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国一分为二的那道水泥高墙——柏林墙在1989年底很快就被拆除了。柏林墙倒塌后,1700万东德人和6400万西德人终于能够"团聚"了。然而对不少人来说,统一来得太快太突然。原因之一是,东德全盘接受了西德的规则和法律。对东德人来说,突然之间一切都跟原来不一样了。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头脑里的墙”一直存在到今天,完成跨越不是一件易事。
1989年10月9日,近7万人在莱比锡示威游行,要求更多自由和民主。与人们的担心相反,东德安全力量未出动镇压。这一天后来被称为东德和平革命的“命运之日”。
人们不得不努力适应新的事物,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很多人的工作履历一下子变得一文不值。直到今天,不管在东部还是西部,不少德国人对来自"另一边"的同胞的经历并没有太大兴趣。也还有人从未踏上过另一边的土地。德国人口语里戏虐地将东部和西部居民分别称为Ossi和Wessi,也是"头脑里分界墙"的一种体现。
11月9日是德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人们的记忆在恐怖和欢乐中摆荡,一边是1938年的帝国水晶之夜的大屠杀,一边是1989年的柏林墙倒塌。还有,1918年宣示魏玛共和国的成立,也是在这一天。
这种现象也同东西部生活水平的差异有关,这些差异至今都没有完全消弭。东部的富裕程度到今天都没有赶上西部,工资也没有西部的平均水平高。为了平衡这一差异,统一后德国纳税人一直缴纳一种"团结互助税",累计已达数千亿欧元。如今,在西部一些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的地方,一再出现所谓的"羡慕嫉妒"东部的讨论,认为东部再继续得到重建资助不够公平。
末代东德总书记克伦茨
在统一过程中扮演了颇具争议角色的是一个专门设置的机构--托管局(Treuhand)。它负责接管8000家前东德国营企业及其400万职工。东德经济的很大一部分被"清理"了,由于引入西德马克后东德企业丧失了竞争力,基本都被关停。大批员工失业。
统一的过程持续到2005年。生长在前东德的安格拉·默克尔担任总理后,德国进入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十年,东部也不例外。今天德国的平均失业率仅为5.2%。
2015年大批来自世界其它地区的难民进入德国以来,一种担心稳定被破坏的忧虑情绪在东部地区愈发蔓延,并触痛到旧的伤疤。民粹主义势力正是利用这一点,将所谓东西德国之间的差异突出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