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每个汉字积淀着史前时期以来汉文化的一切信息,在汉字中蕴藉了太多耐人寻味的文化因素,如今,书法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张金名片,在与国外文化艺术交流中起到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小学书法教师,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寻找各种方法为学生打开书法这扇大门,让其进入其中。在本文中,笔者试从全科教师的视角,结合小学其它学科知识解决写字课堂中遇到的重难点,做到知识传递的深入浅出,学生能心领神会。 关键词:全科教学 小学写字 跨界统整 “学科跨界”、“课程统整”,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纲要》颁布以来的教育界热词。何谓“跨界”与“统整”?就是打破学科界线的壁垒,打通各个学科领域,将各门课程及学习领域进行整合,用全科教师的视角,为本学科本体知识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书法教育,作为一门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充分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书法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更加要践行“跨界与统整”的理念。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写字课堂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活动,用“跨界和统整”的策略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核心素养进行了探讨,以期达到全科教师应有的理想效应。 一、有的放矢——用数学角度知识为钥匙打开“理解之门” 曾经有学者提过“艺术允许眼高手低”这样的观点,意旨学习艺术从优秀作品入门学习,同时也培养了欣赏和鉴别这方面的能力。处在低段学生写字教学中,教师会发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比比皆是。于是,课堂上,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师生交流精彩纷呈,可写的作业与说的却是大相径庭,有时还令教师啼笑皆非。由此反思,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落到实处,对于低段学生尽量少用专业术语,从学生角度出发,组织适合他们的语言,做到有的放矢。 我在二年级教学秃宝盖和宝盖头这两个偏旁时,利用数学角度的知识指导学生解决了横钩的难点,两个偏旁的书写质量有显著的提升。教学前,笔者做了两个调查:一是学生作业本上的有关横钩的写法,发现每个班超过一半的学生采用“ ”、“ ”的写法;二是了解到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课中已学过锐角、直角、钝角的知识。课上,我先给学生复习了角的知识,然后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 ”,接着按顺时针的方向一步步把锐角变得越来越小,直到书中范字横钩的角度为止,如图示:“ ”。学生从角度渐变的过程中明白横和钩夹成的角是小的,我们就定下用“小锐角”来写好横钩。果然,经此推敲之后,学生心中有了一个明确的角度概念,写起横钩就得心应手了。诸如带秃宝盖、宝盖头的字,买、卖、皮、茅、你等许多字,学生写起来也就漂亮了许多。 无独有偶,独体字“女”( )、女字旁( )、女字底( )三者的写法,我也借用角度知识给学生理清三个撇点的不同角度。独体字“女”中撇、点夹成的基本上是个直角,所以字形较方;女字旁中撇、点夹成的是钝角,所以字形较窄;女字底中撇、点夹成的大锐角,因此字形较扁。很多之前并不是很清晰的学生,听了我的讲解后,理解了,写起来就有迹可循了。 此外,人字头、撇折、横折、横折钩等偏旁和笔画都可利用角度知识让学生明白个中因由。这些数学知识在写字教学中的应用,让模模糊糊的写字教学变得更加精准了,有了这些“精致+准确”的知识,学生的书写就有法可依,有矩可循。这种直观和谐的学科融合,真正是卓有成效的改进写字教学的上佳方法。 二、珠联璧合——以音乐节奏变化为钥匙打开“规律之门” 近代书法大师沈尹默评价书法“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书法和音乐同为艺术群体中的一员,自古以来,它们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好的书法作品,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结构都有着音乐的韵律,读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就仿佛感到世界上最雄壮的交响乐在奏鸣。 在小学写字课堂上,针对笔画、结构的节奏变化规律和音乐课乐曲的节奏特点的相似处,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笔画教学中的节奏运用 平捺( ),书法术语谓之“波”,对于它的写法又有“一波三折”的说法,学生书写平捺时,很难掌握其中的节奏变化。很多音乐课的曲子中有切分节奏的教学,如歌曲《大雁湖》的曲谱:3 3 5︱2 35︱1 1 2︱16 5 ︱5 5 6︱1 2 61︱5 5 ︱56 1 ︱[1]。第1和第5小节是切分节奏,音乐老师在课中重点指导过这两个小节的节奏规律。我先把这两个节奏给学生复习一下,然后把平捺的“一波三折”( )介绍给学生。我一边示范一边念出模仿切分节奏的音长音短,形成一个口令“1 2—— 3”,“1”表示平捺的第一折,念得短促、轻快;“2——”表示第二折,声音延长;“3”表示第三折,即捺脚,念得短促、有力。学生有了一个节奏的指导后,练习起来就显得事半功倍了,大大增加了效率。 再如竖弯钩( )的书写,很多学生会写成“ ”,他们把弯过之后横的部分写得比较短,导致整个字展不开,从而影响字的美观度。我也结合了切分节奏的感觉,设计了口诀“竖 弯—— 钩”或“1 2—— 3”。“竖(1)”短音,写得稍快;“弯——(2——)”长音,写得稍慢;“钩(3)”短音,写得轻快。 (二)结构教学中的节奏运用 “间距均等”是楷书书写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结字规律,须用此项规律写好的字实在有很多。有横向笔画之间的联系,如:直、耳、重、扫等;有纵向笔画之间的联系,如:册、州、而、川等;也有斜向笔画之间的联系,如:多、衫、须、彩等;还有横向纵向笔画均有联系的,如:面、出、世、曹等。为了让这一重要规律深入人心,我就借用了音乐书一年级下册第7课《理发师》的曲谱:55 55︱66 66︱5 3︱5 3︱33 33︱44 44︱ 3 1︱ 3 1︱[2]。这里第1、2、5、6小节中的每个唱名的音长是一样的,第3、4、7、8小节的也是如此情况。节奏感非常明显。以此联系上述几类字的间距均等的情形,学生自然就明白,这类字做到间距均等了,字就整洁、美观了,正如乐曲一样节奏明快,琅琅上口。 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习惯之后,对于整个字的的书写节奏就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在熟能生巧中又会有意无意地发现汉字中的一些其它的规律,到的那时,学生对于写字有兴趣,有信心,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天下艺术是一家,音乐的抑扬顿挫对应写字的轻重缓急,这是一种全新而美妙的学习体验。比如上文提到的节奏和间距,也比如书写“横”时的舒缓轻扬,书写“横折折撇”时的一波三折,书写“竖”时的气势磅礴……这些写字教学都能找到与音乐教学的融合点,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多样、丰富多彩的写字氛围,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三、锦上添花——以语文字词研读为钥匙打开“文化之门”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第一大点“基本理念”的第四点是这样说的: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中小学书法教育要注重基本书写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3] (一)由字及法,形成文字内涵和方法的重合 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首诗,积淀着史前时期以来汉文化的一切信息;每个汉字都是一则故事,形象地展现着华夏文明进化的过程;每个汉字都是一件凝结着社会信息的文物,蕴藏着文字被创造那个时代丰富的文明特征。在汉字中蕴藉了太多耐人寻味的文化因素,我们从儿童开始通过书法教育的方式让其接受中国汉字文化的信息。 浙教版《写字》二年级下册第3课是《皿字底和四点底》。教学这一课时,我先通过“皿”的甲骨文()写法让学生感受到它的字义就是敞口无盖的高脚盛器,领会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再认识“皿”的写法。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我还引导学生根据字形的特点,创作了属于皿字底的小诗:皿字底,宽又扁;四竖间距写匀称;中间竖,两边斜;底横长平字就稳。学生有了自创小诗的热情,随后给四点底也创作了一首:四点底,宽又扁;四点间距写匀称;中间竖,两边斜;两边长呀中间短。学生按着自创小诗的方法写偏旁,热情高不说,写得特别耐心细致,也挺见效。书写“焦”字,在学生明白四点即火的基础上,我再介绍“隹”字本义为猎鹰,那么“焦”的本义学生就明白了:用柴火烤熟鸟。“焦”最初是一个动词,我们书写时必须把“隹”和四点底上下靠紧字才美观又符合字义。 (二)诗词练习,达到文化传承和情感的共鸣 学了偏旁,就结合此偏旁练好相关的字,这是书法练习惯用而有效之手段,在课堂上,我们还可更进一步,把偏旁、字词、诗文巧妙的安排在一起,进行综合性地训练,以期达到更高的目标。 如教好皿字底,练习相关字后,我就出示了“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第一步:关注“益”,说说字义和写法;第二步:了解整句话的意思,此乃前人总结的经验,“谦虚”又成了传统美德;第三步:书写练习。 提手旁和木字旁的教学,在完成书本上的教学任务后,我就增加“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练习。流程与上述相似,以此让学生明白相互赠答,礼尚往来的礼仪,明白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在中国古代,书法教育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与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益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在小学书法课堂中,给学生进行文化传统的熏陶,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擦出火花,扎根心中,我任为很有必要,也时时勉励自己,尽上一份绵薄之力。我们希望,我们的书写教学对于孩子的后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识字、写字不仅是最基本的起点,而且“写字”是伴随读书人一生的事情。 “跨界与统整”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但它并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我们要致力于发掘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融相通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创新的思维探索出更多的写字教学的改进方法,让这一门传统的学科焕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童美娟) 参考文献 [1]四年级上册音乐课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2]一年级下册音乐课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1月北京第1版 [3]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