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落幕的北京香山论坛上,与会各国军方代表和学者们私下讨论得最多、被媒体问得最多的,大概就是美国副总统彭斯更早前抨击中国的演说,是否代表美中之间就要进入「新冷战」了。 
中国军方、官方及学界,口径基本一致,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而且,都非常小心地使用「新冷战」3个字。如果媒体不问,受访者是绝口不提这3个字的。看得出,中国是想把「新冷战」的字眼「冷处理」。 从10月4日彭斯发表这篇被称为「讨中檄文」的演说以来,看得出中国很在意。加上美国总统川普先前发动了美中贸易战,立场不见退缩,新仇加旧恨,让中共官媒几乎除周六、日休假外,几乎以每天一篇的频率,为彭斯的批中演说逐条辩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十分在意彭斯的演说,但这段时间以来,无论官方还是学者,都十分小心地避免使用「冷战」、「新冷战」等字眼。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无论外交官、军官还是学者,给出的都是否定句。 也就是说,中国官方与学者基本上口径一致地认为,彭斯的演说,并不能被看做美中「新冷战」的宣言或开始。 不过,中国学者们对美中关系的看法也普遍趋向保守。他们认为,即使不到「新冷战」的地步,但美中关系至少会进入规模较大的竞争,乃至于某种程度上的对抗,且会持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关学院教授时殷弘向记者表示,目前还不必急着把彭斯的演说定调为「新冷战」,因为真正要观察的是美国此后会「怎么做」,而不光是彭斯或哪个美国人「怎么说」。 但时殷弘分析,早在2011年前总统欧巴马推动「亚太再平衡」政策以来,美国便已向中国摆出阵势,范围涵盖经贸到政治。而川普上台后将中国列为「战略对手」,则是让欧巴马时代的对中政策正式成形,而且以经贸、战略等各种方式付诸行动,围堵中国。 他表示,此举说明,在美国心目中,中国的潜在威胁已超越过去的对手俄罗斯。因此,尽管达不到「冷战」程度,但未来美中关系的「下行趋势」会进一步显现,中国可能得做好「底线思维」的心理准备。 中国人民大学国关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则向记者断言,彭斯这番抨击还谈不上是「新冷战」。川普发动了大规模的美中贸易战,后果难料,加上美国11月初将举行期中选举,彭斯把矛头指向中国,是说给美国自己人听的成分大得多,目的是拉抬共和党的选情。 但他认为,彭斯的演说,是一篇内容很有系统、案例详细、针对性很强的批中演说,且预先向媒体透露内容,代表美方尽管是为拉抬选情才规划这场演说,却也是有备而来。 金灿荣因此研判,中美关系的变化会形成「长期趋势」,未来10年都会是比较糟糕的,「要转好会非常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无法接受中国的崛起」,进而把中国的定位从「既合作又竞争」,转为「竞争者」。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郭宪纲也不赞同将彭斯的演说与「新冷战」画上等号,并认为这篇演说为选情造势的成份居多。他向中央社记者表示,在中国看来,美方的目的似乎想藉由演说以及贸易战,一步步地让中国恍神,进而扰乱中国的发展步伐。 郭宪纲说,中国虽然需要对美国的攻击作出一定回应,但不需要随着美国的挑动起舞,以免成为美国政客造势的工具。此时,中国越坚持战略定力,美国的攻击就越难施展得开。 上述看法,成为中国学界对彭斯演说是否象征「新冷战」的主流意见。相较于西方及海外华人学界及评论者将演说视为「号角响起」、「冷战序幕」,这种主流意见,显得出奇低调。 有评论认为,近年来高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北京,选择对「新冷战」3个字低调,或许与自身综合国力仍与美国有明显差距有关,避免塑造「准备应战」的印象,免得被美国一路追打。 看来,在外界多将彭斯的演说视为美中「新冷战」之下,中国选择的,是把自己与「冷战」脱钩,再把「冷战」与「选战」挂钩。 据了解,香山论坛是自2006年起,由中国发起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外防务交流论坛。今年的香山论坛得到了来自67个国家,超过500名官方及民间代表的参与。魏凤和在论坛上发表明确讲话,其内容向那些在台湾问题上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人发出了严厉警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