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看中华时报 ·微博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社会万象 > 人间万象
 
任林海细说“小热昏说唱梨膏糖”
时间:2019/5/23 17:41:42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悦  声   李德荣

“小热昏”俗称“卖梨膏糖的”,是长三角地区民间的一种曲艺(说唱)艺术,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四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金华等市,以及上海市全境。“小热昏”艺术说、唱结合,形式自由、简洁,常以单档或双档表演,表演者自操小锣、板等乐器伴奏。说唱内容以时事新闻和故事笑话为主,唱词通俗、诙谐,不时加以插科打诨,表演风趣、幽默,深受民众喜爱。

日前,江苏宜兴就有一位“小热昏”传承人,向我们细说了“小热昏” 梨膏糖

1 (2).JPG

                                       任林海

     任林海(艺名“来玲玲”)的“小热昏说唱梨膏糖”于1979年师承宜兴县城东庙巷一位名叫路小马(艺名“来得松”)的老艺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热昏说唱梨膏糖”盛行于江浙沪一带 ,宜兴的“小热昏 ”也是在这一时期传入,其来自上海陈氏门徒,艺名都以“来”和“笑”字开头,可查考的宜兴第一代周运良(艺名“来得乐”),传开门徒弟路小马(艺名“来得松”);第三代弟子任林海(艺名“来玲玲”),现仍坚持表演“小热昏”及销售梨膏糖。

江浙沪“小热昏”应分为赵阿福和陈长生二大体系(以下简称“赵系”‘陈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赵阿福和陈长生先后来到上海发展,各自在城隍庙和天后官摆摊说唱“小热昏”,售卖梨膏糖。当时的上海正处于繁荣的上升期,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上海滩来闯世界,“小热昏”和梨膏糖有着众多的观赏与消费群体,梨膏糖的销量很好,“小热昏”艺人的收入不菲。经数年经营,赵、陈二人在上海闯出了名头,成了上海滩的名艺人。之后,先后有一批青少年找赵、陈二人拜师学艺,二人因生意忙碌正缺帮手,便挑选了几名学徒。据资料记载,赵阿福的弟子有叶楚生、应保生、黄小弟、沈得宝、张云飞等,陈长生的徒弟有陈国安(其儿子)、杜宝林、周阿根等。






赵系“小热昏”现已有六代传人,虽然他们来自江浙沪各地,但大都以上海为根基,很少在异地授徒,其支系也没有走出大上海。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的30年间,“小热昏”在上海兴盛一时,那一时期的上海是“小热昏”艺术的中心。因种种因素的制约,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的“小热昏”艺人大多改行做滑稽演员,演评弹、独角戏、滑稽戏,或到公司和工厂上班,少有人以“小热昏”为生,之后几代“小热昏”传人的情况也基本相同。自赵系“小热昏”第四代传人徐青山与徐和其相继去世后,上海市内已很难看到“小热昏”的表演,健在的“小热昏”传人已不常操练这门技艺,上海“小热昏”几近消失。

     陈系“小热昏”可谓传遍四方,苏南和浙北的“小热昏”均是陈系“小热昏”的分支。陈长生的弟子杜宝林是杭州人,其悟性极高,说、唱、演俱佳,表演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其学成回到杭州后,不仅以“小热昏”卖糖,还将“小热昏”表演形式引入到当地的“卖朝报”中,表演结合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加以创新和提炼,使得他表演的“小热昏”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杜宝林创立了杭帮“小热昏”,并将“小热昏”艺术提升到新的高度,因其演技超群,上世纪20年代一度被请到杭州和上海的“大世界”娱乐场专门表演“小热昏”。杜宝林的弟子众多且代代相传,这些弟子中出了不少名艺人。可以说杭州“小热昏”是保护和传承最好的“小热昏”支系,杜宝林也是“小热昏”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艺人。陈长生的儿子陈国安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决心将父亲的事业发扬光大,在精心制糖、用心学艺的基础上,招收了包云飞、周福林、陆保振、周云良、胡小文等几位弟子,其中包云飞和周福林是无锡人。

