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学明为百余医护人员讲诗歌 ---他说,诗歌呼唤真情写作 文 / 悦 声 8月31日下午,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龚学明受邀来到江苏省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在医院教室为100多位医护人员、诗歌爱好者讲授新诗的写作。他专门从诗歌需要真情写作的角度,对新诗的发展历史、新诗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新诗在发展中出现的娱乐化倾向、无意义写作、口水诗、下半身诗等问题,进行了精彩演讲。他指出,诗歌虽为文学艺术的“塔尖”,同样不应孤芳自赏,而应该走向大众,走入更多人的心灵,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净化社会服务。 近年来,龚学明一方面积极坚持创作,一方面尝试与社会进行对接,进校园、社区,对广大的社会人群进行诗歌传播和教育。这次,他来到白衣天使中间,感受到了他(她)们的文学素养和对掌握诗歌写作方法的渴望。同时,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他从医生和护士中发现了一些正在创作的诗歌作者,这令他欣喜。 诗歌真情写作,仅仅是谈论诗歌的一个方面,但这是个最最重要的话题。

一,诗坛观念混乱,急需拨乱反正
诗歌进入当代后,在提倡零度写作,也就是诗歌不以抒情为方向,而是将感情埋藏起来,达到零度状态,让人感觉不到。 抒情诗,大多文字流畅,感情充沛,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写作中,很流行。而提倡零度写作的现代主义,在将情感消灭之后,他们的诗歌,语言和字句上不流畅,故意隐藏表达的意思或者意义,更多地借用隐喻、象征等手段,直到晦涩难懂。诗歌写作与对诗歌的认识和美学观念有密切关系。中国有相当多的诗歌不甘落后,向西方现代主义学习,其实中国有自身的特色,中国社会还不是完全的现代社会,作为反映生活的诗歌自然也不能完全现代。 最近读到《诗刊》(国刊)上一篇“新时代诗歌和百年新诗的建设”这样一篇评论文章。文章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本质是现实和浪漫的统一,不需要人为再进行风格的 细分。在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各种风格流派都在相互影响并达到最终的融合,现代诗歌也已经不再仅是感受和技巧丰富的解构或结构,而是现实主义的关照和浪漫主义理想的融合,因此简单地再以现代诗歌、现实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区分已经不适合当前诗歌的创作和研究。”这个应该是中国特色的现代诗观。诗歌抒情还应该是诗歌的基础。 目前诗歌写作出现娱乐化倾向。在诗歌的所谓探索中,出现反崇高的口语诗,甚至出现了口水诗和下半身诗。 口语诗就是用日常语言来写作,而不是用我们习惯的诗歌语言。口语诗以表现背后的意义为主,而不以追求语言的诗意。口语诗追求诗人平民化、诗歌日常化。随着口语诗的进一步发展,或者叫泛滥,口水诗出现了,将普通的日常用语组合而成,毫无诗意。诗界出现了“乌青体”和“梨花体”。口水诗最有名的是乌青的《对白云的赞美》:“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作者一直名不见经传,但因写这样的口水诗而一下子出名了。现在,这样的口水诗已经被人们唾弃了。但口语诗还在诗坛上占有一半之地。与口语诗对应的是知识分子写作,讲究诗意、意境,讲究遣词造句。下半身写作,顾名思义是故意的与性相关的写作,哗众取宠,夺人眼球。一些下半身诗歌在诗坛和社会上引起很大 争议和批判。所以诗歌必须回到正道。诗歌写作必须严肃。必须真情写作。

二,诗歌真情写作是发展的必然
首先是从诗歌的定义决定的。证明诗歌是必须有情感的。 相关的词典上是这样说的: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中国最早的诗歌都富有情感色彩。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可以找到多首爱情诗歌和亲情诗歌,并且不止一首。《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诗歌都不是关起门来写成的,都来自于实实在在的生活。这305首诗是当时的采诗官来到位民间采集到的。也有说是孔子编撰的。《诗经》的第一首诗就是爱情诗,是《国风·周南·关雎》。而亲情诗中,有一首特别感人:最经典的是儿子悼念父母的诗《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 真情写作一直没有停止。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谁氏子》写得很感人,有两句诗是这样的:“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白头老母遮门啼, 挽断衫袖留不止。……”满头白发的老母亲掩门而啼,拉断了儿子衣袖也留不住。当代诗人写有不少写亲情的。比如著名诗人李瑛写给他女儿李小雨的诗《挽歌:哭小雨》,感人至深。“这一天午夜/满天星斗打一个寒噤熄灭了/巨大的黑夜覆盖下来/世界转过脸去/北京拉上所有的窗帘/时间凝固在那儿/没有人知道/小雨,我用嘶哑的声音呼唤你/你已在千山之外/隔着风,隔着云,没有回应/空旷冷寂的病房里/只回荡着我一声尖厉的哭号/世界被撕成两半……”生死题材永远是富有感情的。