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暖的六月,我带着温和的情怀,从伦敦坐上北上的火车,到了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伯明翰,拜访了英国荣华饮食集团主席林健邦先生。 虽然林健邦先生在英国侨界大名鼎鼎,身份显赫,但当我们见面时他依然显得十分谦和有礼。陌生感被消除,于是我们也就亲热地称呼他一声“ 邦哥”了! 看来“ 邦哥”自从香港出埠到英国,不论做师傅还是做大老板,虽然身份在变,但待人接物的谦逊有礼却从来没变。 初次见面,一见如故。当我道明来意后,邦哥没有半点迟疑,爽快地答应了。提起他的英国梦,也就是他的创业史,邦哥面上溢满自豪,接着娓娓道来…… 好男儿志在四方! 时年57岁的林健邦,祖籍广东珠海斗门,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他的少年时代是在一片片稻田和原野的乡村中長大,在当时代表的是封闭与落后。读到初中,林健邦就中断了学业,但与他同时代的农民子弟相比已经算是高学历了。 在他15岁那年,一天,父母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将安排他到澳门投靠亲戚,找一份事做。 当时,国门刚刚打开,珠海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人们几乎都在筹划怎样闯荡“新世界”。 从小父母一直教育林健邦要“勤劳”、“公正”、“好男儿志在四方”等等,这些朴实的道理。面对父母的决定,从未出过远门的他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一个怎样的未来,更加想不到历经磨练和坎坷后自己会成为英伦名师。 在父母的安排下,林健邦带着憧憬、疑惑奔赴前程,去寻找自己的未来。澳门,这座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都市,是有钱人的天堂。林健邦到澳门时,当地经济正经历工业到旅游博彩业的转型,用工需求低迷,他只能做些很粗重的工作。当时,他住在亲戚那里——一间下面养鸡上面住人的铁皮屋,夏天闷热,蚊虫无数。 初尝人世艰辛,年少的林健邦倍感无助。他说:“那个时候很自卑,自己和自己说,这是自己的命运,各方面的安排,不能怪父母,自己一定要争气,一定要提升自己,要出人头地。” 有些想家又不肯服输的林健邦,苦苦等待转机的出现。 努力铸就一代名厨 1979年的一天,亲戚忽然问他愿不愿意去香港泮溪酒楼学做点心,他几乎没有过多考虑就答应了。
在他看来,做酒楼学徒虽然待遇低微,工作辛苦,但至少有机会学到一技之长。更何况,酒店包吃包住,生活也差不到哪里去。但要从学徒成长为一名厨师,却辛苦异常。厨房里的脏活累活都是学徒做,从推点心车到在厨房打杂洗菜,林健邦一一做过。学徒从来都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稍有差池还会遭到师傅的呵斥,这不只是体力活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学习能力。为了得到师傅赏识,学到真本事,林健邦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汗水。忙碌的厨房里,他往往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个。 林健邦说:“做这行一定要让师傅开心,瞧得起你。你学东西快,师傅才愿意教你。比如说做叉烧包,其他同事都下班了,我自己留下来学着包。第二天,师傅让我们师兄弟一起包叉烧包。说健邦包得怎么这么快,手艺这么好,有潜质。师傅就很喜欢教我厨艺。其实我是勤奋,不是有潜质。别人下班我就留下来学,是自己找机会练习。”得到了师傅的赏识,林健邦工作得更加卖力了。在“水深火热”的厨房,林健邦找到了自己成长发展的台阶。 几年后,林健邦已经是厨艺精湛、出类拔萃,是小有名气的点心大厨。随后,他成功得到香港尖沙咀的五星酒店香港香格里拉大洒店的职位,被任命为首席点心师傅。“香格里拉大洒店要求很高,但进去就有机会学到更高层次的东西。酒店给你一些时间研发新的菜式,资源比较多。”他说。 到了新环境的林健邦一如既往,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钻研厨艺,创新菜式上。