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看中华时报 ·微博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社会万象 > 教育
 
江西工程学院举行辞旧迎新暨表彰大会,笃定前行的脚步铿锵
时间:2020/1/8 9:39:25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江西工程学院

2019年12月30日下午,江西工程学院在江工体育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辞旧迎新暨表彰大会,美丽的江工沉浸在一片迎接新年的欢乐氛围之中。一项项重大成绩,一场场精彩报告似乎都隐含着一条心照不宣的主线——落实、落实、再落实。

“我们要把主题教育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激发出来的爱党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发奋工作的实际行动,大力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精神状态,做好新时代第一等工作,争做新时代合格答卷人。”党委书记、省督导专员万晓明在大会上的一席话,为全校师生指明了新年笃定前行的方向。


年终盘点,岁尾交账,无疑是对2019年这个以“落实”为关键词开启的年份最好的回应。当这个年份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局之年而拥有了更重大的意义和更丰富的内涵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强力推动下,江西工程学院掷地有声地演奏出了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激昂乐章,由落实开启序曲,由落实带入尾声。

从“奋进之笔”到笔直奋进,以教育改革发展为价值核心,江西工程学院的原动力从来离不开目标的清晰与路径的坚定。

“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我们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试卷。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必须责无旁贷,把教书育人大业不断推向前进......”。杨名权董事长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建校3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愈进愈难、愈进愈险,不进则退、非进不可,这不正是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的必经之路吗?

“科技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参展‘中国科技第一展’——深圳高交会,科研产品‘会说话的AR名片’受到广泛关注。申报江西省科技厅项目取得巨大突破,立项3项,共获科技厅63万元经费支持,立项数量和经费名列江西省高校第十名,同类高校第一名。省级课题24项立项。发表各类论文4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 10余篇, 被 SCI、EI、ISTP、CSSCI 收录的论文 8篇。出版专著、教材8部。获批国家应用新型专利23项。”这是一组让江工人颇感自豪的数据,将其定义为“江西工程学院聚焦创新驱动战略,激活科研活力全方位提升教学科研地位一系列努力的成果”,丝毫不为过。

2019年,江西工程学院赛事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参加全国、全省大赛屡屡摘金揽银抱铜,全年共获奖264项,其中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5项,江西省一等奖76项、二等奖130项、三等奖41项,江西省团体第一名3项,获奖总人次达到400余人次。在各项赛事中,我校参赛师生敢闯、敢拼、敢赢,勇于决战决胜,很多重大赛事创造了与名牌大学同场竞技、同台领奖的优异成绩。

教育部长陈宝生曾将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解读为“四个警醒”:要警醒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能有丝毫懈怠,要警醒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付出巨大努力,要警醒让人民满意还任重道远,要警醒目前的治理水平还远不适应。

伴随着我国由生存型社会步入发展型社会的进程,公众对“满意”的维度、心理预期、目标参照等已经并且仍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样是一个变化着的发展目标,但这丝毫不妨碍它的清晰与坚定。


在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民办高校2018年度依法办学的评估中,江西工程学院成绩突出,位列全省第二。此次年检共有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29个,江西工程学院取得第二名的成绩实属不易,充分体现了学校充足的办学投入与领先的办学水平。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西工程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引领带动全体党员积极主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将主题教育、思政教育、爱国教育、学习实践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问题、新期待,主题教育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审视自我、找准问题、寻找突破的难得契机和重要推动力。

2019年8月,软科系统对全国民办高校2018届本科生深造率进行了排名,据统计,在全国110份民办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中,江西工程学院毕业生深造率位列全国71位,以深造率高达1.16%排名江西第一,在江西同类高校名列前茅,彰显了学校非凡的实力。

目前,“奋进”已成为江工教育的高频词,实施教育“奋进之笔”成效特征鲜明,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从鼓励学生考研到形成“江工考研常态”,写好江工教育“奋进之笔”的进程始终伴随着体系的完善和机制的创新、全校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尤其不可或缺。

“我是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2019届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刘堂恕,现为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感谢我的母校——江西工程学院,是您给我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让我发光发亮,绚丽多彩。母校不仅给我们所有学子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还教导我们如何独立生活,为我们步入社会提供历练。在这期间,有过很多喜悦,也有不少收获。”曾参加了江西工程学院免费考研培训,实现了“金榜题名”——考取了南昌大学研究生的刘堂恕感受到了什么叫作“求学到江工,事业必成功”。


近年来,江西工程学院以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为契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传承赛事文化、开办研究生班、建立创客中心、跨专业选修课等多项措施,实现分层分类培养,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育在脱贫攻坚方面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更是把职业教育这一帮扶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直接、最见效的手段和渠道推向了前台。

