围绕澳门“后申遗时代”的发展进行探讨。澳门素有“东方蒙地卡罗”“东方拉斯维加斯”等称号,但是在博彩业的繁荣表象之下,匀染了各种文化建筑、语言、饮食和宗教的澳门文化遗产散发着无穷魅力。 澳博会发起的2019年首届“艺文绘澳”中特别策划第四届“Y SHOW”设计展,汇聚了本澳及海外高校的毕业生设计作品,本澳三所大学的毕业生以保护澳门世界遗产为出发点,对澳门旧城活化畅想就共推出了10个空间设计作品(项目列表如下):
学校 | 毕业设计项目 | 澳门理工学院 | 花王堂街及周边休闲空间设计(李明灝) | 澳门科技大学 | YUMMY TERMINAL 仔街市改建计划(施壟榕、盧雯莉、王信森) | 设计老澳门龙华茶楼的反差新世代(萬龑、秦丹妮) | 八号码头文创艺术中心(朱沫寧、陳宇瑩、吳冰潔) | SCG艺术文化园区(俞樂、林嘉英、陳鏡夷) | 方舟(金禹名、王若名、溫浩淞) | 扎根于海(周慕穎、廖晨希、杨越麟) | 澳门城市大学 | 九澳村环境治理与活化(黄馨仪、唐靖恒、黄烨铃、周辰晓) | 十月初五大马路重整(畢碧瑩、葉鑫偉、曾業瑋) | 茨林围——新生(李嘉偉、顏立雄、杜永超) |
依据三个可以作为评判作品的基本原则:1、关注改造后,新的街区空间形态的活力与商业空间的可持续运营。2、旧村更新的结果除了要激活城市公共空间,还要给市民带来归属感。3、用新的建筑语境诠释当地的历史文脉。我们优选了三项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作品,和该作品设计的学生、指导老师以及业内知名建筑设计师曹汉平先生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 開埠以来最古老的的九澳村 九澳村(葡萄牙语:Pacoação Ká Hó)是位处于澳门离岛路环东北部的古老村落,比黑沙村大,大部分原住村民为客家人。因与市区隔绝,村民逐渐减少。村的北面为九澳湾。 关注改造后,新的街区空间形态的活力与商业空间的可持续运营。打造特色街道,将村庄中现有的唯一道路---九澳路作为主要的道路整治重点,新规划道路两侧的商店、村委会等服务设施,并且对主要街道的沿街立面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对原有房屋沿街立面进行清洁,打造具有村庄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对沿街门窗进行统一粉刷、更换;沿街街景绘制道德实践活动文化墙,增加村庄的传统文化氛围。在村庄西部,原建筑垃圾堆放区,通过棕地恢复减轻土壤重金属污染后,在该区域重新规划一条新的道路,供游客以及外来人员使用,村庄原主路规划后不允许汽车使用,只限于村民自己使用以及限时对游客开放使用,保证了外来游客对当地居民生活的不打扰,也保证了游客可以体验村庄的文化。 旧村更新的结果除了要激活城市公共空间,还要给市民带来归属感。提取村内原始的具有村庄特色的建筑元素符号,挖掘村庄建筑特色,对村内现有建筑上运用的檐口、墙花、门窗样式等建筑要素进行提取,结合澳门特有的葡式建筑形式以及建筑配送,建设独具自身文化特点和风俗的村庄。在村庄附近、出入口、重要干道的两旁、公共场所和建筑、各类建筑的四周做出相对应的景观优化和绿化规划,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清理,并对该空间进行功能置换利用,改造为游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建立完善的村民中心,新建游园广场,满足村民健身活动使用需求,通过绿化种植、景观节点的打造等,并结合周边环境丰富村庄入口环境。为了增强村庄的多元化经济发展去吸引更多村民留下九澳村,计划打造桑基鱼塘结合沼气池的设计,(塘泥滋养桑葚树,桑葚果喂养鱼,桑叶养禅)而沼气池可以转换成电力去缓解部分电力不足的情况。而另一方面澳门游客也可参观到其中的操作过程,是澳门不可多得的体验。增加文化和生产方式传承。 用新的建筑语境诠释当地的历史文脉。将原来工业污染区域,以及已经转型的水泥厂,通过宗地恢复改造成绿化区域,减轻重金属、噪音、灰尘对村庄的污染,另一方面 ,为了不破坏村屋的完整度, 但考虑到村内基本服务设施匮乏,在原建筑材料堆放处,结合客家土屋元素设计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在建筑形上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元素,建筑外形采用围屋与结合覆土结构的形式,与周边山体相结合,使得整个建筑与环境相结合,不会显得突兀;建筑室内的结构采用了减法设计,仅采用了围屋的竹木结构,减少传统围屋概念上的“墙”的概念,使得游客进入可以感觉进入另一个室外空间,而不是传统的封闭室内。