几乎每一个诗人面对亲情,面对长辈的老去、患病和离世,都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今年,龚学明在南京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诗集《白的鸟 紫的花》,收录其从2015年至2017年底创作的180多首诗歌。其中的112首诗歌是专门围绕着他父亲患病后,作为儿子的担忧、焦虑,尤其是临终前的几个月复杂痛苦的心情,写父亲离世时的分别之苦,自己的忏悔和不能留住父亲的自责,母亲和兄妹的悲痛,写父亲去世后的思念和怀念,写周年祭,等等。在写作的过程中,时常热泪盈眶,不得不停住手中之笔。多位著名诗人读后都深受感动,其中著名诗人杨克评价,这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独有文本”。目前,他正在筹划和创作一本更完整的诗集《爸爸谣》,由侧重对父亲的怀念,进展到冷静下来后对父亲一生的回忆,试图去理解父亲所具备的责职和积极为社会奉献的精神、人生态度。 三,诗歌处处有,关键在于用心和发现
龚学明举两首诗,是刚刚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江苏诗人胡弦写的,与医院相关的两首诗。一首是《去医院看雷默》,另一首是《陪父亲住院》。之所以选择,是因为诗人观察的仔细,想像力的丰富,这两点正是诗歌写作成功的两大要素。入乎其内,是需要诗人进入生活之中,作为一个非医院中人,因事而来到医院,进入了医院的状态中,通过诗人的眼睛看,发现了医院中的诗意。出乎其外,就是诗人需要通过文字的组合,大脑的构想,写出自己的诗来。 1,写作者要珍视生活和环境,而不是熟视无睹。 比起一个不在医院的作者来,医生和护士每天在医院之中,既能获得更多的诗歌灵感和素材,也更易熟视无睹。怎样让自己获得灵感和素材,既要置身事内,又要从事情中跳出来,从诗歌的高度去观察和思考。 手术室是一个题材展开的重要场所。比如,在十多年前,江苏省人民医院王学浩教授的团队曾在全国率先做过亲体肝移植手术,一般是母亲将自己健康的肝脏的部分割下,移植给自己的儿女。这样的题材,其实是很感人的,其中父母为子女不顾一切的精神,总能打动人的。如果以诗歌来创作,一定很打动人。 诗歌写作,如果写“我”,即与我相关的内容,包括个人的情感、家人等,写起来相对容易,因为自己容易动情。如果写“他”,相对要难些,存在对别人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诗歌写作需要技巧,要有美学追求。 诗歌作者很容易出现守着金山而不知道如何挖掘的状况。平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感觉到有诗意,但不知道如何着手。多写多练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掌握写作技巧,可以让自己较快地进入好的写作状态。 处理好情节和诗意的关系。既要有情节,又要有抒情,两者缺一不可。只有情节,没有抒情,不是诗。有人批评现在诗坛上的诗歌的失败之作,全是情节而毫无诗意,以新闻举例,即将一篇新闻作品进行分行。没有建立在具体内容上的抒情则是伪抒情。 处理好诗歌虚和实关系。一首诗虚实结合,这是由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性决定的,诗歌要留有空白,如同一幅中国画的白也是内容。诗歌通过留有空白让人回味与想像,阅读过程中参与,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最终获得真善美的效果。刚刚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另一位诗人张执浩在《诗歌的诚意》一文中说,“完整的诗歌应该是由两部分构成的:说出的部分,和未说出的部分。没有前面“说出”的那部分,后面“未说出”的部分就不成立;但仅有“说出”的部分,这首诗的价值将大打折扣。事实上,“未说出”的那一部分才是成就这首诗的关键,犹如海床与滩涂的关系,所有的平静或汹涌都不是无中生有的。这一点,只有聪慧的有阅读教养的读者才会发现,他甚至还能由此开启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或重塑这首诗的界面。所以,当诗人在创作一首诗歌的时候,他至少要有这样的先知先觉:既要把握住他已经看见的那一部分,同时还要看清隐约浮现出来的那一部分。落实到具体的写作中,如何分配这二者之间的比例,往往决定着这首诗的成败。说出的太多则容易满溢,该说出的未说则容易造成滞涩。在说与不说之间,写作者的心智经受着巨大的考验。高妙的写作者总是知道一首诗应该在何处停笔罢手。” 处理好虚时要避免空。这个非常重要,一般初写作的人,尤其在写作正能量的诗歌时,以为虚就是空,喜欢喊,喜欢用大词,比如大地、祖国等。诗歌是形象思维,借助一个又一个意象来完成诗意。诗歌与新闻的不同点表现在:借用意象来构筑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艺术。而新闻则直接说,不需要进行语言的过度推敲、修饰,以真实展示事实为主。诗歌与散文也是不同的。美国著名诗人布罗茨基说,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布罗茨基曾应邀为一部茨维塔耶娃的散文集作序,在这篇题为《诗人与散文》的序言中,他精心论述了诗歌较之于散文的若干优越之处:诗歌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诗人因其较少功利的创作态度而可能更接近文学的本质;诗人能写散文,而散文作家却未必能写诗,诗人较少向散文作家学习,而散文作家却必须向诗人学习,学习驾驭语言的功力和对文学的忠诚。他还比喻,诗歌是舞蹈,散文是散步,诗歌要对每个字句都要追求完美。诗歌必须练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