“尊敬的刘堂恕父母,根据大数据统计的结果,近几年每年参加高考人数约920万人,被本科录取的人数约309万人,占同龄人数(同龄人数约1900万人)比16%,因此,2015年刘堂恕被我校录取成为一名本科生,已经是6选1的突出人才;全国211高校录取本科人数约46 万人,占同龄人数比2.4%,被录取的已经是40选1的超级精英。今年,刘堂恕被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原211高校南昌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已经跨越了多个层级,可以说是精英中的超级精英,确实可喜可贺!”学校杨名权董事长致学生刘堂恕父母的回信这样说。

强化思想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过程管理,坚持实践育人;培育特色品牌,凸显文化育人。在创建这三大品牌工程的基础上,江西工程学院继承和发扬了江工特有的“三苦精神”,即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正是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下,才涌现了江工学霸辈出的现象,这背后凝聚了学校师生无数的艰辛汗水。

从意识问题到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江工奋进的进展始终用成效说话,其中教育改革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百姓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无疑是聚焦的重点。


杨名权董事长曾指出,天下之事,有矛就有盾,有锁就有钥匙,只要找到钥匙,就没有开不了的锁。可惜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把精力放在寻找钥匙上,而是用来论证这把钥匙并不存在,或者用来强调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得它。很多解决方法在没有人指出它时,似乎根本不存在,然而解决方案出来之后,你也许还会认为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基于现有的条件,一定是简单的,一定不复杂。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时,杨名权董事长敏锐地感觉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工厂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农村青年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大量转移,要将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资源优势,就必须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使他们在工厂干得了活,留得下来,赚得了钱,养得了家。建校36年以来,江西工程学院坚持从问题意识到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用成效说话,通过特色教育,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壁垒,为社会培养了18万余名优秀的创新型应用型合格人才。归根结底,学校紧紧抓住创新发展这一核心发展,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业绩,取得了“非省会城市办大学校,大学校兴小城市,突破区域限制,辐射全中国”的办学业绩,创造了职业教育领域著名的“江工效应,新余现象”


张晨曙校长在江西工程学院2020年迎新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2019年学校品牌传播效果显著,影响力不断增强。录取率比去年提高9%。生源状况和质量持续改善,6名考生分数超过所在省一本控制线,高分考生比例增大,反映了广大同学和家长对我校的高度认可和信赖,同时学校努力做好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工程,毕业生全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在同类高校处于前列。实施高薪酬、高层次、高体面“三高”就业工程,据统计,学校2018届毕业生平均月薪5432元,比麦可思研究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月薪4624元高出17.5%。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毕业生创业63人,带动就业195人;在校生创业58人,带动就业106人。

“当前校长们、老师们感受最深、呼声最强烈、关注度最高的还是改革,要围绕破除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一些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改革上取得突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之年。杨名权董事长根据新时代教育形势,敏锐地提出,学校将实施“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战略,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题,扎实推进“十三五”规划收官、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准备工作二大任务,着力搞好质量建设、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三大建设,全面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认真秉承创新发展、协调发展、规范发展、聚力发展、优势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办学理念更加突出向“应用型”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突出向“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转变,培养模式更加突出向“产教深度融合”转变,专业结构更加突出向“需求导向”转变,课程体系更加突出向“能力导向”转变,教学过程更加突出向“学为中心”转变“六大转变”,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夯实建设工程大学和硕士学位点基础,开创学校教育事业全新局面。

“品味杨名权董事长新年贺词,让我激情澎湃地迎接新一年的挑战;领会万晓明书记的‘三点希望’,让我坚持信心以奋进姿态答好时代考卷;学习张晨曙校长推动‘六个转变’,让我不忘为党育人初心。作为一个院长,我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带领学院更加突出‘应用型’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院的思想建设和学风建设,提高教师以及学生们的思想素质。不忘初心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日后我定会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院之风,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应用人才为己任,在脱贫攻坚路上彰显教育力量。”江西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史洪松如是说。(江西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CNA14
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江西工程学院举行辞旧迎新暨表彰大
2 英国判处一名印尼学生犯罪次数最多
3 杀了伊朗将军 世界在颤
4 江西省浮梁县个私企业情暖贫困群众
5 2020年三大战 全球
6 湖北襄阳2019‘隆中对’创客大
7 美防长:美国没有做出从伊拉克撤军
8 《石化绿色工艺名录(2019年版
9 春天车站,温暖启程,北京现代倾力
10 小小厨房,有方太集成烹饪中心就够
中华新闻通讯社联繫电话: (大陆)18903072514 (香港)+852-56648468 投稿邮箱: nsj168@yeah.net  业务与投诉邮箱:8690494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