在原来的垃圾堆放区,我们设计了一个以“蜂巢”为概念的盘山步道,增加村落与周边山体的联系,提供一个全新的休闲娱乐项目。并且该步道被架高,隔离游客和居民对步道底下棕地恢复中的植物环境以及动物生存空间的干扰,并且也可以让人们参与进整个环境恢复的过程,了解植物治理法的原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附: 作品名: 九澳村環境治理與活化。 參展學生: 澳门城市大学 唐靖恒、黄馨仪、黄烨铃、周辰晓 指导老师:澳门城市大学 周龙老师

作品簡介: 九澳村的綠化覆蓋率高,並且保留了大量不同時代風格、不同形制特點、不同裝飾佈局的宗教廟宇、祠堂、家廟等,具有濃厚的中澳結合特色,以及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我們的規劃以塑造景觀節點爲主,並且注入休閒、旅遊、度假等新功能,進行混合開發,形成第三產業。減少周邊高汙染産業對當地環境的汙染,剔除垃圾廢鐵存在放當地的問題,對周邊環境進行改善,結合周邊地形山脈與其中的樹林,營造良好環境,保留內部原居民建築空間,結合現代設計,打造豐富多彩的活動空間,保留澳門原味的中葡文化相結合風貌,建設悠閒宜居的 “古村遊”度假旅遊勝地。九澳村雖是個遠離塵囂的客家村落,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日為村委會會慶暨三聖廟賀誕日,寧靜的九澳村變得熱鬧非凡,移民各地的九澳村民都會返回九澳村歡聚一堂,參加村委會舉辦的盛大活動,以及於三聖廟前地舉行舞獅拜神祈福儀式,但由於環境因素等各種緣故,賀誕日不再如數十年前舉辦盛大的“盆菜宴”一般熱鬧了。 提及九澳村的歷史,可参考明朝嘉靖本《香山縣志》的記載:“九澳山,其民皆島夷”,即在澳門開埠前,九澳已有常住人口,是一些做生意的外國人。後來,九澳村聚居了由廣東龍川、中山、五華等地的客家人拓荒開地,可見九澳村确是自開埠以來保留至今的原住民地客家村落,其歷史悠久由此可見一斑。由九澳村走向通往九澳灣的聖母馬路,途中經過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九澳聖若瑟學校、鳴道苑、鮑思高青年村,若向北行可到九澳灣畔的歷史文物──三聖廟;沿聖母馬路往回走,可見到九澳深水港、九澳水泥廠、混凝土公司和南光九澳油庫,以及路環聖路濟亞中心、路環九澳老人院、七苦聖母小堂。九澳村雖小,由村頭走到村尾不過十多分鍾路程,剩下八百位村民的九澳村,真正留守村里的僅百多人,卻有两座逾百年的古廟、一座福德祠和泰山石敢當碑石,足以反映當地村民的宗教信仰和淳樸民風。當中以位於村尾九澳灣畔的三聖廟最出名,澳門旅遊地圖亦有介紹這處文物古蹟。現場所見,該廟背山面海,風光獨特,庙左侧是一座荒廢了的葡萄牙式民房,似是見證數百年前葡萄牙商人在九澳居住的歷史。據悉,三聖廟門橫楣石刻著“三聖廟”三字為建廟時所刻,两旁門聯的石刻有:“恩波潮九澳;德澤荫千方”十个字。廟內一块碑石刻,印證了該廟重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及早在同治初年(1862年)以前為村民所建,起初祗敬奉保護漁民的洪聖,後又供奉關聖及譚聖。另外,位於村口的觀音廟,同樣是一座有百多年歷史的古廟,該廟宇規模跟三聖廟相近,據記載,觀音廟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1907年曾經重修,其後九澳村民又進行過翻新。觀音廟依山而建,可遠眺九澳灣,顯得靜穆古雅,又仿佛在向人們低訴著九澳村的悠久歷史。 内港航道填海而得的十月初五大马路 十月初五街是一条澳门较有特色的街道,她连系了澳门六七十年前的经济发展,反映著当时澳门居民的生活状况,有著浓厚的澳门文化特色,她是为一条异地人认识澳门的中国人口的好地方,言而,十月初五街这个街名却取自一个充满著浓厚葡国色彩的节日,这虽然有点不太合适,但这正好配合澳门中西文化汇聚的特色,令澳门更显特色。 关注改造后新的空间形态的活力与商业空间的可持续运营:在路环十月初五大马路一带的改造,增添海滨绿带,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不但提高让市民及游客的亲水机会及条件,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从而达到“青年返乡”的效应,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棚屋建筑风格严格保持使用属性基本保持不变,注入创意文化产业。 