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员工就是爱企业,爱岗位就是爱自己。 决策之前多思考,执行之中少烦恼。 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只能将事情弄得更加复杂。 不必要的重复即浪费, 不应有的加强为削弱。 ---- 苏瑞广 时至今日,84岁的宁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苏瑞广依然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四十多年,他每天七点半到单位,比规定的时间早半个小时。这让年轻后辈同事感受到不小的“压力”。在宁纺人眼中,苏瑞广是一位有绝对威信的大家长。他们相信,这是一位已经创造了并将继续创造着奇迹的掌舵人。 年逾八旬依然在管理一线指导工作,这在全国也是不多的。别人问苏瑞广有什么爱好。他说,就是爱工作,再有时间就看看书。半日对话,苏瑞广为我勾勒出他关于“爱好”的一些画面。

苏瑞广:模范是怎样炼成的 □邢周报记者 李海毅 (一)全国劳模的起点 1989年9月2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全国劳动模范,54岁的苏瑞广已经在宴会大厅门口紧张地站了两个小时。这是改革开放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参加大会的279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工作人员引领下,鱼贯进入宴会大厅,等待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走上合影台,苏瑞广在右侧中间的位置站定。俄而,大厅外一阵走动,全场把目光投向入口。85岁的邓小平同志精神矍铄,他一边向大家挥起右手一边绕场一圈。中央政治局领导、中央各部委主要领导和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千余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苏瑞广激动得手都快拍红了…… 几天后,回到宁晋县的苏瑞广收到中央办公厅寄来的表彰大会合影。照片背后,是苏瑞广用了将近20年,从宁晋县棉油厂织布车间走到了人民大会堂的征程。 1970年底的一天,寒风吹打着窗户玻璃直晃,计划经济下的宁晋县棉油厂正在会议室召开党支部会,讨论生产计划。受生产原料供应季节性变化影响,棉油厂一直是“冬忙夏闲”的状态。厂里决定第二年开辟新的生产线,筹建织布车间。会上讨论决定由时年35岁年富力强的苏瑞广负责筹建工作。坐在下首桌边的苏瑞广昂起头看着与会众人,一口应了下来。 第二年10月,织布车间主任苏瑞广亲手安装起第一台旧式1511型手换梭织机,织出了宁纺历史上第一匹灯芯绒坯布。不到半年时间,织布车间发展到16台织机,生产势头高涨。然而,好景不长,1973年4月,一盆冷水泼向斗志昂扬的苏瑞广——织布车间不在国家计划内,停发原材料,勒令下马。 苏瑞广一下急了。他心疼效益这么好的项目说停就停。接下来半年,苏瑞广连续不断往返地区工业局和县有关领导之间,反复申请。一次当着县委书记等县领导的面,苏瑞广拍着胸脯保证:如果赔了钱,我三年不要工资。 1973年9月15日,经过不断努力申请,终于河北省纺织厅批准,同意把织布车间纳入国家计划,并准予筹建宁晋县棉织厂,由苏瑞广负责具体生产管理工作。 得到恢复生产的指令,苏瑞广把已经解散的织布车间工人又找了回来。有些老工友打了退堂鼓,在国企职工铁饭碗的时代,他们不确定新建的棉织厂能顶多久。最终,连上他自己,苏瑞广拉出一支23人的创业队伍,奔赴县里拨给他们的厂址——已经下马的宁晋县火药厂废墟。 自此,苏瑞广开启了属于他的“创业时代”。 (二)废墟里办出模范工厂 站在宁晋县火药厂废墟上,看着眼前荒草遍地,还不时蹦出几只野兔,苏瑞广心里五味杂陈。未几,他抄起铁锨,扭头看向身后的22名职工,意志坚定地招呼大家一步步来,先除草平地,把火药厂9间废弃宿舍打扫出来。 取消又复建,苏瑞广感到特别不易,拼命投入厂区建设,号召大家:“就是为了争口气,让人家看看我们能不能干好。”大家不分彼此,赤膊上阵,很快把宿舍拆改成生产车间,把织布设备从棉油厂搬过来安装好。 建厂伊始,所有人风餐露宿,吃住在工地。吃饭没有食堂,苏瑞广和大家蹲在树下、墙根,边吃边安排工作。没有宿舍,苏瑞广带领职工建起两排“干打垒”宿舍。宿舍建好没有床,苏瑞广和全体职工都睡在地上打通铺。