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北京6月12日消息(记者冯赣勇)2018年6月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8年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幕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汇聚一堂,老中青少几代演员,为到此参会的全国非遗工作者和天津观众们奉献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演出。 
江姐上船剧照(摄影:冯赣勇) 6月12日,在“全国非遗曲艺周”的天津河西区文化中心驻场演出中,由辽宁营口代表队,营口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评书表演艺术家袁田,表演的北京评书,袁派经典作品选《江姐上传》精彩亮相。受到现场广大喜爱袁派评书的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和赞誉。喝彩的掌声久久回荡在剧场上空。 
驻场演出主持人(摄影:冯赣勇) 作为评书大师袁阔成之女的袁田,自幼随父学艺。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在各级文艺汇演中获奖,其所录制的现代主旋律评书《明镜高悬》《中国爹娘》等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所录制的传统评书如《春秋》《战国》等,其说功台词严谨、口齿清晰、朴实无华、夹叙夹议、有说有评,颇有其父之风。 
驻场演出现场(摄影:冯赣勇) 营口评书以袁派为代表,起源于北京,后由河北、天津一代传入辽宁。营口评书从袁氏先祖从事评书艺术起,至今已传承近二十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袁派评书的杰出代表人物袁阔成进驻辽宁,遂将营口评书艺术带入鼎盛。营口评书吸取了东北大鼓、二人转等艺术的精华并融会贯通,形成了洒脱大方、含蓄细腻、风趣幽默、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在表演上,营口评书讲究精、气、神,以声传情、以形传神,即通过说书人的手、眼、身、法、步来准确地表现了书中人物的喜、怒、悲、思、忧、恐、惊,具有俏皮、帅劲、脆快的表演特点。 
江姐上船剧照(摄影:冯赣勇) 在表现形式上,不论是传统书目还是现代书目,营口评书都有“武书文说”和“文书武说”的传统,善于把握分寸节奏,把紧张的武书说得动静结合、张弛有法,把温吞的文书说得紧张热闹、起伏有致。营口评书的说书人擅长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并根据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感而发,品评历史曲直和人物功过,起到醒世警俗、画龙点睛作用,使听者在感情上得到升华,在理性思维上实现联想思考。 
观众献花(摄影:冯赣勇) 2008年6月,营口评书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以来,各项保护传承工作便有序开展。多年来,营口评书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营口市评书学会”、营口评书传承基地先后成立,评书展演、讲座、比赛和送评书下乡等活动,也逐步扩大了营口评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下天津社区表演(摄影:张铭) 在本届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期间,袁田不辞辛苦、虚心学习各地代表的经验、体会,与各地代表互相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共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策;同时积极相应组委会号召,冒着酷暑高温下基层、进社区,为天津市民展示了精彩绝伦、魅力纷呈、原汁原味的营口(袁派)评书,受到了广大市民及评书爱好者的高度好评,也进一步诠释了营口(袁派)评书的精髓。 
下社区表演留影(摄影:张铭) 中国曲艺艺术博大精深,在整个非遗曲艺周的进行中,各个省市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曲艺形式,在当地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所以也相应地都派出了本地十分有影响且深受欢迎的曲艺作品。可以说从6月8日至14日在天津市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系近年来首次将所有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集中会演、交流、研讨,是非遗分类保护理念深入推进的具体措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也是首次遴选优秀非遗影像作品进行集中展映,有利于发动更多社会力量通过影像纪录的方式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