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记者弓志平)内蒙古乌海市报道;近年来,乌海市海勃湾区新丰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志智双扶”,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和就近就业,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助力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5年,陆子亮的妻子患病,为了看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原本靠种地为生的陆子亮一家成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对口帮扶单位及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不仅帮他找到了工作,还引导他发展种养殖业。 几年来,新丰村积极与企业联系,为贫困户搭建就业平台,帮助贫困户以就业实现脱贫。只要贫困居民每年能在企业或者村委会工作10—15天,就会得到一笔3000元的产业帮扶资金,利用这笔钱,贫困居民可以发展种养殖等产业,靠自己的努力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目前,新丰村共有贫困户47户101人,其中有劳动能力和半劳动能力的有40多人,就业的达到83%以上。成功就业后,每年每户能增如收入15000多元。
记者见到陆子亮时,他正忙着在村里巡逻,这份保安的工作是帮扶单位帮他联系的,每月能有2000元的收入,这对于曾是贫困户的陆子亮来说是维持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
新丰村第一书记吕慧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村有30多户属于稳定脱贫,还剩10几户,属于正常脱贫。下一步,他们将加大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贫困人群稳定增收,早日奔向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掉队。因户施策,因人应策,教育扶贫政策让家住在新丰村的贫困居民包爱娃一家人的生活大为改善。几年前,包爱娃的丈夫意外去世,家里的半边天塌了,也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现在,孩子上了幼儿园,教育支出成了家里最大的开销。
得知包爱娃家庭情况后,驻村干部及帮扶单位帮她申请免除保教费,并给予一定的教育资金补贴。此外,包爱娃也找到了新的工作,对于脱贫,她信心十足。包爱娃告诉记者:“大家一直在帮助我,鼓励我,陪我度过最艰难的日子。有这么多人帮助我,我要再加把劲,把日子过好。” (赵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