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2018年春季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开始出现明显缓和。而位处南北韩“三八线”前锋的板门店也自然再次成为焦点。 板门店,不管从哪一侧前往,历史叙述都会被有意或无意地“修正”。2018年9月,朝鲜建国70周年,北南双方顺利签署《平壤共同宣言》之际,笔者再次从平壤踏上前往板门店的旅程。 从平壤到板门店 相较于曾经剑拔弩张的半岛局势,朝鲜的秋天不算温暖,而且有些冷清,空气里弥漫着烤红薯的味儿。大片的银杏叶子都变成了黄色,走到哪儿都好像是走在电影情节里。 一 抵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的第三天,朝鲜三大旅行社之一的体育旅行社(另外两个,分别是朝鲜国际旅行社和青少年旅行社)就用中国产的“金龙”大客车载着我们去开城看被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最可能爆发地”的朝韩军事分界线,对中国游客来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项目。如果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话,那么,不到板门店,感觉就像没有来过朝鲜。 “来朝鲜之后呢,大家不得与普通朝鲜人接触,不得随意拍照或摄像(尤其是军人和警察),不得擅自离开居住的酒店等等。”车上,朝鲜导游再次向我们强调了“旅行纪律”。我们在朝鲜的导游一男一女,男的叫作全英鲜,自称得名“做朝鲜的英雄”,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20多岁,气质优雅、衣着得体的姑娘叫罗思怡。她特别强调,在公开场合提到朝鲜三代领导人时,不得直呼其名,一律要尊称“金日成主席”、“金正日将军”和“金正恩元帅”…… 相比“国旅”,体育旅行社要开明点,女导是头。后来,罗导私下告诉我,其刚刚从朝鲜外语学科的最高学府——平壤外国语大学毕业,是尚在实习期的“菜鸟”。 
板门店朝韩军事分界线“共同警备区”
长期推崇“先军政治”理念的朝鲜虽然高速设施不多,军事却设施不少。每行驶一段就会发现铅笔状的高大水泥桩矗立道路两侧,越接近非武装地带越密集。这些水泥桩在战时可被炸毁作为路障,以阻止韩国的闪电战。在公路直行处也没有中央分隔,可作跑道起降战机。在这条“不爱红妆爱武装”的高速上,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车辆,只剩下干净得要命的天空和青山绿水与我们同行。 平壤到开城的距离是160公里,再前行8公里,就到达了板门店地区。开车需要两个多小时。走的是一条双向四车道的公路,只不过这条高速公路景色一般,却时刻有军人、军车路过,有四道军事检查站,过了第一道检查站就不能拍照了。之前,看到有帖子说途中设的这个休息区的服务员上午在这边,下午在那边,亲身体验了一下确认所言非虚。 在通往南方的高速路上,每经过哨卡,我们都会在罗导的提醒下收起放松的心情,等待朝鲜士兵核查信息。罗导说:“这第三道哨卡位于北纬38°线上。北纬38°是1950年朝鲜战争前美国和苏联所划定的南北分界线,后来用‘三八线’来特指朝鲜和韩国的分界线。不过,朝鲜战争后,两国分界线已不完全是北纬38°,在西部国界线更南,原属韩国的开城现在位于朝鲜境内,而在东面则更北。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三八线’等同于北纬38°线,”小罗想了想,“不过,统一以后,‘三八线’也就没意义了。” 与韩国在临津阁大张旗鼓树立雕塑宣告非武装地带不一样,朝鲜除了厚实的水泥墙和巨大的路障,我们几乎察觉不到是否进入非武装地带。一行人重新登上来时的大客车,几位驻守非武装地带的人民军军官也加入了导游的队伍。与在高速沿途哨卡看到的士兵不同,非武装地带的军官们明显要挺拔许多,在干练的土黄色军服和金日成徽章的映衬下很是精神。 穿过一段庄稼地,车到达第一站。伴着炽热爆表的光辉穿过一条小路,我们走到两座不起眼的平房前。两栋屋舍都是朝鲜传统飞檐斗拱屋顶设计,被漆成白色。平房一大一小,大一些的建筑入口上方砖墙上挂着一只蓝色轮廓勾勒的和平鸽标志。军官把所有人聚到一起:“这里就是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的谈判和签署地了。