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二人出师后周福林回无锡做梨膏糖,而包云飞则来到与无锡毗邻的常州发展,他们分别创立了常州“小热昏”和无锡“小热昏”支系,其弟子和再传弟子至今已有4代。周云良虽是苏州人,出师后来到苏州平望开创梨膏糖事业,创立了苏州“小热昏”支系。在那个年代当时小热昏因各种因素的制约,艺人艰难的维持营生,由于收入微薄又加上生活清苦单调,很多艺人进厂上班。而周云良和他徒弟周志良就购置了一条小船,沿太湖周边走水路说唱“小热昏”及售卖梨膏糖,路径宜兴时由周志良收东庙巷名叫路小马为弟子,从此船就长期停泊宜兴东门外菜花桥处定居发展。后路小马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宜兴收了任林海、邹玉英等弟子,将这一份艺术和事业维持至今。

“小热昏”俗称“卖梨膏糖的”,是长三角地区民间的一种曲艺(说唱)艺术,主要流行于汀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四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金华等市,以及上海市全境。“小热昏”艺术说、唱结合,形式自由、简洁,常以单档或双档表演,表演者自操小锣、板等乐器伴奏。说唱内容以时事新闻和故事笑话为主,唱词通俗、诙谐,不时加以插科打诨,表演风趣、幽默,深受民众喜爱。

“小热昏”伴随着流动商贩兜售梨膏糖而产生,当初的卖糖人为了聚集人气,吸引路人驻足关注,便采用说笑话、唱新闻、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表演。每表演到关键时刻,众人正听到兴头上时,艺人便停止说唱,开始兜售梨膏糖,待卖出适量糖块后再接着表演。这样反复数次糖块就卖完了,卖糖人便结束表演收摊回家。后来,这种以说唱来卖梨膏糖的方式被广泛采用,其表演形式经过不断加工、提炼,演变为成熟的曲艺艺术。

“热昏”在吴方言中的意思是“因高烧发热、头脑发昏而胡言乱语”,有贬义。当初,“小热昏”艺人说唱的内容大多揭露社会时弊,嘲讽当局的阴暗而,有时也有表演者随意杜撰的内容和情节,以增加趣味性。为了逃避当局的问责和迫害,卖糖人便称自己是“热昏”了,别把说唱的内容当真。清末民初,杭州卖糖艺人杜宝林自取艺名“小热昏”,由于杜宝林说唱技艺出众,表演逼真、生动,在杭州、上海两地演艺界有着极高声望,弟子遍及江浙沪地区。于是,各地的卖糖人均称自己表演的是“小热昏”,久而久之,“小热昏”便成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

“小热昏”足伴随着梨膏糖的兴起而产生的。据传,梨膏糖最早出现在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一下四百余年的历史。关于梨膏糖的产生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唐朝大臣魏征的母亲患咳疾多年,久治不愈,唐太宗得知此事便选派太医开出良方医治。由于熬出的药汁太苦,魏母无法下咽,无奈之下,魏征便在药汁中加入梨汁和糖一同熬制成膏状让母亲服用,哪知此药膏不仅口感好,而且疗效不错,不久就治愈了母亲的咳疾。后来,此药方由一名宫人私下带到宫外,得以在民间流传。另一种说法是唐太宗因劳累过度患上咳疾,太医熬制了药汁给太宗服用,由于药汁味苦而无法下咽,一名聪明的宫人便在熬药时加了些梨汁等甜品,并将药汁熬干做成块状,让太宗当作小食品来吃,太宗的咳疾不久就治愈了。太宗大悦,奖赏了这位官人,并赐名该糖块为“梨膏糖”。