冬天透风,宿舍里结霜挂凌,冻得人脸通红;夏天地潮,被褥受潮结成毡片一般,有的职工背后泛起红点点。苏瑞广每天早起晚睡,紧紧盯着每一步生产施工。 基建和生产同时进行。在生产车间,面对从棉油厂拉来的16台手换梭织机,生产工人犯了难。纺织需要一定温度、湿度条件,否则织出来的布毛毛躁躁品质差。大厂都配备空调,苏瑞广上不起,只能用土办法。夏天用脸盆反复往车间地上墙上泼水,降温增湿;冬天生煤炉用大锅煮水,增温造气。于是车间地板常有积水,墙角窜出了蘑菇。工人要么穿雨鞋,要么打赤脚,在常年40度闷湿的环境里,许多工人脚都泡烂了。这让苏瑞广心疼得不得了。 苏瑞广长期吃住在厂,要让“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他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一定是去生产车间看地板上有没有泼水,检查炉子上铁锅蒸水量。终于,在工人们的努力下,发明出“自动摇头喷雾器”,缓解了湿度控制难题。 到1974年底,宁晋棉织厂织机增加到30台。1975年,更换自动换梭机48台。这时一个尴尬的情况出现了。为落实国家火葬政策,原本建在棉织厂后院的宁晋县火葬厂开始忙碌起来,每有遗体送来要从棉织厂大门进去,纵穿厂区。这让棉织厂的工人很触霉头。 看着每天焚烧炉烟囱里冒出的滚滚浓烟,很快,有上夜班的女工拦着苏瑞广反映:“苏厂长,太瘆人了,半夜都不敢上厕所”。苏瑞广很无奈地看着每天早上大门口一侧是排队等着火化的遗体,一侧是排队等着上班的棉织厂职工。烟囱里飘落的黑灰,每天早晨都能在地上积一层。从此,苏瑞广早晨起来多了一项扫院子的活儿。这样的情况竟然持续了将近十年。 尽管如此,宁晋棉织厂在苏瑞广带领下始终快速发展。到1977年织机增加到180台。1978年职工发展到256人,固定资产从建厂时的1.9万,增加到79.5万元。这一年宁晋棉织厂被邢台地区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半年,苏瑞广被正式任命为宁晋县棉织厂厂长。创业抵定,他要面对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三)敢破敢立敢打敢拼 就在苏瑞广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大客户邢台织染厂因国内纺织行业供大于求,不再从宁晋棉织厂进灯芯绒坯布。苏瑞广到仓库一算,积压库存有90多万元,比厂值都高。他二话不说带着供销科长三上天津,以真诚和信用赢得了天津外贸和天津第二染整厂的信任,与他们达成协议,让对方在计划外安排生产,把库存的灯芯绒坯布割染加工为成品后,再拉回来销售。在全厂职工努力下,积压的库存全部消化,企业躲过了一场生死考验。 1979年,上级下达计划指令,要求宁晋棉织厂全部转产短涤平布。苏瑞广知道设备不适应,技术不过关,决心违背上级指令,私底下偷偷跑到天津,通过各方面关系,采购到700吨原棉,拉回来继续生产灯芯绒坯布。孰料,省计划部门得知后大怒,一道道申斥“不执行国家计划”的问责文件下到宁晋县,要求彻底追查……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苏瑞广有感于计划经济的束缚,于是向省里报告申请贷款,表达要抓住时代机遇向割染深加工转型升级的想法。报告打到省里,不但不批,还警告他,如有违规上马就撤职通报。苏瑞广顶着巨大压力,一面向上级陈述理由,一面筹措资金40万元,昼夜突击,用三个月时间高速建成了割染生产线。产品很快涌进了兰州、银川、西宁、赤峰等国内二十多个省市的40多个纺织品批发站。当年,全省有68家纺织厂奄奄一息,甚至关停并转,惟有苏瑞广领导的棉织厂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大幅度盈利的企业。事实折服了众人,就连当时不理解苏瑞广的上级有关领导也不得不佩服苏瑞广的远见卓识,承认割染项目上对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呼呼作响,国家政策对企业发展自由度逐渐释放。 到了1983年,棉织厂更名为织染厂,成为宁晋县乃至周边县市务工人员眼中的香饽饽。随着规模扩大,招工工作不断。有一年,招工指标放出200人,竟然来了2000人应聘。随之而来的,是各级各单位领导递上来的条子。招出“经验”的苏瑞广在这之前早早出差会客户。外地客户见到他嘿嘿一笑:“怎么?老苏,你们又招工呢?” 在此之前,苏瑞广为了降低招工压力,提出凡来应聘,需先向厂子交6000块押金,一定年限后返还。