那个时候,在酒店的众多厨师中,不打牌、不赌马的林健邦,无疑是个另类。 林健邦说:“当时我也挺勤奋的,别人去赌钱,我却把时间花在如何学更多的技术,如何存钱,来等待机会。我把工作当做一种娱乐,一种兴趣。我常跟自己说,餐饮就是我的专业。” 1992年,英国中餐馆广泛兴起,这些餐馆的投资人纷纷到香港挖角,首席点心师傅林健邦受到盛情邀请,并决心一试。他觉得这是一次机会,他说:“我跟自己说,有机会让自己做主角,一定要给自己机会尝试。其实在香港的餐饮业,有很多外国人到香港找厨师,行内来说,我们叫出埠师傅。出埠的厨师的确都是顶尖的师傅,灵活性很强。出埠师傅回来了,会有很多人来招聘。所以我争取这个机会。” 林健邦的英国首站是伦敦,他被唐人街的一家酒楼聘为总厨。这个职位和在香港有些不同,香港的总厨服务老板和顾客,以及在厨房做日常管理,具体厨房工作一般不参与。英国的不是这样,总厨是厨房的老大,所有的工作都要有能力胜任,同时因为厨师薪水高,厨师的数量要比香港少20%,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也高。 新的平台,新的挑战,林健邦全力以赴。他最拿手的点心制作,成为酒楼的招牌之一。英国人头一次发现,点心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变化,那么多的口味。不只是普通顾客,很多行家也慕名前来学习,名师地位就此铸就。林健邦还革新了唐人街手写下单的传统,引入了纸质打印菜单,顾客需要打勾选择就完成了下单。 因为出品上乘,林健邦所在的餐馆生意一直很旺,就在这个过程里,林健邦事业上的一位贵人出现了。这位贵人就是英国的华商首富,荣业行集团董事长叶焕荣先生。叶焕荣先生是那家餐馆的常客,他尤其喜欢林健邦制作的点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建议林健邦创业。 林健邦说:“叶焕荣先生在伯明翰有一间新的商场,里面有一家餐馆,他问我们有没有兴趣去那里工作。这个建议我自然不会错过。” 
创建荣华品牌 享誉伯明翰
荣华大酒楼刚刚创立时,共有林健邦等四位股东,他们也都有较深私交。酒楼的投资来自银行贷款,担保人是叶焕荣先生。因为是头一次创业,大家都抱有很大期待。 荣华大酒楼定位于高端酒楼,希望用高档菜式占领市场。但这个定位没有得到市场的响应,生意冷清,林健邦虽然四处奔走事无巨细地进行改进,还没有取得什么积极效果。 最初的热情随着生意的不景气渐渐冷却,尤其对巨额债务的担忧以及看不到未来,几位合伙人开始琢磨着退路。林健邦说,其实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生意清盘结束,债务共担;一条路是将生意转给他,债务也由他来负担,因为只有他还对这项生意抱有信心。其他股东最后选择了第二条路,将生意连同负债转给了林健邦。 林健邦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重整荣华大酒楼,这一次还是在叶焕荣先生力挺之下,迎来新局。他说:“叶先生愿意为我做担保,我全部的外债都是由叶先生担保的。我想有危才有机,我告诉叶先生我最坏的打算是什么,破产而已,又不用死,最多是去坐牢,坐牢就当做去学英文好了。” 林健邦乐观豁达的“危机”观,正是一名生意人特有的对时势的敏感与警觉。 一切从头再来,又是一番苦功。为了节省成本,从采购到厨房,从楼面到结账,他都是一人包办。不懂英文,从头学;市场从头走到尾,采办便宜一些的货物;每天都是从早到晚工作到打烊。酒楼就是林健邦的一切,他不容许自己有任何失误。 林健邦一个人奋斗面对重重艰阻之际,他与人生和事业上的另一半不期而遇。他与在英国读书生活多年的陈慧菁从相识到相知最终走进婚姻殿堂。太太陈慧菁不仅有着靓丽的外表,还充满智慧。她将林健邦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在事业上助他一臂之力。林健邦说:“我很有福气可以娶了现在的太太,在我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认识我的太太,她对我的事业帮助很大。” 从此,林健邦的一人奋战变为夫妻档。林健邦负责酒楼策划管理、控制产品质量等,陈慧菁负责对外交际,推广品牌。有了太太的协助,林健邦开始大刀阔斧地对餐厅进行改革和重新定位。为了吸引客源,林健邦一改过去的高端经营策略,开始走平民路线,并且在英国率先尝试中式自助餐的形式。