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长生生物科技公司在生产疫苗过程中涉嫌违规,遭到药检部门处罚一事,中国各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在社交网络上,许多用户都对再次发生的疫苗丑闻表示担忧。官方媒体则发表评论,指出此类事件正在消噬公众对疫苗接种体系的信任,要求当局必须完善监管制度。
本周末,疫苗事件成为了中国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上热度第二高的话题。许多幼童家长都担心他们的孩子是否被接种了不合格的疫苗。有些家长还将这一话题引申出去,问道:"如果国家不能保证民众的安全,我们又如何去热爱这个国家?"
大约在一星期前,长生生物科技公司被药监部门发现在生产狂犬病疫苗时对生产记录进行造假,该公司的生产许可随后被吊销,监管部门也对该公司立案调查。而到了本周四(7月19日),该公司此前因生产不合格百白破联合疫苗而遭药监部门处罚一事也被曝光。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网的信息显示,除了长生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的一批产品也在当时被发现不合格,因此立刻停用。
长生生物周日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表示问题疫苗召回工作预计将减少公司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2亿元人民币左右,净利润约1.4亿元。同时还指出,狂犬病疫苗停产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预计将减少2018年下半年营业收入约5.4亿元左右;由于百白破疫苗、狂犬疫苗事件影响,对公司其他产品销售将带来负面影响,但影响目前无法准确预计。
这一次危机的导火索是:
“吓得要死”通常是一种夸张说法。但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这种说法对数以亿计的中国公众来说却是可怕的事实陈述。
他们这几天连忙翻查自己的孩子的疫苗接种记录,以便弄清楚自己的是否接种了疫苗生产造假的厂家生产的疫苗。然而,当局对有关消息的控制和封锁使他们无法得到确切的信息。
宣传部门对涉及千百万人生命安危的疫苗造假问题的报道严加控制,禁止独立调查报道,并采取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管控和封杀网络信息,其中包括不加警告直接封闭账号的措施,使中国公众的不安和恐慌进一步加深,走投无路的绝望感弥漫。
中国国内外的许多观察家多年来反复指出,自1949年武装夺取中国大陆政权以来,当局每次面对涉及公众生命安全的重大危机都有一个始终一贯的应对方式,这就是,封锁消息,编造消息,再配合动用惩罚传播的消息的人,最终度过危机,转危为安;然后,再一次危机,再一次如法炮制,继续稳坐钓鱼台。
眼下来自中国的各种迹象令许多普通的中国人和中国国内外观察家认为,这一次疫苗危机也不会成为例外,当局不会因为这一次危机而变得开始珍惜中国普通百姓的生命。
这一次危机的导火索是,7月11日,中国疫苗生产巨头企业长春市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名员工实名举报该公司疫苗生产存在造假。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随后在7月15日对长生生物进行了突击检查,发现狂犬病生产疫苗存在记录造假。
这样的消息本来就已经使成千万上亿的中国人胆战心惊,但接下来的一系列发展使众多的中国人进入了吓得要死的状态。那些令人忧心如焚的发展包括:
——时至今日,长生生物的狂犬病疫苗造假究竟是怎样的造假依然是中国的机密,中国公众不得与闻;当局的媒体不报道,当局也不准许中国公民个人、公民组织、或专业团体进行独立的调查;
——去年11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接到报告,得知长生生物生产的一批百白破疫苗效不符合标准规定,接种后可能会影响接种儿童的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的免疫效果;那批疫苗25万支全部销往山东省;
——在问题疫苗销往山东的丑闻有限曝光之后,中国一个主谈育儿经验的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口袋育儿》旋即发表文章试图就公众介绍有关的知识,但文章迅速被中国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责令立即删除;《口袋育儿》就此发表声明称,“口袋育儿坚持科学育儿,一贯保持专业性和严谨性。我们爱惜自己的羽毛,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建立品牌的声誉。故特此声明:不是我们文章有问题,是有关部门不让说了。”
——中央政府和山东当局在过去9个月里对山东公众和全国公众保密,中国公众至今不知道长生生物生产的那批百白破问题疫苗究竟怎样不符合标准;中国官方的澎湃新闻7月22日报道说,“山东省食药监局另一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表示,…涉事疫苗由企业召回,山东省食药监局负责监督召回。据她了解,2017年已开始这一召回工作。涉事疫苗还剩多少,召回了多少,这些疫苗分发到了山东省哪些县市,各接种点的接种的人群的数量等,该局并不清楚。”
——中国一位笔名为“兽爷”的媒体人7月21日发表题为“疫苗之王”调查报道,展示了问题企业长生生物几位控股股东的不同寻常的能力,其中包括如何通过收购国有资产和生产厂家,迅速占领了中国利润率高达80%的疫苗生产市场的半壁江山;其大股东原本都是月薪几千的普通人,其中的高俊芳当初以4000万元资金入股,但公开资料显示她当时的月薪只有6000元,没有人知道她从里筹措的资金;这批能力惊人的股东操控的疫苗生产企业在过去的10年里屡屡出现丑闻,包括疫苗造成儿童死亡的丑闻,但其企业屡屡可以化险为夷,发展壮大。
——当局虽然看似多年来对造成儿童死亡的问题企业心慈手软,屡屡予以放行,使之可以继续顺利生产问题产品,使它们可以相当安全地威胁当局所称的“祖国的花朵”的生命,但当局会对胆敢违抗当局旨意报道有关消息的记者、编辑和报社予以迅速的严厉惩罚,对公众寻求信息的行为毫不留情,迅速采取果断措施;7月22日有微信用户报告说:“邻居微信群讨论了一下疫苗,群就被 ‘限制使用’了,发消息别人看不到,还有个邻居转发了‘疫苗之王’,被限制登录了。”