旧村更新的结果除了要激活城市公共空间,还要给市民带来归属感:整个设计我们从居民的“心”出发的,营造鲜明的风格、优化步行空间、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保留其充满韵味的文化,所以我们的设计手法采用了立面修复,尽量还原当地的建筑样貌,保留葡国色彩,棚屋建筑形式,及坡屋顶建筑形式。从整体屋面、墙面、招牌、极其突出物等进行要求,再细致到对露台、遮盖物屋顶、建筑颜色、开窗面积、雨棚等有特定要求。想要的就是让居民感受到属于他们那一代的归属感。而且完善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切实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用新的建筑语境诠释当地历史文脉:所谓怎么表现路环的特色、特征、历史文脉,我们以隐喻的方式赋予一种设计意涵来表现。路环渔村为历史悠久的港口,渔村的文化亦由古形成,北沿至旧渡轮码头,向南则沿至谭公庙,途中还保留了很多盛载丰厚澳门历史和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包括路环码头、三圣宫、恩尼斯总统前地、路环圣方济各堂、观音古庙、谭公庙等等。看过澳门半岛的繁华热闹,路环渔村绝对是你闹中取静的好地方。所以我们想要用立面修复手法,来营造该市区的鲜明风格,保留当地独特的文化,诠释当地历史文脉。 附: 參展學生: 澳门城市大学 畢碧瑩、葉鑫偉、曾業瑋 作品名: 十月初五大馬路重整 指导老师:澳门城市大学 王伯勋老师 

作品簡介: 改造路環中心街,為我們心目中的“慢村”,是我們的設計目的。 为了保存當地居民的環境和文化,我们從居民的心開始,以開放的形態和多樣化的功能融合於街區。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重視街區原有文脈,重拾街區活力,我們在路環市區一帶的改造,不只要滿足成員對物質和精神的需求,還要滿足这片区域物質和精神的延續性。打造一個舒適的环境,保護及彰顯漁村的歷史風貌,延續優化其文化氛圍,協調商業與居民的關係,展現水岸優美環境。有很多当地的老街坊都会知道“十月初五街”的乳名是“呬孟街”,这是取自于那里因填海而被拆卸的呬孟码头而得名,现今也有不少老居民仍是这样称呼。十月初五街所在一带,百多年前原属北湾与浅湾,航道曲折,后来经填海成为陆地,才将航道拉直,并于岸边筑建客轮码头,而码头多是办公室、售票处集于一体,每遇客货运紧张,都会显得非常挤迫。内港昔日是澳门对外海上交通的枢纽,往内地、香港及离岛的客货运船只都会集中在这里,也是渔船湾泊之地,从而带旺了十月初五街的经济发展,令十月初五街成为当时澳门的繁盛街道之一。十月初五街这条交通干线过去在葡语称为新国王街(Rua Nova del-Rei),而在葡萄牙里斯本,新街(Rua Nova,后称新国王街)是一条重要的商业大道,它是亚洲商品的交易中心。由于澳门的十月初五街一带的商业大街的模式与里斯本相似,因此将十月初五街称为新国王街。现在十月初五街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葡萄牙王曼奴埃尔二世界(Manuel Ⅱ)的流亡,他的父亲和兄长行刺,以及葡萄牙于1910年10月5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国庆日,因此将呬孟街改名为十月初五街。 十月初五马路也是澳门很有名的情侣路,香港TVB《十月初五的月光》的电视剧就在此取景,这里是六十年前澳门最繁华的地方,曾见证了内港最好的光景。路环圣方济各圣堂不大,形状为澳门的巴罗克式建筑特色。教堂的外观为白色,窗户为椭圆形,上面有一座钟楼,是电影《游龙戏凤》和韩剧《宫》等多部影视剧的取景地。 17世纪日本围村茨林圍 茨林围(葡萄牙文:Pátio do Espinho)位于澳门半岛圣安多尼堂区,是该区仅有最大的一条围村,横跨高园街分成南北两段。以北的一段为斜坡,在大三巴牌坊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后面,被高园街、同安街、新胜街和花王堂高园包围,从高园街向新胜街斜落;而以南的一段则在大三巴旁边,于旧城墙遗址与高园街之间。总占地约9000平方米。 