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輝丹/台北報導】暴露於環境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會導致短期記憶下降、引起大腦結構改變與腦部發炎反應(該研究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作者:莊校奇)。昨日,臺北醫學大學表示,家中種植盆栽,可降低PM2.5濃度,但要注意屋內的溫度及通風性,特別是溫度高的夏季。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莊凱任、副教授莊校奇等人的最新研究指出,種植盆栽的家庭,PM2.5濃度比沒有盆栽的家庭低,兩者最高可相差一點二九倍,該研究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EI)。
該研究指出,在室內擺放盆栽的家庭,空氣品質比一般家庭來得好,尤其在夏季,擺放盆栽的家庭所測到的PM2.5濃度為9.7μg/m3(微克/立方公尺),盆栽數少於2盆的家庭室內PM2.5濃度為14.5μg/m3,兩者相差4.8μg/m3,莊校奇說,研究所偵測的數據顯示,種有植物的家庭,對室內空氣品質有一定的幫助,過去亦有研究指出,闊葉植物可以過濾、分解PM2.5,如同自然的空氣清淨裝置。
莊凱任表示,該研究共觀察量測60個家庭,其中30個家庭種植8到21盆栽不等,另外30個家庭則是種植2盆以下或沒有盆栽,研究並統計植栽種類,有52.3%比例的家戶都有種植黃金葛,其次為虎尾蘭27.6%,另外也有15.7%種植常春藤。多份國內外研究顯示,部分室內植栽可有效分解甲醛等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此次研究則是進一步證實室內盆栽也有助於降低空氣中的PM2.5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