——就在中国公众甚至中国官方媒体都在质疑中国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失职之际,中国网民有发现了一个在他们看来是十分残忍的笑话,这就是,在2008年造成中国官方所说的几十名儿童死亡、近30万受害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丑闻发生后被免职的官员、当时的国家药监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司长孙咸泽在2014年6月获得提升,被任命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安全总监”,2015年7月升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
提起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丑闻,许多中国公众还记得,当初中国媒体早就发现了毒奶粉导致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不详信息,但当时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共当局严令禁止中国媒体进行任何报道,以避免败坏即将到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喜庆气氛。只是在北京奥运会过后,当局才准许中国的媒体有控制地曝光毒奶粉丑闻。
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毒害中国儿童的丑闻暴发之前,三聚氰胺已经造成国际丑闻——美国有关当局报告说,来自中国的宠物食品掺有三聚氰胺,导致美国几千只宠物猫狗死亡。中国当局对美国当局的说法提出愤怒的抗议和严厉的谴责,声言美国当局是污蔑中国,污蔑中国产品。
在三聚氰胺进入中国国产奶粉导致大批中国孩子死亡或导致会大大缩短受害者寿命的终生残疾之后,中国政府以及为中国政府辩护的人才彻底停止谴责美国对中国的污蔑。与此同时,中国当局也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抓捕那些坚持通过法律途径为受害儿童讨公道的人。
在2008年毒奶粉事件导致大丑闻之前,中国已经发生多次危害儿童健康的问题奶粉丑闻,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所谓的“大头娃娃”的丑闻——奶粉掺假营养成分严重不足,导致食用问题奶粉的婴儿身体发育不良,显得头颅格外大。那些丑闻的一个共同特色是有关企业和个人在政府的保护下安然过关,后来的丑闻规模逐步升级。
2008年毒奶粉事件规模到底有多大?造成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受害?现在依然是中国的国家机密。
中国官方媒体普遍报道说,三聚氰胺毒奶粉导致将近30个儿童死亡,将近30万儿童受害。但是,中国当时的总理温家宝提供的数字则是3000万人受害,是中国官方媒体大力宣传的受害数字的100倍。截至目前,中国当局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100倍的差距,也没有说明究竟是温家宝总理提供的数字还是官方媒体大力宣传的数字更为接近真实。
温家宝当时说的话是,“一个(掺有有毒的三聚氰胺)三鹿奶粉(事件),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网民们大概不知道。我们普查了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达到3000万,国家花了20亿”。
眼下绝望的中国公众相互安慰的话是:尽量找外国疫苗来打吧;假如找不到,就听天由命吧,能活到今天已经是奇迹了。
在另外一方面,对于中国公众图谋寻求外国疫苗来避险和自救的举动,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中国药品监管机构眼下正在大力宣传:“迷信”进口疫苗毫无必要,我国已经建立覆盖疫苗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
与此同时,中国官方媒体日前报道说,年过六旬、在中国开私家诊所的美籍华人医生郭桥“因决定采购、销售和接种”中国断档3年的疫苗给急需接种的儿童接种,被以贩卖假药的罪名判刑7年,罚款200万元,尽管郭桥声言他购买和接种的疫苗是绝对正牌产品,是为了应对迫在眉睫的需要,尽管新生儿舍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合法途径获得接种,尽管他接种的婴儿无一有不良反应,尽管许多婴儿家长感谢他。
此外,当局为应对眼下的疫苗丑闻和危机而采取的措施还包括,大力删除中国网民贴出的因2008年毒奶粉事件被免职的孙咸泽获得提升、荣任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安全总监”的消息和评论。
疫苗丑闻多发消噬公众信任
中国疫苗生产丑闻近年来已经出现多次。2007年,山西发生多起儿童注射疫苗后致伤、致死事件,此事件直到2010年才在舆论压力下予以公布。
另外,2016年初,中国警方披露,一些没有按照标准储运、本应进行报废处理的疫苗流入了市场,相关嫌疑人非法经营疫苗业务,涉案金额高达数亿人民币。当时,中国总理李克强也对表示要对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并承认疫苗安全事件暴露出了监管方面的诸多漏洞。新华社还曾刊发社论,认为非法经营、监管不力会影响社会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
而在此次长生生物疫苗生产违规事件曝光后,中国媒体再次刊发观点相似的评论。官方背景的《环球时报》刊发社论质问,为何人命关天的疫苗被不负责任的企业主把持,"而当出了问题时,怎么会罚点款就了事了呢?"" 2016年山东出过疫苗安全事件,当时闹得轰轰烈烈,国内疫苗生产受到沉重打击,为什么时隔不久,围绕疫苗又出事了呢?这究竟是个别事件,还是具有某种普遍性呢?"评论作者认为,国家药监部门应立即就上述问题回应公众的关切,要求"处在药监一线的官员挺身而出,让人们看到政府机构对人民群众疫苗安全的高度责任心和担当精神"。文章指出,小概率的不安全事件对个人可能意味着绝对不安全,"政府要理解舆论面对每一起安全事件时的冲动,要用自己的作为争取并赢得信任,避免具体部门和官员采取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舆论的行动。"" 要坚决避免事情一来,让人看到的先是有的部门'维稳当先'。"
另一家官媒《人民日报》则在肯定此次监管部门处置迅速的同时,指出关键在于"找到问题的根源,否则就会陷于'亡羊补牢'的被动之中。……不仅要严肃追责涉事药企,更要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监管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