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看中华时报 ·微博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走进大陆 > 社会视点
 
武汉新动能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时间:2018/5/23 16:14:38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邱保华


  (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 记者邱保华 通讯员罗峰)2018年4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省,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民生工作、加强作风建设”的“四个切实”重要要求,为湖北省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中央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中央政府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谋划中国经济新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作为长江经济带之“腰”,湖北正努力把其境内的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引领湖北发展的强大引擎,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发展潜力和生机的新的增长点!


  在国务院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大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龙腰第一发动机”,武汉被赋予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和与同为超大城市的上海、重庆共同发挥核心作用的重任。


  5月22日,记者从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武汉市依托航天产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存储器和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4个国家新基地,累计吸引投资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武汉市副市长徐洪兰在新闻发布会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武汉将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3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4个国家新基地为引领、13个工业园区或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微信图片_20180523160441.jpg

 据记者了解,2016年,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相继获批,落户武汉。武汉市以此为依托,打造芯片、航天、网络安全、下一代汽车四大产业生态圈,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支撑。


  在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随着4月11日首套芯片生产机台进场安装,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年内有望在光谷量产。与此同时,位于武汉市新洲的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汉产”火箭等一批研发成果今年内也即将亮相。


  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中华时报记者在武汉生活多年,印象中的武汉,过去,钢铁业是武汉的第一产业,有人形象地称,“武钢一咳嗽,武汉就感冒”。然而,随着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一批新兴产业崛起,武汉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渐入“快车道”。


      微信图片_20180523160446.jpg

 强化五大支撑 提升新经济规模


    中华时报记者了解到,武汉市近年来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新换旧、旧中生新,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速。该市通过强化空间支撑、产业支撑、动力支撑、人才支撑和制度支撑,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7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0.8%,新经济企业突破10万户,新经济规模稳步提升。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强化产业支撑。武汉通过狠抓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迭代产业体系,步入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良性发展轨道。


    打造多层次创新平台,强化动力支撑。武汉发挥科教优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该市已获批建设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精密重力测量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破解前沿技术“卡脖子”问题。


    汇聚人才新资源,强化人才支撑。武汉实“四大资智聚汉工程”,2017年以来,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8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92人,吸引30.1万名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人才总量达到240万人。


    营造优良环境,强化制度支撑。武汉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4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机遇,在发展体制机制方面探索出多项成功经验。投贷联动、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三办”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工研院模式等四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构建四大体系 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武汉市提出,要加快构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大体系”,开创武汉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万千百工程”,加快四个国家新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高端、基础领域,打造一批国之重器,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努力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时,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


      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创新体系。牢记“创新是第一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全国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加快构建高质量市场主体体系。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开展名企名品名家培育行动,在招商引资中突出新经济,建设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区。大力实施企业培育成长工程,构建“专精特新”企业——“四上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领军企业梯次成长格局,形成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相互支撑的局面。


      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金字塔”体系。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围绕构建多层次、全产业的人才“金字塔”,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引进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级全球战略科学家、产业科学家、商界领袖,不断做高人才“塔尖”,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和国际性人才高地。


      创新实施“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集聚海归精英和杰出校友,做强人才“塔身”。扎实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武汉工匠”计划,筑牢人才“塔基”。今年,武汉力争留汉大学生达到25万人以上,引进2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20名外籍外地院士、商界领袖和世界顶级产业科学家。


  (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 记者邱保华 通讯员罗峰)2018年4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省,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民生工作、加强作风建设”的“四个切实”重要要求,为湖北省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中央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中央政府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谋划中国经济新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作为长江经济带之“腰”,湖北正努力把其境内的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引领湖北发展的强大引擎,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发展潜力和生机的新的增长点!


  在国务院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大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龙腰第一发动机”,武汉被赋予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和与同为超大城市的上海、重庆共同发挥核心作用的重任。


  5月22日,记者从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武汉市依托航天产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存储器和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4个国家新基地,累计吸引投资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武汉市副市长徐洪兰在新闻发布会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武汉将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3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4个国家新基地为引领、13个工业园区或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微信图片_20180523160441.jpg

 据记者了解,2016年,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相继获批,落户武汉。武汉市以此为依托,打造芯片、航天、网络安全、下一代汽车四大产业生态圈,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支撑。


  在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随着4月11日首套芯片生产机台进场安装,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年内有望在光谷量产。与此同时,位于武汉市新洲的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汉产”火箭等一批研发成果今年内也即将亮相。


  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中华时报记者在武汉生活多年,印象中的武汉,过去,钢铁业是武汉的第一产业,有人形象地称,“武钢一咳嗽,武汉就感冒”。然而,随着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一批新兴产业崛起,武汉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渐入“快车道”。


      微信图片_20180523160446.jpg

 强化五大支撑 提升新经济规模


    中华时报记者了解到,武汉市近年来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新换旧、旧中生新,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速。该市通过强化空间支撑、产业支撑、动力支撑、人才支撑和制度支撑,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7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0.8%,新经济企业突破10万户,新经济规模稳步提升。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强化产业支撑。武汉通过狠抓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迭代产业体系,步入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良性发展轨道。


    打造多层次创新平台,强化动力支撑。武汉发挥科教优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该市已获批建设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精密重力测量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破解前沿技术“卡脖子”问题。


    汇聚人才新资源,强化人才支撑。武汉实“四大资智聚汉工程”,2017年以来,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8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92人,吸引30.1万名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人才总量达到240万人。


    营造优良环境,强化制度支撑。武汉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4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机遇,在发展体制机制方面探索出多项成功经验。投贷联动、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三办”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工研院模式等四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构建四大体系 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武汉市提出,要加快构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大体系”,开创武汉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万千百工程”,加快四个国家新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高端、基础领域,打造一批国之重器,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努力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时,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


      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创新体系。牢记“创新是第一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全国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加快构建高质量市场主体体系。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开展名企名品名家培育行动,在招商引资中突出新经济,建设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区。大力实施企业培育成长工程,构建“专精特新”企业——“四上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领军企业梯次成长格局,形成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相互支撑的局面。


      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金字塔”体系。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围绕构建多层次、全产业的人才“金字塔”,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引进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级全球战略科学家、产业科学家、商界领袖,不断做高人才“塔尖”,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和国际性人才高地。


      创新实施“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集聚海归精英和杰出校友,做强人才“塔身”。扎实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武汉工匠”计划,筑牢人才“塔基”。今年,武汉力争留汉大学生达到25万人以上,引进2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20名外籍外地院士、商界领袖和世界顶级产业科学家。


责任编辑:宇
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武汉新动能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 川文会谈 朝鲜人称“复
3 英国纪行之二曼彻斯特老城观光游(
4 “诗画浮梁”是如何炼成的?
5 上饶市参加赣深、赣港经贸合作交流
6 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伊朗进行新制裁
7 特朗普称美朝领导人会晤可能会推迟
8 互联网应用和落地模式分享会在南昌
9 四川巴中市新联会座谈学习省委领导
10 一份来自河北巨鹿县的报告
中华新闻通讯社联繫电话: (大陆)18903072514 (香港)+852-56648468 投稿邮箱: nsj168@yeah.net  业务与投诉邮箱:8690494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