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记者弓志平(通讯员张海芳,贾婷婷)内蒙古包头市报道;今年上半年,包头市高新区主动同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经济运行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交出精彩答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开稳走、稳中有进、稳中更优。
上半年,包头市高新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81亿元,占全市的20.7%,完成全年预算的60.9%。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3%。此外,高新区国税收入、用电量、工业固投三项“硬指标”连续多年领跑全市。 引进增量、盘活存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超前谋划的高新区在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以振兴实体经济为核心 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今年年初,天和磁材自主研发的重稀土扩散技术获得欧洲专利许可,这意味着该公司的稀土永磁材料在国际市场上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下一步,我们将在德国开设分公司,力争在德国及欧洲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让更多有竞争力的稀土产品走出国门。”企业负责人董义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以来,高新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筑牢实体经济根基,累计兑现扶持资金1.1亿元,推动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经济发展成果凸显。上半年高新区9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8.6亿元,同比增长7.5%,产值总量占全市的20%。 为扩大有效投资、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产品转型升级,高新区突出抓好总投资779亿元的113个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已开复工102个、开复工率90%,年底将实现50个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积极帮助企业扩大市场、延伸产业链条,目前,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中,有色金属产业形成以东方希望包头希铝为龙头的“煤-电-电解铝-铝深加工产品”、“煤-电-PVC/烧碱-电石”等产业链,以华鼎铜业为龙头的“粗铜-电解铜-铜深加工”产业链。 装备制造产业中,中车电机新研发的2.5MW风力发电机逐步替代1.5MW风力发电机,成为企业主导产品,利税同比增长689%;新爱科鼓引风机检测实验室中心预计2018年底投入使用,是自治区唯一具有数据自动采集和分析风机能效标识检测功能的空气动力实验室。稀土产业形成以稀土永磁、储氢、抛光材料为代表的规模集聚效应,46个稀土重点项目中,中鑫安泰、江馨微电机等21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部分生产线投产,有力促进稀土产业在“量”上扩张、“质”上提升、“链”上延伸,全力擦亮“稀土产业”金字招牌。 以工业转型升级为引擎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今年以来,包头市高新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全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包头市高新区聚焦聚力新产业、新动能,大力推动我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推动震雄铜业10万吨稀土铜导线、喜凯隆30万吨铝镁合金、威丰电磁10万吨取向硅钢等一批铝铜精深加工项目达产达效。北方股份国家重点新产品NTE260电动轮矿用车市场扩展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柱产业实现“老树发新芽”。 高新区创新形式,以上市企业为抓手,充分发挥北方稀土、北方股份、北创、东宝生物等上市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全力推动企业在新一轮发展机遇中做大做强做优。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更新改造,最大限度激发乘数效应。 同时,高新区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企地融合、科技与金融融合,实施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75个。1-5月,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增长20.6%;新主体日趋活跃,新登记企业839户,增长10%;包头电商谷实现交易额318.1亿元,增长7.8%,其中稀土交易所实现交易额316.9亿元,增长7.7%。 以创新驱动为支撑 增添发展活力动力 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站在新的起点上,包头市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活水源泉。 向科技要动力。以创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为契机,开发出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规模化生产技术、新一代高品质稀土钢、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纯稀土金属靶材制备技术和世界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驰影A30磁共振诊疗车。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化公司13家,转移转化科技成果33项。深入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各类民营孵化器18家。 向改革要活力。积极争取电力多边交易和电价优惠补贴政策,预计全年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3亿元。持续推进“助保贷”,累计为9户企业授信贷款7260万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国家级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区县建设,政务公开智慧平台试运行,大力开展“证照分离”试点改革,企业登记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 向人才要竞争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包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上半年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2名、新领创办企业7家,累计引进“海归”创业人才379名、领创办企业366家、在孵企业164家。 船至中流,尤须击楫奋进。下半年,高新区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于变革创新、攻坚克难,为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高新区的新征程努力奋斗。