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来自江西工程学院新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4级光伏4班的专科生石莹,在报考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以280多分被温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成功录取的故事,在校园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 据悉,石莹同学在校期间曾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大学生”等光荣称号,积极参加学科技能竞赛,荣获江西省信息知识竞赛获专科专业组一等奖。为全面发展,该生还考取专业技能证和驾照,并顺利通过了计算机二级和大学生英语四级等级考试,在学习专科课程的同时,积极参加自学考试,于2017年12月拿到自考本科毕业证书,随后,她在武汉一家文化公司任采购员,在工作期间,她不忘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在班主任代术华老师的指导下,于2018年下半年报考了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石莹同学如愿以偿考取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江西工程学院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尤其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壁垒”,做创新教育“领跑者”,不断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国家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壁垒 畅通学历提升渠道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两个“第一”叠加,必然会释放出“1+1>2”的聚合效应。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 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壁垒离不开创新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只能成为一个谁都可以替代的“人手”,而成不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才”。董事长杨名权在江西工程学院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先进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在大学时期是培养青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青年是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群体。历史上许多伟人、名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凡的创新能力。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学说时22岁,贝尔发明电话时29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29岁。 石莹同学告诉笔者,其实人生之路没有一帆风顺,她高考失利后也曾情绪低落,很庆幸在人生第一次受挫时,遇到了江西工程学院,选择了新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最好的专业,在师生的鼓励下,让她改变了情绪低落迷茫的不良状态。第一次让她热血沸腾的是在迎新大会上,杨名权董事长的讲话和众多获奖学生及优秀毕业生事迹让她重拾信心。进入分院后,发现新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是一个学风优良,纪律严明,领导务实老师认真负责的学院。学院领导及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时,会开展一系列主题班会,感受学院积极向上的文化,了解到分院历届专科生有80%以上会在完成专科学业的同时参加相关自考本科学习,学有余力的还会提高目标,立志考研!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李一龙院长与大家分享了一位学长一路自考本科,考研考博的励志典范,让大家更清晰看到希望而信心百倍! 实践证明,高考只能决定你上什么样的大学,并不能决定你人生的一切,即便现在考大学的难度没以前高了,并不意味着高考就失去了意义,相反它反而更重要了,因为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你如果不读大学,路更难走了,所以,无论是即将高考的学生还是已经在读的大学生,你都应该努力去争取更多的机会,在学历与能力上多多提升,想要进入好企业,找个好工作,你就没有借口不努力。 畅通学历提升渠道,关键在于学校出台更多政策惠及学生成长成才。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教育需求不断升级,江西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在校生学历层次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并要求专科生升本科,本科生考研。由学校安排优秀教师针对升本和考研进行专业辅导,并全程免费。学校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政策措施,让在校专科生实现升本、本科生考研的人生梦想。 
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江西工程学院以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为契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完善多方面综合考察、多渠道科学遴选、多阶段动态进出机制,通过传承赛事文化、开办研究生班、建立创客中心、跨专业选修课等多项措施,实现分层分类培养。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一制三化”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完善科教结合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基础学科的科研资源,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家庭教育调查”、“中国人口负担如何转化人力资源优势”等科研项目。推进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平台,实现培养与需求的对接,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余长庚,男,1974年生,安徽宿松人,曾就读于江西工程学院,1998年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本科毕业,2009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研究生毕业,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制造工程智能化检测及仪器)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智能传感技术、现代检测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余长庚博士现为就职于贺州学院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现代检测技术实验室。主要从事智能传感技术、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贺州学院院级3项(其中: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贺州学院省部级以上项目培育专项1项)、广东省产学研项目1项、企业开发项目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其它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余篇。被EI收录5余篇。承担过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以及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编程实习、智能仪表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良,学评教名列前茅。 余长庚博士的成长成才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江工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莘莘学子。近期,杨名权先生致2019年金榜题名、考研骄子刘堂恕父母的回信,在全校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他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美好心愿,望生成才、望生成功,则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办学追求。建校36年来,我们坚持“立校育人、办学为民”的宗旨,教学有方、育人有道、成才有路。我们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方针,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具有江工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强化每个学生的个性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搭建了各自施展才华的坚实平台,形成了“教研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特色,受到教育部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内化工匠精神品质 厚植人才培养沃土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文化之魂,也是职业教育的魅力所在,江工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漫步江西工程学院校园,总能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气息:身穿金融制服的“白领”三五成群迈着优雅的步伐款款走来,身着蓝色工装的“人工智能实训生”有说有笑地从身边走过,“白大褂”们在实训室里聚精会神地摆弄着实验仪器……各行各业的“准职业人”们,把校园装点得格外亮丽又别致。 由江西省教育厅主办的2019年全省大学生电子专题设计竞赛于5月11日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落幕,全省共30多所本科院校参加,本科组参赛人数近1100人(比去年人数有所增加)。此次比赛中,江西工程学院派出63名选手参加,与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等多所老牌大学同台竞技,最终揭晓,江西工程学院斩获全省一等奖16人、二等奖14人、三等奖15人,获奖率71.4%,再度荣获团体总分第一。据悉,自1996年始,江西工程学院连续参加江西省电子专题设计大赛23次,共获17次全体总分第一,4次总分第二、2次总分第三。