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讯】(记者容炜俊 容嘉鹏)五脚猪,又名老鼠猪、五指山猪,原产于海南省五指山地区,因其体型小、灵活、体型似鼠、头尖,俗称“老鼠猪”,是我国著名的小型猪种。20世纪80年代,五指山猪已处于濒危状态,1998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海口市灵山镇建立了国家级五指山猪资源保种场,使得该猪种的数量开始有所恢复。 
名字来源 其实五脚猪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多情猪”,据说这种猪是五指山地区农民放养的家猪整天在山地里寻食时与野猪交配产生的后代。五脚猪这个名字很怪,怪就怪在第五只“脚”上。这种猪像野猪一样脚短小,具有野猪习性与体质,个体不大,重量轻,养一年也只有百来斤,嘴尖且长,喜欢在野外到处拱土觅食,走起路来嘴巴贴着地,嘴不离土,从后面看就像五只脚,所以当地人认为它的嘴似是一只脚,就称之为“五脚猪”。 虽然它也是家猪,可是饲养过程中未加圈养,一日饲养二至三次后任其在外自由觅食和活动,因而它皮厚油少,肉质结实,鲜嫩爽口,味道芳香,多吃不腻。不管是白切、烧烤或火锅都味道具佳,风味独特。 
五指山猪定义 五指山猪是我国著名珍稀地方猪种,原产于海南省五指山区,是当地少数民族饲养的一种小型猪。海南山区因交通不便,过去没有外来猪种,饲养的猪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长期的极度近亲交配,使其主要特征如体型、外貌、毛色等稳定地遗传下来,成为该地区特有的小型猪种,俗称“老鼠猪”。1986年被收录到《中国猪品种志》,2000年又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五指山猪还被列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收入由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编写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之中。五指山猪从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外来猪种的冲击和相关部门缺乏重视,头数剧减、种群混杂,几乎濒临灭绝边缘。 现除海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五指山猪原种场存栏有1000多头外,五指山周边市县的少数民族乡村在脱贫攻坚工作的扶持下,以往产地已很难再见到的五指山猪,现在少数民族居住地亦形成小规模的养殖。 
养殖五脚猪 五指山猪原产于海南省五指山地区,因其体型小、灵活、体型似鼠、头尖,俗称“老鼠猪”、“五脚猪”,是我国著名的小型猪种。 “五脚猪”目前在海南各大酒店和食客餐桌上是一道佳肴,同时也是许多农户增收致富的“金猪”。2012年,海南省保亭县加茂镇的几户村民瞄准养殖五脚猪这一商机,组建起保亭野黄金五脚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发展五脚猪养殖,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目前海南省五指山周边各市县少数民族农户都在扩大五脚猪的养殖规模,通过养殖增收,促进脱贫。 
品种保护 20世纪80年代,五指山猪已处于濒危状态,1998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海口市灵山镇建立了国家级五指山猪资源保种场,使得该猪种的数量开始有所恢复。近几年,海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各界的支持下,开展五指山猪的品种保护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开展资源调查和收集种源 保种的首要工作就是采取措施,收集种源,并加以保护。为此,1998年开始,海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组织人员深入五指山区的通什、琼中、白沙、昌江、东方、乐东、三亚、保亭等交通闭塞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对产区五指山猪的分布、数量、生态条件、饲养管理、生产性能、品种特性进行了调查,并将种源收集起来。 
建立五指山猪资源保种场 五指山猪是在海南热带条件下形成的小型猪种,其生物学特性对海南热带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与生态条件有特定的适应性。遗传特性的表现与自然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如在与原产地条件相差太大的地区建立资源场,有可能因条件的改变而影响资源的保存。海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从考虑建立资源场与科研和长远利用的需要出发,多方筹资在海南省海口市郊建立了五指山猪保种场。五指山猪资源保种场现存栏五指山猪1000多头。场内分两大区,一区为保种、育种区,饲养核心群基础母猪121头和近交群167头;另一区饲养生产群,包括种公猪生产群、肉猪生产群和特种野猪生产群。该场饲养的五指山猪基本覆盖了产地现存五指山猪的所有血统,遗传基础较宽,是很好的遗传资源基因库和遗传育种实验动物材料。 
取得的结果 海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五指山猪保种场有效地进行了五指山猪产地活体保种,挽救了这一濒临灭绝的宝贵遗传资源。扩增了种源的数量,保种群的规模为我国地方猪种之最。基本形成了保种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模式。 
美味佳肴 海南省五指山五脚猪神奇的存在,它和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和乐蟹、东方烤乳猪、东方小瓜皮、东方白切羊、东方白切乳猪、东郊椰林椰子饭、海南鸡饭等都是海南十大特色美味。 海南省五指山五脚猪生长在热带雨林的山间,既能享受到五指山的山景,又能沐浴到从大海吹拂来的海风。所以,五脚猪就是南海和五指山共同合力的产物。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肉质的非同一般:既有海的气息,又有山风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