北宋年间,梨膏糖制作技艺已传人民间,在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医疗条件下,这种既能治病又能做零食的糖块受到百姓的偏爱,销售有保障,一些人开始以做、卖梨膏糖为生,以京城汴京(开封)为中心的城市和乡镇出现了售卖梨膏糖的小商贩。南宋迁都临安(杭州)后,梨膏糖也经扬州传人江南地区。于是,苏南、浙北和上海一带成了梨膏糖的主要产销地区。

随着历史的延续,梨膏糖产业经历了元、明、清三朝的数百年时间而不衰。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内忧外患,百姓民不聊生,导致百姓的消费水平和社会购买力急剧下降,小商业和小作坊受到冲击,梨膏糖行业处境艰难,一批从业人员改行另谋出路。清光绪初年,有人为了维持生计开始走街串巷叫卖梨膏糖,之后出现了在街口、码头、集市、村头、庙会、节日等人口密集地摆摊售卖梨膏糖的小贩。为了吸引路人的关注,聚集人气,卖糖人开始以己之长表演些小节目供人观赏,开始是讲笑话、说故事和新闻,之后不断改进、完善,加入当地的民歌、小调和戏曲音乐,说、唱结合进行表演,表演一段后趁机卖些糖块,然后再表演、再卖糖,直到卖完梨膏糖为止。悦  声   李德荣/

 

同期阅读

   “任林海任氏堂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09-15,主营业务为:制作生产、销售梨膏糖。公司前身是“宜兴市林海梨膏糖店”,成立于1984-06-25,是宜兴知名店铺,任林海制作的“任林海”牌梨膏糖,分别于2010年、2016年列入“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后又于2018年认定为第二批“无锡市老字号”。

任林海一路走来----

1976年参加各种社会文艺活动。

1976年在戏曲横山培训。

1978年文艺骨干在鲸塘诚庄培训和演出。

1979年正式投拜宜兴,路永刚为师(艺名来得松)。

1980年在文化局培训。

1980年在徐舍剧院参加演出得一等奖。

1983年开始我和我妻子搭档去江浙沪一带宣传说唱,在当地参加多次文艺活动。

1992年成立宜兴县戏曲协会在正月初一至初七在宜兴城边,东山,溪隐,土城,仓浦等大队演出,获得荣誉标兵的称号。

2005年至2006年参加善卷洞欢乐节、梁祝观蝶节演出,宜城镇组织第四届社区文艺汇演得一等奖。

2008年宜城镇在大剧院举办的雅克杯社区演出大奖赛获得一等奖。

2010年宜兴市第十一届荆溪之夜演出得银奖。

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宜兴汇演广场演出。

2011年徐舍正月十五闹元宵演出。同年徐舍计生办演出获得二等奖,同年被徐舍镇评为“六新幸福家庭”。

2013年宜兴市文化馆领导为我们小热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同年在文化馆小剧场初二至初四演出,百姓总是久久不撒。

2014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宜兴文化广场演出,有宜兴广播电视台,宜兴日报阳羡茶馆搭把手走到本人家中采访家庭人员希望我们小热昏江南民间说唱发扬光大跟老百姓经常分享小热昏的快乐。

2015年 宜兴旅游局和食文化协会举办的宜兴美食节上获得特色名产品的荣誉称号。

2016年 宜兴老年大学举办的重阳尊爱老人表演获得银奖。

2017年 参加分别周铁举办一年一度的“城隍老爷”老街游行和风筝节、受邀参加方桥“目莲节”演出。


责任编辑:蒋跃生
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中国辽宁-英国经贸合作推介会在伦
2 伦敦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圆满落幕
3 《一人一笔一故事》暨《情满香江&
4 台湾同婚今起跑 三十年
5 梅首相含泪宣布辞去党主席
6 运用“222工作法”,农村殡葬改
7 无"一尊"说
8 两港人获难民庇护:中国促停干政和
9 江西省玉山县下塘乡党员到吕畈村苏
10 江西玉山: 章志强到文成街道调研
中华新闻通讯社联繫电话: (大陆)18903072514 (香港)+852-56648468 投稿邮箱: nsj168@yeah.net  业务与投诉邮箱:8690494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