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文化大观 > 文化遗产
 
孙寿岭:世界最早的佛教圣地——凉州佛祖寺
时间:2020/4/19 14:38:50      来源: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孙寿岭

IMG_20200419_145537.jpg


凉州佛祖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城区东北隅。首创于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公元前268年,阿育王将佛祖释迦牟尼的八万四千舍利在世界各地建八万四千舍利宝塔。在盖藏(现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建了姑洗塔,塔中供奉了佛祖中信眼(眼球)舍利。西夏碑铭载:“凉州宝塔者阿育王所分舍利天上天下八万四千舍利藏处,所谓中信眼舍利藏处。”

从此创建了佛祖寺,这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佛陀寺院。

公元前241年,匈奴赶走了月氏人,占据盖藏后,供奉金身佛像拜祭。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休屠王,缴获了其祭天金人,请回甘泉宫祭拜。当时佛教尚未转入中原地区,汉武帝不认识佛像,错把佛像叫祭天金人,延续千余年,直到现在,史籍中仍称匈奴佛像为祭天金人。

timg-1587278872446.jpeg

由于凉州佛像进入汉王朝的皇宫,在皇帝的亲自祭拜下,逐步影响到了皇室及民间,如在汉哀帝刘庄时(公元前1-6年),宫中博士景盧,受大月氏王伊存口传摩腾(亦迦叶摩腾)到凉州求拜佛像。这时佛像已进入中原,摄摩腾直入洛阳立“白马寺”(公元67年)。腾居于寺中,后译出四十二章经一种,此乃内地有佛像之始。汉楚王英输金诏中,采用浮图、桑门优婆塞等这些佛教译名用语,在宫廷官方文书中也运用。足可证明这是汉王朝接受、尊重佛法之开端。

汉桓帝刘志在位时,尝于宫中礼拜黄老浮图,这是帝王礼佛之始。

由于汉朝宫廷帝王礼佛敬佛,民间更是盛行。使西域诸国信仰者又来中土修习。如安息国太子安清,博学多闻,父殁,为了修习佛法,不愿作太子,让位出家。初接师辅、便通经伦,尤精禅那一道。闻东土佛法盛行,因此远化、乃来东土,经凉州修行汉语,赴洛阳佛寺,译经多种:“复於蒼垣,躬事传译,所成经论,皆为世宝。”

另有安息国(今伊朗 、叙利亚一带)人安玄尤婆塞,光和四年(181年),与严佛调共译《法镜经》、《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等经。汉灵帝刘宏继位后(168-189),在宫中立黄老浮图祠,又遣宦者赴洛阳佛寺祭祀礼拜。光和时(178-188),月氏人支婁加識到洛阳,其人操行纯深,性度开敏,在光和中平间(178-188),传译梵文,出《般若道行》,《般丹》、《首楞严》等三经及《阿阇世》、《宝积》等十余部。汉灵帝末年,天竺(印度 )人昙果(188)至洛阳译有《中本起经》2卷。凉州僧人支曜在灵、献帝时亦到洛阳译经,有慧学之誉。 

timg-1587278844447.jpeg

由于凉州佛教传入宫庭后,首先由宫庭内高层人物进行祭拜、学习,逐步开始了敬佛礼佛的佛教活动,很快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再加洛阳白马寺的建立,佛教寺院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芛,星星而立。最著名的有:洛阳白马寺、龙门寺,庐山西林寺、东林寺,京师的瓦棺寺、安乐寺,山阴的喜祥寺、显义寺,荆州的辛寺,并州的长干寺,会稽的灵宝寺,长安的草堂寺,江陵的竹林寺,成都的大石寺等等。可以说全国各地寺院遍布。不但凉州向中原地区传播了佛教,而且佛像最早也从凉州传入了中原王朝及世界各地。

汉武帝将祭天金人(佛像)请入甘泉宫祭拜时,印度尚无佛像。所以印度早期(公元2世纪以前)的佛教艺术品中并没有佛的形象,其佛教思想认为,佛陀是超人化的,不能具体表现其像貌。表现佛前生(本生)和今世生平的浮雕故事画,都以象征手法出现。如在佛陀生前到过之处刻一脚印,说法处做一法论、宝塔和菩提树等。