关注改造后,新的街区空间形态的活力与商业空间的可持续运营。新的社区空间形态打破了原有相对隔离、独立而又紧密相邻的个体建筑,更多的在不同建筑的内部进行了穿插、交错和串联,又对社区不同高度的屋顶空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使得整个社区的居民可以更加便捷的交流、沟通,且拥有了更加开放且相互融合的公共空间,以与过往社区密闭而独立的空间不同,新的社区空间形态能更好的吸引外来者逗留甚至是吸引新居民入住,使社区长久保持活力。 商业空间是对大三巴商业街区的补足和澳门地区文化产业的扩展,以新的社区形象吸引更多文化产业相关的商家入驻,并依托社区内部配套的公共设施,定期的举办文化活动、小型展览等,吸引相关从业者,依靠大三巴商业街区的商业流量和文化历史底蕴,将社区的商业空间打造成澳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商业街区,以此长期的吸引相关产业从业者、消费者到访。 旧村更新的结果除了要激活城市公共空建,还要给市民带来归属感。在设计社区建筑整合的同时,在设计中,我们也将一些废弃的地块、建筑物划分为了专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在项目初期,我们根据社区未来发展的时间轴划分了多种公共设施,包括社区幼儿托管、老年人服务社、便捷医疗站等设施,为不同年龄段且拥有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社区改造后,外来人口和游客等人群对社区的造访被设计好的社区功能分区一定程度上隔离后,原居民的生活隐私也不会被过多的打扰,而社区肌理最大程度的被保留,也可以保留原生居民对社区最珍贵的记忆。而通过对原建筑的改造和整合,相当一部分的居民可以不受阻碍地与邻里间交流活动,将社区联系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为现有社区中的大量中老年居民带来凝聚力和归属感。 用新的建筑语境诠释当地的历史命脉。在还未着手该设计的数个月前,我们设计小组曾经设计过一栋茨林围外围建筑的改造更新作业,当时针对这栋建筑的外观、表皮等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但由于时间原因,该作业的完成度也只能称得上是初步完成的概念设计,不过这次作业给了我们设计小组相当宝贵的经验,并对茨林围-新生中的建筑设计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茨林围中的居民建筑、临时建筑等,无论外观轮廓、颜色都各不同,但其都有相似的基本元素,如铁丝网、砖墙、铁皮墙面、突出建筑表皮的露台等,在设计中,我们将茨林围内建筑物的基本元素提炼出来,在整合现有建筑物、改造建筑物外表和结构时,将这些元素糅合进新设计中,具体到个别建筑物的改造上,也会将其本身就具有的旧元素、旧材料直接加以利用,并将其与新设计中的元素相结合,更好的保留其本身的历史特征和痕迹。以这种设计手法,在改造后能尽可能地保留原本社区的历史发展轨迹。 附: 參展學生: 澳门城市大学 李嘉偉、顏立雄、杜永超 作品名: 茨林圍-新生 指导老师:澳门城市大学 李孟顺老师  
作品簡介: 茨林圍-新生是對澳門傳統社區文化和建築佈局的一次深入研究和理解,我們利用建築融合、模塊化設計等概念,針對社區現階段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力圖將茨林圍社區打造成澳門地區新型傳統社區改造的範本,進而解決澳門地區傳統社區日益失活的危機。 在17世纪时,是日本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此处原本是庆盛坊。在1596年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于丰臣秀吉就任关白的时期,禁制天主教,并大举捕捉当地天主教徒,以致很多日本天主教徒逃到澳门避居。后来日本在德川家康死后,更严禁流落海外的天主教徒返国,违者则会被处死,自此在澳避居的日本人不能回国,而欲到日本的传教士亦被迫滞留,故逐渐的就在圣保禄教堂旁边聚居,形成村落。及后该村被命名为“茨林”,据说是他们聚居时约在旧城墙下开辟土地种植马铃薯(茨)食用,因而得名。住在围内的日本人又在围内开凿水井以供饮用和灌溉,也是当时澳门最大的一个水井。 1602年,耶稣会会士第三次重修圣保禄教堂,由于居住在茨林围的日本人多为建筑师和艺术家,而且人力物力非常便宜,故会士在修建教堂时就雇用了围内不少日本人。