虽然,板门店是“共同警备区”,但是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只有在朝鲜才能看到。” 走进小一号的谈判室,中间有一张巨大的木桌,桌布藏青色。这就是当年朝鲜人民军南日大将和联合国军哈里逊进行朝鲜停战协定谈判的地方。“最终,在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浴血奋战下,终于让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接受了停战协议。”军官不无自豪地向人们讲述着那段历史。 当年,为了停战谈判,双方都支起了很多草绿色的帐篷。中间最大的一顶帐篷是作为双方代表团进行谈判的场所。 在经过2年又17天,一共开了1076次大小会议的马拉松式停战谈判,双方终于商定在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定。这是举世瞩目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果仍在帐篷中进行,未免太逊色。 于是,朝中方面建议在板门店搭建一座签字厅。当时,朝中方面用两辆苏制“吉斯”卡车,从开城木材厂运来许多木板。 就在停战协定签字的前一天晚上,朝、中方面的一百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奋战一个通宵,奇迹般地在板门店建起了一座有朝鲜民族特色飞檐斗拱的木结构大厅。翌日,凝聚了全球亿万人的期待,吸引了世界各国目光的停战协定就在这个新建的大厅里举行。 当我来到板门店的时候,这个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字厅依然在那里,只是后来按原样钢筋水泥重建,使临时性建筑变成永久性建筑。签字厅四周绿树蓊郁,鲜花绽放,环境美轮美奂,这显然是后来加工的。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点。 大厅始终保持旧时模样,3张木桌立在窗户旁,桌上至今还摆放着签字双方褪色的旗帜和65年前的停战协定副本。墙上一排排黑白照片,似乎正与历史赛跑,企图让协定签字的一刻凝结为永恒。 
板门店区域 二 从小道出来,公路另一侧的远方高高耸立着铁塔般的旗杆,因为没有风,一面巨大的朝鲜国旗垂在顶端。这旗杆是如此之高,我在韩国一侧也能看到。 数年前的韩国,我曾作为游客穿过全球最大的地雷分布区来到位于都罗山上距离非武装地带最近的瞭望台,远远地望见了右手一侧飘扬着的朝鲜国旗。导游说:“那边的朝鲜村子叫作机井洞,当初朝鲜在这里对韩国广播,所以这个村子又叫‘宣传村’。这个村落没有人居住,名副其实的ghost town。” 当初,朝鲜在这个村子中建起了三十多米高的旗杆,并且挂上了特制的巨幅国旗,特意要让在边境的韩国居民看见。后来,韩国政府也不甘示弱,在机井洞村不远处的大成洞铸造了自己的旗杆,而且高度超过了朝鲜,达到了48米。于是,双方开始在旗杆上做文章,你来我往地增高旗杆。现在的韩国大成洞旗杆已经达到了98.4米高,上面飘着的韩国国旗重量也达到130公斤,只有4级以上的风才能将国旗吹开。而朝鲜则将机井洞旗杆直接拔高到了160米,更换了长30米、重达250公斤的国旗,至今旗杆高度保持在世界第三的位置。据说,为了停止这场无休止的旗杆之争,朝韩双方专门为此谈判过,达成另一个“停战”协议。 如今,我又作为游客,从朝鲜一侧向南张望。当我向罗导讨教机井洞是否有人居住这个问题时,她先惊讶地看了我一眼,随后很是困惑于韩国方面对这个村子无人居住的说法。“他们怎么会说这个村子没人住呢?真奇怪……”她喃喃自语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话题也就不了了之。也许,小罗已经忘记了,我曾试探性问过她朝鲜非武装地带内是否有居民,答案是否定的。 
板门店展图