连林健邦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中式自助餐一经推出,就在当地大受欢迎,每天光临餐厅的顾客络绎不绝。 林健邦说:“我们把中餐菜式都做出来,他们见到就很喜欢,觉得原来中餐有这么多好吃的,以前都不知道。吃过以后,就口耳相传,我的生意就越来越好。” 餐厅的改革大获成功,生意异常红火,不但吸引了大批的本地顾客前来消费,甚至连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也慕名而来品尝林健邦的厨艺。没过多久,林健邦还清了餐厅所有的债务,并且乘势而起,在几年之内一连开了多家分店,为伯明翰首屈一指的中餐馆。 荣华的生意越做越大,林健邦也在不断地摸索,尝试着改善管理制度。他说:“我认为做餐饮生意要不停地变,装修要变,出品要变,我们的管理也要变。” 目前,林健邦还在尝试比管理灵活性更能保证荣华持续发展的机制即股份制改造。他鼓励优秀员工买下公司股份,从而让优秀员工变成公司的主人,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为公司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股份制改造,将使得荣华实现民主管理、聚揽优秀人才,全面调动企业股东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活力。他说:“股份制改革后,公司就是员工的家,共同发展。让每位员工都可以感觉到,在我们公司做有希望,有前途,有归属感。” 2011年,林健邦被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授予“名厨”的称号,这也是中餐业在世界上的最高荣誉。随着荣华大酒楼领先地位的逐渐确立,林健邦乘势而上带领荣华集团广泛尝试涉足地产、游艇、酒吧、食品店等产业,集团产业散布于英国几大城市,荣华集团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业连锁集团。林健邦也从一位顶级“名厨”,跃升为享誉伯明翰的华人企业家。 鼎力支持教育 事业有成后,行有余力的林健邦,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另一个愿望,回馈社会、反哺乡梓。 2006年,广东遭遇台风“碧丽斯”带来的特大暴雨影响,全省受到严重的洪涝灾害,损失严重。身在英国的林健邦得到消息后,请专人代为向珠海市侨务局捐款。同年,他在家乡捐建的“白蕉怀乡亭”落成,他还与太太陈慧箐在家乡设宴款待老人等,组织一系列尊老敬老活动。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林健邦还在伯明翰组织了慈善募捐活动,向玉树受难同胞表达关心与支持。 在为各种社会突发灾害和慈善义举提供帮助外,林健邦特别关注中国侨联推动的以资助优秀贫困学生为主要内容的“侨心工程”,并大力支持。一直以来,林健邦每年都在英国举办晚会,筹集善款支持珠海市斗门区侨联的“侨心工程”和“希望工程”,甚至连自己儿子的“满月酒”礼金4000多英镑也全部捐赠给了“侨心工程”。 此外,他先后回珠海捐资参与“教育强区”、“教育强市”活动。目前,他累积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捐资100多万元,为珠海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他的资助之下,他家乡兴建了“怀乡亭”、老人活动中心等;斗门和风中学图书馆修葺一新,组建了斗门和风中学管弦乐团以及创刊《珠海乡音》、《斗门乡音》,这一善举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使学生们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珠海市副市长邓群芳盛赞林健邦、陈慧菁伉俪爱国爱乡之举。和风中学校长孙仲钦表示:“和风中学的师生们,不仅受惠于林健邦先生的乐善好施,而且还被他的奋斗精神鼓舞着,做人立品正是我们教育的根本。” 与此同时,林健邦一直热心为华文教育作贡献,尤其是中文的学习。他出钱出力,为众多海外华人创造学习中文的机会。 2011年5月4日,“林健邦助学金”在英国伦敦荣业行成立。