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欣(右)击败了李卓人(左)及冯检基当选。 香港立法会九龙西补选结果出炉,获建制派支持的陈凯欣以近五成票数当选,民主派阵营无法重夺议席,在议会中的分组点票中无法重夺二分一票数否决权。 这次选举源自2016年立法会宣誓事件,6名立法会议员因为宣誓时被指不符规定而被褫夺议员资格,人大主动释法后,高等法院裁定6人违反《基本法》,4人即时放弃上诉,今年3月举行的首次补选,民主派保住了3个议席,但意外失去1席。 今次再有空缺是因为原当选人刘小丽后来亦放弃上诉,她原本也申请参选,但被选举主任认为她仍然视“港独”为可追求选项而被取消参选资格,民主派以第二方案(B计划)参加选举,派出工党副主席李卓人参选。 但李卓人除了面对建制派对手,民主阵营中亦有民协前主席冯检基参选,而阵营中的年轻选民因为不支持传统民主派路线而选择投白票或不投票,宁愿让建制派获利,也是民主派败选的原因。 民主派失败的原因 今次补选有超过21万选民投票,投票率为44.4%,陈凯欣得票10.6万,李卓人和冯检基分别得9.3万票及1.25万,两人票数加起来也不敌陈凯欣。 李卓人在选后表示,现在怪责别人没有意义,今场选战最大的敌人是“心淡”,认为民主派要反思落败的原因。接连参选失败,他表示在2020年的选举中不会再参选。 学者认为,香港民主派要转型,要考虑到年轻人的诉求。
61岁的李卓人是民主派老将,他的“支联会”色彩浓厚,八九曾经把香港筹款带到北京想支援学生,但被公安拘捕,他要签署悔过书才获释。在香港政坛,他先后创立职工盟和工党,以工人权益作主轴从政,香港主权移交前已是立法局议员,之后从1998年至2016年也是立法会议员。 李卓人的民主派对手是主力地区工作的民协前主席、65岁的冯检基。冯检基不满民主阵营没有举行初选而以独立名义参选,被一些人形容是“𠝹票”,即明知胜算不高,但仍然在选区内分薄其他政治理念相近的候选人票源。 但冯检基个人对此说法十分反感,认为自己没有“𠝹票”,不应该把选举失败的责任推给其他候选人,是自己不够票就是不够票,要尊重选民的选择,否则是违反民主的精神。冯检基在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一度激动,“连一些元老级的(民主派人士)也这样说,shut up(收声)!” 跳过 Facebook 帖子 用户名 香港電台視像新聞 RTHK VNEWS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蔡子强分析认为,民主派支持者特别是年轻选民,政治无力感大,感到意兴阑珊、心淡,提不起劲投票。
他认为,李卓人劳工色彩很强,难以取得民主阵营的中产票,而其“支联会”色彩浓厚、年纪较大,难以吸纳年轻选民及倾向本土或“独派”的支持者的选票。 香港近年民主派圈子出现“焦土派”的说法,意指一些原本支持民主理念的人,因为不满民主阵营的策略和取态,他们之间的分歧严重到决定不投票或投白票,即使便宜建制派也不想传统民主派人士当选。 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说,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民主阵营的“大佬”、“大台”模式,他们认为这些人均不能代表他们,而这些“大佬”常以教训口吻与后辈沟通,没有设身处地去思考他们的困境,所以让“焦土派”有机可乘。 他指出,传统民主派目前只敢批评特区政府,但面对中共或西环(中联办)只会“投鼠忌器”,“不敢好像年轻人般去到那么尽”,例如当日游蕙祯和梁颂恒的议员“辱华”宣誓风波,民主派没有很多人敢出来捍卫他们的政治权利。 由于不满民主派的路向,年轻选民投票意欲较低。
“最可怜就是年轻一代,民主派你不愿意选他,选不下手,建制派你又大部分不支持,接下来可以怎样?”钟剑华说。 他建议民主派应该转型,改变整体策略,把更多年轻人的诉求纳入政治纲领,“民主派内部太久也没突破的‘老油条’应该知难而退,尝试让一些新人上来,现在的民主派内部有时候有论资排辈的习惯,但我觉得这个世代不可以这样。” 他认为今次最重要的一点,是民主派无法重夺分组点票的否决权,在地区直选中,民主派只有16席,建制派有18席,他形容未来两年建制派可以“为所欲为”。 分析认为,民主派守不住这一席,建制派在推动提案时会有更大的主导权,其中一个可能最先修改的会是《议事规则》,令民主派议员如果在议会内有示威举动被视为“行为不当”,可能会被“停赛”或罚款,即是大大削弱民主阵营在议会内的抗争模式。 “我觉得今次很多人看不到这件事,对整个议会阵地造成的损害有多深远,”钟剑华说。 陈凯欣争议另一方面,“政坛新星”陈凯欣则获得建制派全面支持而当选。她接受媒体访问时说,自己胜出与民主派内斗无关,是市民希望社会不要只是吵吵闹闹、不要只有矛盾对立,希望以民生声音行先,“大家衣食住行最紧要”。 她说无计划加入其他政党,也不知会否参加下次选举,但强调会把民生声音带入议会。 陈凯欣此前食物及卫生局政治助理,起初参选时一直不承认自己是建制派,想塑造“政治素人”的形象,但建制派全力支持她,多名重量级人马为她站台,她亦在建制派重地拉票,她最终也承认自己是“建制派力量”,选举当日《大公报》等左派报纸以头版近乎等同广告方式为陈凯欣拉票。 陈凯欣起初不承认自己是建制派。
分析认为,建制派的一贯铁票,丝毫没有受损,但事实上也没有明显的增长。 这是否意味着建制派有能力找年轻人继任呢?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不认同,他说虽然陈凯欣是建制派的年轻脸孔,但建制派同样无法开拓年轻人的票源,继续“食老本”,靠原本的基层、长者票支持。 “建制派可以养着一班年轻人请他们做干事,但这些干事也是服务长者,就算是捧他们出来选,也是连系不到年轻人,”他说。 41岁的陈凯欣有15年电视新闻工作经验,在浸会大学念书时获得“杰出传理人奖”,在她竞选期间,出现《金融时报》亚洲新闻编辑马凯,怀疑因为在外国记者会邀请港独政党香港民族党召集人陈浩天演讲,而被拒工作签证及被拒入境的事件。 她回应说,事件与新闻自由无关,她说宣扬“港独”危害国家安全,被问到如果仍做记者会否采访陈浩天,她说这样等同宣扬港独。 这些说法引来香港媒体界哗然,多名媒体人撰文反驳她的说法,认为采访有“港独”主张的人是言论新闻自由,不等同宣扬“港独”。她大学时的老师,浸会大学新闻系助理讲师杜耀明也质疑她的说法是“胡说八道”,认为事件与新闻自由有关,他认为陈凯欣做了多年记者,对新闻自由如此理解是“浪费了15年经验”,质疑她到底为新闻自由做过甚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