离开停战协定签署大厅之后,我们重新上车,前往“共同警备区”——又称“联合安全区”。 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做出特别说明,我们通常所说的板门店,或者说为众多观光客所向往和熟悉的,是板门店停战村,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地理范围。朝韩军事分界线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三八线”,到了北纬38度线后,还要再开车往东南大约1公里才能到达从东到西横贯了一条朝鲜半岛上全长241公里,共有1291个黄色界标(向着韩国方向的上面用英文和韩文书写;而向朝鲜一面的则用朝文和中文书写)、224条道路和桥梁、4条铁路、35个郡、636个村庄的军事分界线(1953年7月27日,朝韩双方当时所控制区域的停火线。)。在这条军事分界线上南方构筑了钢筋混凝土壁障,高5——8米,下端宽10——19米,上端宽3——7米。军事分界线两边各2000米为非军事区,这块非军事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多军人驻守的国界地带。而非军事区的管理与监督,则由军事停战委员会负责,双方人员均不得进入。 大客车经过一个急弯,右侧豁然开朗:前方坐落着两栋高大的建筑——隶属朝鲜的土黄色的“板门阁”和隶属韩国的玻璃覆盖的“自由之家”。没错,我又一次进入了“共同警备区”。 
朝鲜半岛
围绕板门店展开剧情的电影,在韩国拍了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应该算是2000年起上映的韩国首部正面表现处于分裂的南北双方士兵之间友谊的悬疑冷战影片《共同警备区》。那一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面对面站着,却不能说我爱你。”还有影片中主人公,南北两边的士兵相互开玩笑时所说的“你的影子过界了”,都让人感到莫名的伤感和心酸。而最后的点睛之笔被称为“韩国电影十大经典结尾之一”,片中登场角色同时被照相机摄入同一时空,黑白照片不仅缅怀着四人曾经的友谊,更预示着他们相互的同胞身份不会被一米之隔的分界线所永远隔离,他们唇间眼角隐含的笑容终究会将两个国家带向统一。 三 据说,在朝鲜的主要城市里,分布有超过500座金日成的雕像。而平壤市万寿台纪念碑广场的金日成、金正日铜像,更是勇夺当今世界最大铜像的桂冠,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当地人前来瞻仰献花。在朝鲜各地还建有规模不一的“永生塔”,每年在金日成的生日和忌日,朝鲜人都会去敬拜献花。朝鲜人不但对金氏父子顶礼膜拜,而且把金日成在1955年12月首次提出的“主体思想”(也被称为“金日成主义”)入宪,劳动党也将其列入党章,是为朝鲜立国基础。其继任者金正日、金正恩严格执行并加以阐释,作为国家及人民的唯一的活动指导理论,赋予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朝鲜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新婚夫妇要在婚后马上去最近的铜像前献花。 
朝鲜停战协议签署场所外1
朝鲜境内,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日成的铜像和题字,板门店是一定不会缺乏“伟大领袖金日成”存在感的。在板门阁以西坐落着一块金日成纪念碑。碑底长9.4米,碑长7.7米,象征金日成签署三大宪章的日子;碑高4.15米,象征金日成生日;碑底刻有象征吉祥的82朵莲花,寓意金日成在世82岁。碑上签写着“金日成,1994年7月7日”字样,这是金日成在次日去世前最后一次署名。我们的随行军官声情并茂地说起了金日成父子,“他们一位在办公桌上去世、一位在火车上去世,为‘朝鲜民族统一的伟大事业’献出了卓越的一生。” 
朝鲜停战协议签署厅
顺着题字走下去,就是板门阁。先前跟随韩国团队前往板门店,韩国方面对参观者拍照有严格限制,比如规定照相机镜头长短、不能拍摄“自由之家”、不能在“自由之家”远眺朝鲜等等。而在朝鲜,参观者不但可以登上板门阁鸟瞰整个“共同警备区”,而且在参观路线内可以随意拍摄任何建筑和角度。朝鲜的士兵们甚至还大大方方跟我们兄弟般地搭着肩亲密合影,嘴角还挂着笑容——反倒是韩国军人,始终保持握拳姿态一动不动,一副墨镜让他们本就目无表情的面容更难以琢磨。 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下,我对朝鲜士兵已经留下了刻板印象,穿着土黄色军服的朝鲜军人不是架着望远镜眺望,就是凶神恶煞般地盯着镜头。这回算是巅覆了此前朝鲜军人的印象。跟随我们的朝鲜军官说话虽铿锵有力,但眼神异常随和。“原来,他们也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同伴杨菲也不由得感叹。