6000块在当时不是小数目,苏瑞广本指望能“吓退”一些人,没想到还是有超出名额10倍的务工人员前来,把工厂大门堵了个水泄不通。看着每人拿着6000块,争着抢着要押给织染厂,负责招聘的同志也是吓得一身汗,生怕出乱子。 只要为企业好,不怕得罪人是苏瑞广的做事风格。作为县属企业的宁晋织染厂,人事任命受县委领导。有一年,县领导找到苏瑞广说:“县委班子在会上通过了一项人事安排,给你派一个副厂长。”苏瑞广了解到情况后,认为那位同志没有企业经验不适合任职,于是,直接找到县委书记表态说:“如果已经确定,并且非调不可,可以让他当一把手,我负责生产,如果生产上不去,开除我党籍。”最终县委班子通过的决定被撤销了,朋友对他说:“苏瑞广,你可真大胆啊。” 这种冲撞领导得罪人的事,苏瑞广没少干。1984年苏瑞广在全县率先“破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进行了工资和用工制度改革。打破大锅饭,实行多劳多得,提高工人福利待遇;用人上提出“六选六不选”原则,提拔了一批有真本事、好品行的基层干部。同时,不惧非议,着力打造“花园式工厂”,改善厂区生产生活条件。 有破有立,公平公正,让苏瑞广深孚众望,成为全厂职工,乃至被他冲撞过的领导信赖的“改革闯将”。 (四)老将再造泥坑酒 1992年,河北省安排优秀企业家代表去美国纽约学习管理。这是苏瑞广第一次踏出国门,在纽约第三大道生活了40天,瘦了11斤。他抱怨顿顿吃咖喱盒饭,于是私下跑到唐人街,发现竟然连韭菜盒子都买不到。这次没吃到美国韭菜的学习,让苏瑞广收获了一句话:质量为本,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就不会垮。 进入九十年代,东南亚纺织产业凭借少21%关税的优势,对中国纺织产业造成连续冲击。1993年4月30日,刚刚拿到进出口业务权限的宁纺,在厂长苏瑞广召集下,开了一场三个多小时的厂长办公会。会上决定打破关税壁垒,主动出击,冲向国际,组建河北宁纺进出口公司,培养外贸人才。 此举效果显著,当年就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苏瑞广果断决策摆脱传统亚洲市场,转向非洲、欧洲市场,从而成功规避了危机风险。当中国2001年加入WTO时,宁纺已经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 2006年底,宁晋县泥坑酒厂出现经营危机,濒临倒闭,全厂800多职工工资发放困难。县领导找到苏瑞广,希望这位在宁晋企业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出马接管酒厂。这时身边朋友心疼苏瑞广,有人提醒他:“酿酒不比纺织,弄不好成了历史罪人,晚节不保。”可古稀之年的“老模范”仍旧力排众议披挂上阵,担负起重塑泥坑酒业的重任。 七十岁再创业,苏瑞广乐在其中。他为泥坑开出良方:调整领导班子,完善企业制度,提升产品质量。特别是提升品质,苏瑞广不顾年迈,带队跑遍了全国所有省份的酿酒厂。 2011年一次开车外出考察,当天先到承德参观了板城烧酒厂后,下午立刻从承德赶往湖北松滋市白云边酒厂。马不停蹄一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赶到松滋市。市政府招待所已经关门,苏瑞广拍开一家私人小旅馆,稍事休息,天亮后到酒厂参观。参观完又立刻冒着大雾急匆匆往回赶,参加县里活动。如此奔波是苏瑞广工作常态。他曾在2004年为跑项目,创下4天四座城市,行程3000公里的记录。 多少次高强度工作,让苏瑞广身边的年轻人都吃不消。可一转眼,就看到苏瑞广情绪高涨地站在主席台上讲话。十年下来,苏瑞广为泥坑酒倾注了大量心血。从接手时产值2900万,到如今增了10倍。 老骥伏枥,公而忘私,这让苏瑞广在宁晋县百姓中积累了无数带着感情的好口碑。在身边人眼中,苏瑞广始终紧跟改革开放时代的步伐建设企业,又在工作中践行着毛泽东时代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荣誉和责任是支撑这位老者一路前行的不竭动力。 三十年来,苏瑞广一直小心翼翼地把那张1989年表彰大会三米多长的黑白合影照片挂在办公室里。每逢有人拜访,访客多会先盯着照片找到苏瑞广的位置,再扭头看向耄耋之年的苏瑞广说:“您当年可真年轻呀。” 这是一位企业家中的企业家。对苏瑞广的拜访,好像参观一座改革开放记忆博物馆,而苏瑞广已经成为邢台改革开放的标志和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