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读中感悟文字之妙 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 傅丽萍 【内容摘要】细读文本就是抓住文本的精微之处,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深意。文本细读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是为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而进行的,是在学生阅读理解的现有基础上推进的。文本的解读带有一种主观色彩,这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多角度品味语言,想方设法地唤醒学生的内在体验,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感悟;表达。 【正文】 刚毕业走上讲台,以为教语文就是指导孩子学会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要求背诵的让孩子背熟,完成课后习题,没有更多的思考。渐渐的,自己上的多了,听的也多了,感觉到语文教学真是一门大学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抓住一些看似平淡,却蕴意深刻的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语言之妙。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完善学生的读书方法,形成读书能力。[1] 1.文本细读,感悟语言。 所谓感悟语言就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够感受到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妙在何方?窦桂梅老师说:“在细读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用语言文字所呈现出来的画面。 【案例1】《变色龙》课堂教学片段 师:作者重点描写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这三个部分,你最欣赏哪个部分?请默读课文,把你感兴趣的词句画出来多读一读,思考一下好在哪里? 生:作者把变色龙的外形描写得很详细。 生:我认为捕食部分写得最精彩。 师:你能和大家说一说精彩在哪里吗? 生:“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人感受到变色龙捕食的动作很快。 师:你能结合生活加上动作理解“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吗?就是闪电一亮,还来不及—— 生:还来不及把耳朵捂上,“轰隆隆”的雷声就传过来了,速度好快。 师:是的,在这里写什么呢? 生:写变色龙把舌头伸出来的速度快得惊人。 师:同学们,根据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变色龙捕食动作最快的时候只需二十五分之一秒。 生:真是快如闪电呀! 生:还有“刷”“刹那间”也写出了变色龙捕食动作的快。 师:这么快的动作,你能用朗读把它呈现出来吗? 在引导学生体会变色龙捕食动作快的特点时,抓住“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刷”等词语细读,让我们听了之后,也能在脑海中再现变色龙捕食迅速的画面。最后让学生用心去朗读感悟,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同样能够读得“有滋有味”。 2.文本细读,加深理解。 文本细读就要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与作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深化理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案例2】《诺贝尔》课堂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说“发明黄色炸药和雷管”的内容使你更为感动? 生:诺贝尔很勇敢。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自己也随时有危险,他还是没有放弃研究。 师:(见学生未能深入理解课文,继续启发)你说的很好,如果你们能再读一读刚才那段文字,肯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认真读书) 生1:实验室被炸毁了,他一无所有,在朋友的帮助下租船在湖上搞实验,他不轻言放弃。 生2:所有的困难都没有打败诺贝尔。 师:真是太精彩了!还有同学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生3:我看到,他已经发明威力强大的“诺贝尔爆炸油”了,可他不知道满足,又为“炸药能够安全运输”而继续努力,说明他勇于探索。 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以“为什么说‘发明黄色炸药和雷管’的内容使你更为感动?”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勇敢”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一下子就读出来了。当学生的理解停留于浅层次的理解时,教师再次让学生读书,品味文本中蕴含的深意。在反复地阅读中,学生领悟到了诺贝尔身上还有永不放弃、勇于探索等优秀品质,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新课标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对话,就是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对话过程中,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会,更好地进行文本细读。 3.文本细读,学会表达。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言是有声的艺术,并非静寂的字符,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语言实践。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就是要遵循“积累——模仿——创造”这一基本规律。以文本为载体,以细读为手段,才能让学生的表达更有韵味儿。 【案例3】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片段 出示:太阳在园子里显得特别大。蜂子叫着, 。蝴蝶飞着, 。蚂蚱蹦着, 。 一切都活了。花儿 ;蜻蜓 ;虫子 …… 师:先好好读一读课文片段,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着书上的文字来说说吗? 生1:一切都活了。花儿愿意什么时候开就什么时候开;蜻蜓愿意怎么飞就怎么飞;虫子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 生2:太阳在园子里显得特别大。蜂子叫着,就像蜂子在一展歌喉似的。蝴蝶飞着,就像蝴蝶在翩翩起舞似的。蚂蚱蹦着,就像蚂蚱在空中漫步似的。 生3:一切都活了。花儿愿意开出什么颜色就开出什么颜色;蜻蜓愿意飞去哪儿就飞去哪儿;虫子愿意搬家就搬家…… 教学中,教师没有繁琐的讲解和分析,而是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片段,学着用“萧红的语言”去感受萧红语言的魅力,去自由表达。通过学生的“说”,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这样有意思地进行相应的训练,那么,提高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训练和提高。学生也可以在交流中找到一份自由表达的乐趣。通过文本细读,学生披文入情、得意得言。因此,文本细读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3] 文本细读就是一段在“纸的背面”寻美揽胜的旅程,可以享受阅读之美,品味语言之妙。[4]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智慧去与文本对话,发现并理解和掌握文本各种表达的奥妙。 【参考文献】 [1] 郭鸣凤.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效的方法.考试周刊,2016(20) [2]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7(3) [3] 杨艳琴.文本细读在:揭示文本的内在神韵.语文天地,2018(6) [4] 张洪英.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浅谈文本细读的策略.教育艺术,201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