(记者张海芳 通讯员 贾婷婷) 今年上半年,包头市高新区主动同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经济运行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交出精彩答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开稳走、稳中有进、稳中更优。 上半年,包头市高新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81亿元,占全市的20.7%,完成全年预算的60.9%。地区贾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3%。此外,高新区国税收入、用电量、工业固投三项“硬指标”连续多年领跑全市。 引进增量、盘活存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超前谋划的高新区在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以振兴实体经济为核心 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今年年初,天和磁材自主研发的重稀土扩散技术获得欧洲专利许可,这意味着该公司的稀土永磁材料在国际市场上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下一步,我们将在德国开设分公司,力争在德国及欧洲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让更多有竞争力的稀土产品走出国门。”企业负责人董义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以来,高新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筑牢实体经济根基,累计兑现扶持资金1.1亿元,推动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经济发展成果凸显。上半年高新区9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8.6亿元,同比增长7.5%,产值总量占全市的20%。 为扩大有效投资、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产品转型升级,高新区突出抓好总投资779亿元的113个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已开复工102个、开复工率90%,年底将实现50个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积极帮助企业扩大市场、延伸产业链条,目前,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中,有色金属产业形成以东方希望包头希铝为龙头的“煤-电-电解铝-铝深加工产品”、“煤-电-PVC/烧碱-电石”等产业链,以华鼎铜业为龙头的“粗铜-电解铜-铜深加工”产业链。 装备制造产业中,中车电机新研发的2.5MW风力发电机逐步替代1.5MW风力发电机,成为企业主导产品,利税同比增长689%;新爱科鼓引风机检测实验室中心预计2018年底投入使用,是自治区唯一具有数据自动采集和分析风机能效标识检测功能的空气动力实验室。稀土产业形成以稀土永磁、储氢、抛光材料为代表的规模集聚效应,46个稀土重点项目中,中鑫安泰、江馨微电机等21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部分生产线投产,有力促进稀土产业在“量”上扩张、“质”上提升、“链”上延伸,全力擦亮“稀土产业”金字招牌。 以工业转型升级为引擎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今年以来,包头市高新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全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包头市高新区聚焦聚力新产业、新动能,大力推动我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推动震雄铜业10万吨稀土铜导线、喜凯隆30万吨铝镁合金、威丰电磁10万吨取向硅钢等一批铝铜精深加工项目达产达效。北方股份国家重点新产品NTE260电动轮矿用车市场扩展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柱产业实现“老树发新芽”。 高新区创新形式,以上市企业为抓手,充分发挥北方稀土、北方股份、北创、东宝生物等上市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全力推动企业在新一轮发展机遇中做大做强做优。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更新改造,最大限度激发乘数效应。 同时,高新区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企地融合、科技与金融融合,实施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75个。1-5月,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增长20.6%;新主体日趋活跃,新登记企业839户,增长10%;包头电商谷实现交易额318.1亿元,增长7.8%,其中稀土交易所实现交易额316.9亿元,增长7.7%。 以创新驱动为支撑 增添发展活力动力 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站在新的起点上,包头市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活水源泉。 向科技要动力。以创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为契机,开发出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规模化生产技术、新一代高品质稀土钢、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纯稀土金属靶材制备技术和世界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驰影A30磁共振诊疗车。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化公司13家,转移转化科技成果33项。深入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各类民营孵化器18家。 向改革要活力。积极争取电力多边交易和电价优惠补贴政策,预计全年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3亿元。持续推进“助保贷”,累计为9户企业授信贷款7260万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国家级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区县建设,政务公开智慧平台试运行,大力开展“证照分离”试点改革,企业登记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 向人才要竞争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包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上半年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2名、新领创办企业7家,累计引进“海归”创业人才379名、领创办企业366家、在孵企业164家。 船至中流,尤须击楫奋进。下半年,高新区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于变革创新、攻坚克难,为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高新区的新征程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