至1835年,圣保禄教堂失火烧剩牌坊和背后少量土墙后,原先住在围内的日本人也离去。后来圣保禄教堂遗址的后半部份地段被用作扩展茨林围(即今天主教艺术博物馆背后及以东北的一段),便渐渐有民众迁入,并把斜坡段分筑,分成上、二、三、底四层列巷,住有近百户人家。在最底处残留的圣保禄教堂土墙还留有后门,可通往新胜街,宽度仅容一人上落。 约在1940年代,大炮台山脚木屋区发生大火,灾民被安置到台山巴波沙坊,少部份则移到茨林围。同时澳葡政府计划把大三巴一带划为旅游风景区,遂在茨林围上层修筑围墙作为屏障,并在围墙与大三巴之间开辟马路,命名为“高园街(Rua de D. Belchior Carneiro)”,以作区别。 由于澳葡政府修建矮墙分隔大三巴和茨林围北段,故建筑风格上茨林围与高园街以南的地方有著明显差异,围内多为木屋、石屋或镀锌铁皮平房。20世纪中期,围内还有果树种植,部份住户更有饲养家禽。后来环境变化,有关当局在围内修建下水道,并在巷上的路面铺上混凝土,自此树木疏落。而围内的水井,其中半边已被楼房掩盖,只剩一半井口;水井仍能取水,但已不宜饮用。至21世纪初,仍住有数十户人家,部份更养有恶狗看门,故在一些围墙的入口处贴有“围内有狗”警告;加上不少澳门人都以为茨林围是掘头路,皆不知有后门直通新胜街,故鲜少会有人进入茨林围,使围内显得僻静。而内里也有不少楼房空置和塌陷,部份区域卫生环境差劣。2003年,有关当局在计划把大三巴牌坊周边街道列为行人专用区时,就曾打算迁拆茨林围,并兴建为多层停车场,但因业权问题非常复杂而未能落实。而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则期望,茨林围能被发展为一条特色围村,成为旅游景点。
备注: 本文作者介绍:方文丽 经济学博士,某国企研发管理人员及中华时报艺术评论员。 专业评论嘉宾:曹汉平 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华中建筑》编委、深圳民进企联会副会长、深圳市资产管理学会副会长、深圳市东方包豪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北京奥运会标志建筑国际竞赛获奖者。
“艺文绘澳”专题艺术报道:"Art, culture and painting of Australia" special art report: 1、10月「葡語系藝術家精選作品展」压轴呈现 ——首届艺文绘澳:国际艺术大展 --中华时报 http://www.ctnhk.com/index.php?c=content&a=show&id=68393 --中华新闻网http://test.cnagov.com/html/news-show-51444.html --中时网 http://www.ctc.mobi/news-view.html?_TgID=aKE9BzkxAiNuMK1lDLJuNUJmaK5lNO__ 2、首届“艺文绘澳”之《官也街》精选——曹汉平“后印象主义”风格摄影 --中华时报 http://www.ctnhk.com/index.php?c=content&a=show&id=68394 --中华新闻网http://test.cnagov.com/html/news-show-51445.html --中时网 http://www.ctc.mobi/news-view.html?_TgID=aKE9BzkxAyNuMK1lDLJuNUJmaK5lNO__ 3、魏玛包豪斯大学毕业设计作品 首次亮相「Y 設計展」 --中华新闻网http://test.cnagov.com/html/news-show-50765.html --中时网 http://www.ctc.mobi/news-view.html?_TgID=aKE9BzcxBQNuMK1lDLJuNUJmaK5lNO__ 4、日本的包豪斯-桑泽设计研究所毕业生作品亮相[Y 设计展] --中华时报http://www.chinatimes.com.hk/index.php?c=content&a=show&id=68162 --中华新闻网http://www.cnagov.com/html/news-show-50907.html --中时网 http://www.ctc.mobi/news-view.html?_TgID=aKE9Bzc3ByNuMK1lDLJuNUJmaK5lNO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