自学校升本后,首次参加本科组比赛就荣获第三名;2016年荣获团体总分第一;2017年与第一名相差4分的微弱差距夺得团体总分第二名;2018年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019年,学校再次夺取本科组冠军。 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这是一位并非名校出身的教师,但却拥有一种魔力,让越来越多原本基础不太牢固的学生笑傲电子赛场。这位老师是谁?他叫张常友老师。在江西工程学院,上至董事长杨名权,下至普通教职员工,没有几个不认识他的。“他年年带学生参赛,年年拿大奖”,这是张常友在同事心目中的突出印象。 张常友导师就是学校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他2002年毕业于江西工程学院(前身为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08年获得赣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2012年获得云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正因为专业所学涉及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科学双学科,为其日后执导电子技术专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之后,张常友多次参加国内外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与科研能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2年10月至2002年11月,他参加了美国AD模拟器件公司在深圳开办的DSP技术在无刷电机控制技术上的应用培训班;2004年10月至2004年11月,参加了美国微芯公司在上海开办的PIC单片机技术培训班,并获得PIC单片机应用技术证书;2007年6月至2007年7月,参加了东南大学组织的ARM技术与应用培训班;2007年10月至2007年12月,参加了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中职国家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培训专业为电子技术,获得国家中职骨干教师证书;2008年7月,参加了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内容为PLC变频器综合应用技术,获得高职骨干教师证书;2011年7月,参加了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内容为物联网应用技术,获得高职骨干教师证书;2016年,赴德国参加了“应用性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培训活动,收获颇丰。 内化工匠精神品质,厚植人才培养沃土。江西工程学院全面实施“一院一品工程”,精心培育十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让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公益志愿服务:学生社团和志愿者每年利用暑假开展“三下乡”活动、农村留守儿童科技支教、实用农村家电维修技能培训;计算机学院电脑技术维护协会、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协会发挥技术特长,深入新余各社区免费开展维修电脑、修理家电等服务;抱石艺术学院组织师生党员为新余市水北镇党委政府完成了4个村庄210多平方的文化墙建设,让他们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在全省教育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奇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江西工程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努力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成才需求,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夯实基础,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构建了便捷、通畅、完善的“专科——本科;本科——研究生”学习提升体系,通过专升本、本达研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学历,为社会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 徐兴福,1981年,江西余干人,杰出校友,2003-2007年,和记黄埔广州港陆电子,负责DAB广播接收机研发,任研发射频工程师。2007-2009年,东莞艺美达电子,负责GPS相关产品研发,任主任工程师。2009-2012年,国民技术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前中兴集成电路)项目经理,负责3G数据卡模块,国家重大专项TD-LTE芯片研制等,手机电视CMMB芯片相关产品研发。在该公司研发的有源天线模块,是国内第一款手机电视有源天线,性能超过日本松下模块,成功运用于中兴10多款手机。 20012-2017至今,兴森科技(上市公司),担任射频实验室主任,负责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工作。他出版专著:2009年《ADS2008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实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ADS2011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实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HFSS射频仿真设计实例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清华大学《微带电路》再版发起人,为该书作推荐序言。以上教材获得行业高度认可,同类书籍影响力和销量均第一。 ADS发行量已经超过30000册,逐已成为各大高校相关专业(如成都电子科大、西安电子科大、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哈工大等)本科和研究生教程。同时也是华为中兴等科研院所射频工程师必备学习教材。 一批批成功的校友,离不开学校精心的培养。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人才培养成效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是否成功的核心指标。正如担任哈佛大学校长20年的柯南特所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大学,江西工程学院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社会培养了18余万名应用型人才,其中有数十位创业有成的富翁及一大批的企业家,涌现了孙清焕、李国平等产业巨头。其中校友、木林森光电公司董事长孙清焕多次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和胡润百富榜,晋升2017年江西首富;校友、鸿利光电公司董事长李国平跻身江西2017财富榜20强。据不完全统计,有5万余名毕业生创业,创办的公司有30余家上市。7位校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学校跻身2016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100强,排名76位,是唯一的进入前100名的民办大学。不断涌现的优秀校友,既是学校高质量办学的见证,也是学子今后事业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的丰厚人脉资源。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教育人的奋进,而奋进成为江工人的精神符号。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江西工程学院瞄准重点改革任务,大力度深化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瞄准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充分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在一些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改革上取得了突破。立足时代前沿,江西工程学院致力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率先在全省打造智慧课堂和5G教室,推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发生颠覆性变化,智慧校园建设走在全国、全省高校前列。 近日,从教务处获悉,江西工程学院报考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有78人,其中32人成功被录取,本校硕士研究生报考录取率为41.02%,高于全国18.41%平均水平,创学校历史新高。令人振奋的是已有6名优秀学子成功录取了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南昌大学(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刘堂恕)、贵州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学院曾育仁)、长安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熊琦)、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朱文龙)、西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李欣)和辽宁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王子伟),令人惊羡的是李欣同学以406高分被西南大学录取,周璐同学以396高分被浙江工业大学录取! 从专科生到研究生,改变的不只是学历,更是态度,也是精神和担当。江西工程学院瞄准人民“关切题”,以时不我待、你争我赶的精神,不畏艰难、积极拼搏、奋进向上,集中力量推出了一批又一批“亮点工程”,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送出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红包”,交出了一份又一份“得意之作”。学校将继续写好“奋进之笔”当作大比拼、大展示、大交流的重要舞台。成功实施“奋进之笔”,搅动一池春水,形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机制,出现了“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奋进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姿态,学校的教育使命就是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壁垒”,做创新教育“领跑者”。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江西工程学院继续深入实施“奋进之笔”,把握教育部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交出更多“得意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