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专家在“益生菌与人体健康”学术报告会上呼吁:
肠道是健康基石,不能忽视
中华时报广州讯 一个人的肠道足够健康,肠内益生菌群平衡,那么“病从口入”的病菌就会受到肠内有益菌抵抗,随大便排出体外而不会侵入人体内部。近日在广州召开的“益生菌与人体健康”学术报告会上,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主任于小冬和中国微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白树民教授呼吁要重视人体的肠健康,指出益生菌对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于小冬和白树民教授呼吁重视肠健康,指出益生菌对肠道健康的重要性。(黄辉辉 摄)
肠健康常被人们忽视 肠癌排在中国的癌症发病率的第3位,但目前中国人对于肠健康关注却很低,人们对于肠健康的忽视令人担忧。于小冬说,肠健康对提高国人健康非常重要,是营养健康里基础性问题之一, 90%以上的慢性病最终都可以追踪到肠的健康问题。“差的肠道是万病之源”,因为肠是提供身体各部分营养的源泉,如果肠不健康,就会出现营养失衡,心脏、肝、脾、肺等各器官和个系统都受影响。肠不健康会造成排毒不好,明显的表现在皮肤上,如皮肤润泽性、弹性、颜色、斑点等,排毒不畅会造成食物毒素长期在肠末端堆积,浸润肠壁,最终产生肠癌。 目前人们的食品加工过精过细,营养丢失过多,使原本应该从食物里摄取的矿物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等没能“为人类服务”,导致当今多数人肠胃里面的微生态紊乱,肠道不能正常工作。另一方面,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饮用水污染、雾霾天气以及汽车代替了步行,手机、电脑辐射等,都要求人们摄入更多的、足够的营养去抗衡,如果肠道健康受损,吸收和排泄都受影响,势必影响身体的健康。 肠道菌群与健康关系密切 中国微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白树民教授提出,人们常说“病从口入”, 其实是病菌从口而入,如果一个人的肠道足够健康,肠内菌群平衡,那么从口而入的病菌就会受到肠内有益菌的抵抗,很快就会随着大便排出体外而不会侵入人体内部。 机体物质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如肥胖、“三高”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综合征,其发生与发展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密切关系,而人体免疫系统的70%定位在消化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因此,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关系最为密切。 白树民介绍说,人体内有超过500种属、1000种以上不同种类、100万亿数量的细菌,是人体其余细胞的10倍,细菌总重量达1.2kg,且高度集中在结肠,占结肠内容物体积的一半。因此,这些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健康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由于可见,微生态平衡是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一旦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机体就可能发生疾病甚至死亡。而机体的内外环境,如饮食营养、精神状态、感染以及宿主的种类、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生理发育、疾病、治疗尤其是抗生素应用等,对肠道正常菌群都会有影响,从而造成微生态失调,导致疾病。 如何促进体内肠道微生态平衡,白树民介绍说,首先,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多吃蔬菜水果、粗粮,摄入适量的蛋白质,不要过多摄入精细食物;其次,生活要有规律,减少压力,并合理用药,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等。此外还应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产品,以帮助维护肠道内微生态平衡。“体内益生菌多了,就可以抑制腐败菌,保护好肠道健康。”白树民这样说。 肠健康应纳入国民教育 记者了解到,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早在多年前开始就致力于推动肠健康改善,通过鼓励下游食品企业多使用益生元,而益生元是益生菌的粮食——刺激益生元繁殖,能帮助促进肠健康,多年来,工作效果非常好。今年开始,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组继续进行了微生态健康促进项目 “肠健康 中国行”关爱工程第三期规划。广州的壹贝集团是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推动的重要企业,已在全国80多个城市建立了“肠健康 中国行”关爱工程项目推广中心,举办了上千场次的肠道健康知识讲座,发放肠道健康资料、书籍3万多册,让10多万名消费者免费品尝了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唯一推广产品—壹贝益生菌,感受壹贝益生菌的神奇功效。 “让更多的人群知晓和关注肠健康,做好顶层设计很重要,形成具象又精炼的肠健康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播肠健康知识。”于小冬说,要使肠健康知识普及得更广,最好是能使其进入国民教育、从娃娃抓起。如果中国的国民教育能够多普及一些健康知识,就可以减少很多疾病的发生,家庭的幸福指数也会高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