直到公元2世纪犍陀罗艺术开始,才出现了佛陀的形象。公元三世纪,犍陀罗艺术影响了印度南部的阿玛拉瓦底艺术,在南印度的佛教艺术中,也出现了佛陀的形象。但凉州在公元前241-121年匈奴休屠王统治凉州时就开始供奉佛陀像(祭天金人),初建佛祖寺时,是匈奴人继承了月氏人敬佛像的风俗。总而言之,凉州(盖藏)供祭佛陀是世界上最早的。另外也说明一个问题,只有佛祖的家乡盖藏(凉州)才修寺院塑金象祭拜,以示纪念。这也是凉州最早的民间传统风俗。

IMG_20200419_150428.jpg

汉未至三国魏,在中原大地佛教已全面盛行,外地僧人来凉州及中原地区学习敬佛礼佛者络绎不绝。如优婆塞月氏人支谦、字恭明,能通数国语言文字,“博览经籍、广娴世艺,献帝末避乱入吴,孙权拜为博士,以辅太子登(公元219年)。多与名流高僧往还,共治佛经或自翻译。后太子逝,逐隠遁入山,净持佛戒,潜心禅寂研译。后译经49部。“辞旨雅训、为时所称。”

帛延:龟兹人,才明有深解,以魏甘露寺中,于洛阳译出《无量清静平》、《觉经》等6部。

维祗难,天竺人(印度),黄吴三年(公元224年)共竺律炎至武昌,应吴士之请译出《法句经》等。

东晋十六国时,凉州佛祖寺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但被前凉王作为宫殿,到张天锡时,因宫中诸多异瑞,逐“异其事”。又听说王宫乃阿育王奉佛建造的舍利塔古基之一,于是张天锡在升平年间(363-376)舍宫建寺,就其地建塔,名为“姑洗塔”,寺名为“宏藏寺”。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高僧倍出,石窟寺庙林立,佛教渗透到帝王将相家,如石虎、石勒、符坚、姚兴、晋明帝司马绍、晋孝武帝司马曜、简文帝司马昱、宰官桓伊均入沙门,尊佛学佛。这是凉州已成为培养、接纳、高僧、佛学家的佛教圣地。向中原、世界传播佛教。仅凉州本土著名高僧就有竹佛念、昙觉、昙曜、昙霍、僧朗、道朗、道泰、智严、智整等。外来著名高僧有:昙无谶、鸠摩罗什、僧表、秦景宪、康巨、康法郎、惠嵩、僧伽提婆、僧伽跋尔、僧伽跋澄、僧伽罗叉、僧肇等等,译经百万言。特别是龟兹人鸠摩罗什,在凉州生活十八年,学习汉语言文字,后姚兴请去长安,培养教育三千弟子,其中出高僧数十名,与其弟子昙觉(凉州人)、昙摩难提(天竺人)、昙摩流支、昙摩耶舍、僧苞、僧涉等译经数百部、三百余卷,主要有《般若》、《法华》、《中百论》等。

IMG_20200419_150357.jpg

佛教从凉州转入内地到魏晋南北朝千年之间,历经月氏、匈奴、汉、三国、魏晋的发展中,高僧云聚,寺庙遍布全国各地,特别在公元412年,北凉沮渠蒙逊,开凿了凉州天梯山石窟、观音山石窟、修行洞石窟及贼石房、杨家台等石窟,在凉州神乌马蹄口开凿了马蹄寺石窟(在武威市凉州区南营马蹄口、修水库时毁了大部),炭山岭开凿了第五山石窟(石佛崖、雷音寺),番和开凿了永庄寺(永昌)石窟。向西延伸到张掖马蹄寺、雨林、敦煌等石窟,真乃“凉州石窟绵延千里。”

后来,魏孝文帝在凉州佛教思想的感应下,将凉州三万二千多户人,其中主要有文人、工匠迁至首都平城(今大同),在凉州高僧昙曜主持下,带领凉州工匠开凿了云冈、龙门石窟。于是国内纷纷兴起了开凿石窟之事。所以著名石窟专家宿白先生说:“凉州石窟是云冈、龙门石窟之模式、源头。”