四 我们站在板门阁前,前方就是停战委员会的7座板房,一条水泥线从中部穿过,将“共同警备区”划分为朝鲜和韩国。其实,刚开始时,“共同警备区”是双方人员可以通行的。不过,“斧头杀人事件”改变了一切。 话说1976年8月18日上午10点,联合国军一队军人企图修剪一棵位于“共同警备区”东北角的白杨树,这棵树对联合国军哨岗的视野造成了障碍。十余名军人修剪那棵白杨树的枝叶时,被朝鲜人民军的朴哲大佐阻拦并质问。在双方交流出现问题的情况下,美军的警备中队中队长阿瑟·伯尼帕斯下令继续工作。随后双方多人发生激烈冲突,当场打死阿瑟·伯尼帕斯大尉和小队长马克巴雷特中尉,并把8名韩美两国士兵打伤,3辆军车被破坏。 
非军事区内人民军餐厅
事件发生后,美韩联合司令部宣布进入战时状态。8月19日深夜,驻韩美军司令理查德·斯蒂威尔上将和韩国陆军总部作战参谋部长柳炳贤等人召开联席会议,确定一份名为《突发计划》的联合作战方案,核心内容是针对“白杨树事件”可能升级为局部战争,美国第2步兵师和韩国第3集团军将携手进攻并拿下朝鲜边防重镇开城。斯蒂威尔说:福特总统表示将继续进行砍伐作业,如果朝鲜阻拦就坚决进行武力打击,如朝鲜武力还击,作战时间为8月21日16时。 
观光客听人民军介绍朝鲜停战谈判 …… 后来,斯迪威尔下令3级戒备状态,并制定砍伐那棵杨树的计划,这个作战计划名为《保罗·班扬》。在整个作战期间,美军下令进入2级戒备状态。在海上,搭载65架舰载机的‘中途岛’号航空母舰及其他船只驶入朝鲜东海。 美国还准备具体军事行动计划:“偶发计划”。这个计划表示,如果在《班扬计划》中发生美朝之间交战,韩国的炮兵与美国的炮兵炮击位于开城的人民军基地和人民军炮兵部队;如果战争扩大,那么向开城进军;如果发现朝鲜人民军的坦克部队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阻止他们的行动。 朴正熙也对这件事情感到愤怒。他任命金宗宪少校为特攻队队长,下令摧毁4所朝鲜哨所。韩国军队另外制定‘诱导挑衅计划’,派特种部队与美军一起作战,并摧毁4所位于军事分界线南边的朝鲜哨所。对此,朝鲜并没有针锋相对。 当年9月7日,双方签订拆分共同警备区协议并修筑分界线,从此再也不相往来。朝鲜甚至为此在72小时内重新修建了一座通往板门店地区的大桥。 五 罗导对此事的讲解就颇具传奇色彩:“共同警备区的行动须经双方同意,美国人未经我方同意就拿着斧子砍树。我方两位士兵前去制止,没想到美国人直接将斧头扔了过来!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我们的士兵都是习武高人,武功高强,其中一个人一把接住了斧头,重重向美国人扔去。斧头狠狠地砸向一个美国兵,他哪里招架得住我们的功夫,就被砍死了。”武侠电影般的说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金日成关于统一手迹(板门阁)
回想在韩国时,两个美国大兵也一唱一和,打鸡血般把《班扬计划》说成了电影大片:“我的上帝,美国政府当时就怒了,发动了史上最复杂的砍树行动,从美国本土调来可以搭载核武器的20架F-111战机,驻在关岛的3架B-52、冲绳岛嘉手纳基地的24架F-4‘鬼怪’式战斗机在朝鲜半岛上空执行警戒任务。为了啥?就是为了砍那棵见鬼的树!”随行的老美听得相当开心,我却不禁哑然。 
进入板门店
六十多年风风雨雨,尽管被不同的历史语境、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分割,但是南北都相信一个完整的半岛才是近八千万朝鲜族人的共同家园。正因如此,不管朝鲜或韩国,我看到的都是同一张朝鲜半岛全图;正因如此,朝鲜统一高速上标注着通往首尔的距离;也正因如此,韩国都罗山瞭望台上才会用韩、英、中、日四国语言书写着“分裂的终点,统一的起点”。 在韩国距离都罗山瞭望台不远的地方坐落着都罗山火车站。车站很冷清,因为每日仅有三班从首尔驶往此处的列车。车站也标注了到首尔56公里、平壤205公里两个数字。从站台往北继续延伸,就可以跨过临津江,跨过非武装地带,通往北方。“当祖国统一后,这里将是通往北方的始发站。从这里,我们将连通平壤,连通中国、俄罗斯,成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未来在导游讲解下,仿佛近在咫尺。 
作者在板门阁的观景台 期待有一天,我可以从板门阁轻轻跨过那道离地不足半尺高的水泥线,到达如今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由之家,让“共同警备区”和“非武装地带”这些字眼永远写入历史中。 
作者在平壤站 
作者在停战谈判厅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