该助学金是林健邦为鼓励英国华裔子女回国学习汉语及有关课程,著名的暨南大学为华裔子女提供课程,同时该助学金资助广东省珠海市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让他们能在大学里继续学习与深造。 林健邦说: “ 英国学习汉语的热潮不断,英国政府更首次将汉语纳入小学生语言学习教程裡,英国人越来越重视对汉语的学习,也表明了中国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扮演著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作为海外华人,更有义务去学习汉语。希望通过创办这个助学金,鼓励更多的华裔子女回国学习汉语,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希望能够尽一份绵薄之力,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有更多的华人加入到这个基金项目中来,为传承中华文化共同努力。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领事部赵磊秘书代表中国驻英使馆出席了助学金成立发布会,他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林健邦这一对华文教育事业关心与支持的善举;对他设立奖学金,鼓励英国华侨子弟到中国去学习的精神和所作贡献表示钦佩、感谢与支持,称赞林健邦具有战略眼光。至今,林健邦助学金已经资助了几十位华裔学生和珠海贫困学生。 因为对教育的鼎力支持,林健邦在英国侨界享有盛誉,也深受家乡人民的爱戴。目前,他担任着欧洲及英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和学校的永远荣誉主席和校董,并在众多社团担任重要的职务。太太陈慧菁也曾被评选为英国中部杰出商业女性。 
在持续支持社会慈善、支持华文教育以外,林健邦非常重视华侨社团的工作,积极推动与祖(籍)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交流合作。他认为华侨是推动所在国和祖(籍)国交流的巨大力量,是桥梁和纽带。 早在2003年,林健邦带头创建英国珠海联谊会,并担任创会会长连任至今。在他领导之下,英国珠海联谊会已多次牵线搭桥组织中英友好访问交流活动。2004年10月,林健邦被选为中国农业企业家协会理事。2005年10月他还在白藤湖召开的年会上发表讲话。在林健邦的积极推动下,2007年3月,英国兰开夏郡经贸文化友好访问团到访珠海。2010年8月,时任珠海市政府副市长陈洪辉率领珠海经贸代表团赴英国访问。2011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英国时,林健邦担负起当地华侨华人欢迎队伍的组织工作,组织近百名当地华侨华人代表前往伯明翰机场欢迎温家宝总理。 因为热心奉献于华人社团,2012年5月,林健邦当选新一届英国中华工商联合会会长。联合会成立目的是联络华商情谊,组织英国华商出席世界华商大会,促进英国华商间的联系和加强相互之间的团结;同时,加强与中英两国工商界的沟通和联络,为英国华人社会服务,促进中英两国经贸文化交流。联合会会员主要是在英国从事进出口贸易、餐饮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医生、律师及各行各业的华人。自成立以来,联合会为英国华人华社的商业发展贡献良多。 以中英交流为使命,林健邦获得了中英两国领导人的嘉许。2012年11月16日,林健邦被聘请为珠海市斗门区侨联第二届委员会名誉主席。 现在,林健邦每年都会回珠海看看,为中英交流各领域交流合作,积极地做出贡献。 从一名厨房学徒开始,到如今的事业与慈善都渐入佳境,同时又在中英交流中贡献力量的林健邦,完成了一个由普通人到成功人士再到功勋人物的成长转变。对他来说,人生中更高层次的新天地也在这一刻打开。 他善待侨胞,伙计,热情待客,热心公益事业,故伯明翰(荣华集团)是华人在英国生活和工作的首选地之一。繁荣的唐人街和遍及城市各处的中餐馆,似乎在告诉每位到访于此的游客:华人华商不只是这个城市的显著印迹,他们也创造着这个城市的新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