唐时,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在全国颁《大云经》,十月下诏各州郡修建大云寺,凉州遂将宏藏寺改名为大云寺。到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对大云寺进行了大的的维修,并刻碑记之。

西夏为护国寺,天佑民安五年(公元1093)重修护国寺,立西夏碑铭以记之。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16年(公元1383年)日本净土宗第十一代弟子沙门志满来朝拜圣地佛祖寺(大云寺),进行了募化重修。

明代中期,增补了钟鼓楼主司晨昏,即钟楼司晨,鼓楼司昏,正所谓晨钟暮鼓也。钟声悠悠,唤醒梦中人,迎接旭日朝霞。所以曰大云晓钟。在凉州晓钟暮鼓的呼唤下,多少次被毁,多少次重建,使其延续了二千三百多年。

IMG_20200419_150329.jpg

今天国家如此重视历史文化,文物古迹的大好时机,我们更不要忘记二千三百多年佛祖寺的历史,不要忘记朝朝代代多次更换,寺院多次兴衰,但叠压千年的地下宝库永存。

佛祖寺是集东方佛教文化、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石刻艺术、铸造艺术等佛教文化于一身的文化艺术基地。其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虽经历史长河的冲刷磨砺,由兴到衰,再由衰到兴,真是厄运连连,善恶均见。现在虽仅存十分之一的一角钟楼,但它还是世界佛教史中一颗不可磨灭的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多民族宗教信仰、民族团结、地域人文及丝绸之路的历史明证,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正是由于武威在丝绸之路要冲的存在,是先祖创造了这个条件,才是古代凉州文明首先同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文明交融汇聚、创新发展、才促进了佛教文化、多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凉州才能成为最早通向西域的门户,传播佛教的圣地。在中原地区列国分争时,凉州已同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欧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文化艺术,特别是佛教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转播,它的文化生命力极强,代代相传、官民保护,层层叠压,文根未断。尤其我们现在正处在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开发建设时期,文化旅游的开发,特别是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不可缺失。

IMG_20200419_145448.jpg

凉州佛祖寺,是世界历史最悠久,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它是国内外传播交流融合文明的中心。由它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精髓,独具特色的艺术精华,才创造了以凉州为中心的佛教文化艺术和五凉文化艺术。

佛祖寺是武威甚至是世界早期城市文化的象征,诠释并体现着武威城市文化的特征,是特色旅游资源,是游客向往的、神秘的、最原始的旅游景点。虽然历经劫难,面目全非,但在数万平方米的地下,却深埋着历史的话语权、地下博物馆。有朝一日地下博物馆再现,使旅游者通过对佛祖寺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达到一个神圣的高度和对特殊地域文化的感受与传承。

2020年04月08日写于甘肃武威


【作者简介】孙寿岭,男,1943年生人,甘肃武威人。著名考古专家、西夏学者、西夏泥活字专家。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禅林顾问委员会委员、甘肃普康集团西夏研究所所长。    

1988年,武威新华亥母洞发现了一批西夏文佛经,孙寿岭经过整理研究,考定其中有一本《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是西夏仁宗(1140—1193)时的泥活字版本。1988年3月,经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组织鉴定,确认其为公元12世纪中期的活字印刷本,应定为中国国家一级文物。孙寿岭根据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关于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的记载,选泥、制料、刻字、烧制,排版印刷,用自家做饭的土炉子烧制泥活字,最终成功印出了《维摩诘所说经》(下卷)。



责任编辑:杨冰心
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孙寿岭:世界最早的佛教圣地——凉
2 江西:下镇镇召开安全生产工作再部
3 庆阳庆龙1900万资产冻结 偌大
4 瞧!他(她)们都在读这本书
5 云南旅游:鬼斧神工天造奇观石林行
6 孙魁系列散文诗:抗疫群英塑像之肖
7 孙魁系列散文诗:抗疫群英塑像之华
8 江西:临湖镇召开4月份重点工作调
9 【抗疫巾帼】何莉:芬芳在武汉“抗
10 乐山市金口河区自然资源局积极参加
@中华报业集团与中华时报传媒集团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