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徐州讯(记者:李海良)梁寨镇位于江苏省丰县东南部,曾经是苏北最小,也是最穷的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干群关系紧张,上访事件频频发生。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在这里生活没什么盼头”。 
3月4日,江浙沪几十家媒体专程赶赴梁寨镇实地采风考察,沿途所见所闻让记者不禁惊叹于干部的风清气正和乡村的经济繁荣。 “我们把老百姓当自己的父母。”镇党委书记王磊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深层涵义。 果然,走在街上,乡亲们看到王磊都主动热情地和他打起招呼,喜欢和他拉家常倾诉。 
乡亲们不论何时,都可以来镇里找王磊谈事和聊天。王磊说:“我的手机号码、其他镇干部的手机号码也是公开的。我们把联系电话印在民情连心卡上,发放到到每家每户。” 这一切,皆源于梁寨镇探索的“走村串户”工作法。为了能够让梁寨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梁寨镇在全镇党员干部中开展了“走百村、进万户、察民情、解民忧”活动,并以“一张民情连心卡、一辆便民流动车、一本民情日记本、一个电子信息网”的“四个一”为载体,逐步摸索形成了“镇干部、村干部、党员、乡贤(大老执)、梁寨好人”五位一体的乡村治理架构,使乡村秩序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重建。2016年,梁寨镇党委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基层党组织。 
从“四个一”的实践到“五位一体”格局的形成,梁寨镇充分调动乡村一切力量,精心编织了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的立体网络,使处于转型时期原本混乱的乡村秩序迅速得以恢复。 梁寨镇梁寨村村民梁响远从钱包里拿出一张泛黄的卡片给记者看:“这是政府发的连心卡,每家每户都有,上面有镇书记的电话。”这位在当地有名的上访“专业户”,如今却彻底改了行,在镇上开了一家牛肉汤馆。除了做生意,他还为乡亲们提供法律服务。牛肉汤馆二楼的栅栏上挂着一块蓝色的牌子,“法律咨询服务”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梁响远手中的卡片便是梁寨镇领导干部给群众发放的“民情连心卡”,卡的正面印着镇机关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背面印着这样几句话“您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您有哪些社情民意需要反映,您对党委政府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意见,请与我联系。”有了这么一张卡,群众遇到问题随时可以打电话咨询求助,对于老弱病残来说更是方便,只要一个电话,马上就有干部上门服务,真正实现困难有人帮,疑惑有人解。 
“一卡”架起了党群干群联系的桥梁,“一车”则把服务直接送到农民家门口。梁寨镇一些村远离镇区,许多家庭只有老人留守,村民办事很不方便。“便民流动服务车”便巡回开进各村进行现场办公,使群众办事从“跑政府”变成“政府跑”。“一记”则让干部们不但将社情民意记录在案,更了然于心。梁寨镇要求镇机关干部随身携带民情日记本,记录走访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遇到的困难和帮扶的办法,以及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走访结束后,不但要及时撰写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对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还要形成调研报告提交镇党委。 在梁寨镇党委办公室,王磊打开电脑,一个囊括了全镇农户信息的大数据平台立马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这便是“四个一”中的“电子信息网”。随便点开一个页面,便能看到关于一家农户的详细情况:家里有几口人,经济状况如何,靠什么能把这户人家的工作做好?在民情日记栏里,干部哪天去走访的,跟农户交流了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 
王磊告诉记者,梁寨镇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日常管理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民情信息动态管理服务系统。网络平台具备数据管理、工作跟踪、网络传输、监督评估等功能,设有法律政策、民情简报、活动新闻、办理反馈等模块,将全镇1万多户农民的基本信息数据化。 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问题,梁寨镇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新路径涵盖了影响农村社会最关键的几个因素,即乡镇干部、村干部、党员和乡贤(大老执)。如今,这一新路径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梁寨好人”,镇党委政府鼓励每一个梁寨人都要争做“梁寨好人”……凡是乡村能够调动的积极力量都充分调动起来,帮助化解乡村社会不断发生的各类矛盾与纠纷,从而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中最核心的部分,即社会治理全覆盖的目标。 梁寨镇渊子湖北岸立着几块碑,上面镌刻着某某人捐了几棵树、谁谁谁资助了贫困学生、谁谁谁考上了某某大学、谁谁谁是梁寨好婆媳、谁谁谁是梁寨好人之类的好人好事。不要小看这表扬的作用,体现的却是梁寨镇党委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良苦用心。 脚上的泥土有多厚,跟群众的感情就有多深。梁寨镇的干部们放下架子,抹开面子,俯下身子,走村串户,把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很多矛盾化解在了萌芽之中。一年到头,该镇干部就像农民种地一样:翻土、点种、浇水、施肥、除草,最终开花结果,细腻中透着真诚。(完) 记者:李海良 通讯员:王志宏 葛振海 魏国家 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