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庄震位东方木,晨沐朝阳夜饮露。寒暑易往二百载,今朝风流王冠属。”

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徐州讯(记者:李海良)4月3日,正是梨花盛开的时节,长三角区域30家主流媒体记者应邀走进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的徐州丰县。依次游览考察了丰县的百年梨园、大沙河古镇、大观园(宫保府)、盛世梨园、状元碑园、程子书院、渊子湖、五姓庄新农村、汉皇祖陵风景区等旅游景区、景点,亲身感受丰县人文景物、人情风土,共同体验“汉高故里、中华果都”旅游的独特魅力。 “春日赏花,秋天品果” 旅游业成丰县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江苏丰县又名凤城,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发展中,丰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和鲜明的旅游特色。2017年,国务院批复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对丰县的城市定位为汉皇故里文化及生态旅游城市,同时也明确了文化生态旅游名县的发展方向。 
“丰县是人文荟萃之地,更是物产丰饶之所。”有数据显示,丰县林木覆盖率高达32.12%,素有丰熟可养九州之美誉。除拥有粮棉、果蔬、木材、畜禽四大地上资源和盐、钾、煤、地热四大地下资源之外,更让人对丰县这座古城恋恋不忘、心驰神往的,则是其无与伦比的50万亩连片果园。 
有数据显示,丰县年产各类果品60万吨,尤其盛产优质苹果和白酥梨,大沙河牌苹果更是全国闻名,曾连续四届获农业部优质水果、中华名果等称号,是享誉中外的“红富士苹果之乡”。近年来,该县实施“果业提档升级计划”,引进国际先进的苹果矮化技术和苹果生产模式,建成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果品示范区等示范园区,并建立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恰逢春日,当地万亩白酥梨园的梨花相继盛放,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游人漫步其中,仿佛步入了一片迷人的香雪海。“梨花的花期十分短暂,如今满园的梨花正值最佳观赏期。”在百年梨园景区,有668余株树龄超过180年的梨树,最古老的一株甚至可以追溯到500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 
据当地人介绍,这棵百年梨树王树干粗80公分,须五位儿童手拉手方可搂抱。树冠直径14米,占地3分有余。常年产量1000公斤以上,果实酥脆无渣,香甜醉人。 多年来,丰县利用自身近5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的优势,让“春日赏花,秋天品果”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张金字招牌。据了解,近年来丰县除持续打造“丰县梨花节”和“丰县苹果文化节”之外,还积极创新,在徐州及周边地区唱响了“赏花、摘果、农家乐”特色旅游,推出赏花游、摘果游、文化游、自驾体验游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2017年丰县共接待游客240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旅游业已逐步成为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为进一步扩大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发展,丰县以花为媒,依托大面积的连片果园、生态田园及自然资源优势,沿大沙河、故黄河形成了集湿地公园、果园、生态农业观光等为一体的百里旅游观光带,并重点规划建设了二坝国家湿地公园、渊子湖风景区、果都生态园、大沙河农家乐等生态旅游景点,游客的体验也得以更富层次感。 
截至目前,丰县已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1家(果都大观园)、成功创建省级湿地公园1处(二坝湿地)、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1处(果都大观园),江苏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一个(赵庄镇),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0处,宋楼/大沙河梨园被评为江苏省十大赏花胜地,华强生态园被评为全国四星级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而丰县也因此被中国优秀旅游品牌推广峰会授予“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县”荣誉称号。 
正因为丰县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不遗余力,现如今,“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家乐、赏花、摘果、购生态绿色食品”已成为丰县的生态旅游品牌,“丰县梨花节”、“丰县苹果文化节”更是成为了徐州一张不可多得的城市名片,对徐州和周边地区生态乡村旅游发展都起到了积极地示范带动作用。 
“梨花搭台、经贸唱戏”,梨花对于丰县的意义,远不止欣赏与赞叹。为进一步建设“强富美高”新丰县,在今年的梨花节期间还将举行“相约梨花海”—梨花节经贸招商活动。 汉高故里,五千年人文历史构筑起丰县旅游的文化之魂 如今,丰县满城的繁花让每一位到访的游客流连忘返,各种节日让人目不暇接,但节庆经济作为一种“注意力经济”,其吸引力往往会呈现出边际效应的“递减特性”,如何真正将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对这里的认识由表及里,丰县以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回答了这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丰县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给丰县旅游带来了持久魅力。 
“喧闹的节庆只能抓住人们的目光,而真正能留住人心的,永远是那一方承载了厚重历史的人文土壤。” 徐州古称彭城,有5000余年的文明史,是夏禹时期的闻名遐迩的“九州”之一。据《尚书·禹贡》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悠久的文明延及秦汉,人杰地灵的徐州星光璀璨,而身处其中的丰县,更是孕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 
千百年来,由他开创的大汉王朝让整个中华民族引以为傲,而他出生的龙雾桥、斩蛇沟碑亭、汉祖皇陵等20余处遗迹,以及丰县博物馆珍藏的汉画像石、汉代彩陶、御赐墓碑200余件珍贵文物,引得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竞相游览。 
近年来,丰县充分开发自身“两汉文化”的优秀基础,依托刘邦、张道陵、李卫等名人故里优势,斥资20多亿元恢复建设了汉皇祖陵、中阳里、天师观、果都大观园李卫纪念馆、状元碑园、程子书院等一大批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景点。 
其中,始建于秦汉时期的汉皇祖陵位于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该陵园至唐代形成“四庙二祠一殿”的宏大规模,后经历代兵燹、水患等沧桑变化,原有古迹被悉数毁坏。经过1990年与2013年两次建设,目前陵墓以刘邦曾祖父-刘清墓为核心,规划占地670亩。在此次“长三角主流媒体丰县行”活动中,汉皇祖陵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站。 
新修建的景区通过雄浑粗犷的建筑风格、朴拙大美的建筑造型、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充分展示汉文化内涵,是丰县重点打造的汉源文化的代表景区,也成为了当地“两汉文化看徐州”的主要品牌景点。 
而丰县闻名遐迩的另一个景点——渊子湖又称淹子,位于梁寨镇南部。乾隆七年(1742年)黄河决口,渊子湖得以形成。如今的渊子湖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湖里鱼翔潭底,湖面浪拍轻舟,风景十分宜人。俗称“四两青丝”打不到底。环湖景点主要有五姓庄农家乐、陈氏园林、二十四孝文化长廊、、荷花湿地、玻璃栈道、百姓林、五姓亭等。每处景点都涵盖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说,特别是《渊子湖捉鳖精》、《渊子湖鲤鱼精》的故事,在当地更是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据了解,该渊子湖既是东海的龙眼,又是微山湖水系的一部分,地下水相通,久旱不干。湖里盛产白莲藕、鲜鱼、米虾和甲鱼,是当地有名的美味佳肴,白莲藕曾经是清朝皇宫的贡品,所以梁寨白莲藕素有“贡品莲藕”的美称。经过多年的开发,渊子湖先后被评为市最美乡村旅游点、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而本次“长三角主流媒体丰县行”活动,则通过深度体验丰县深度体验丰县风光美景、民俗文化、历史风情,对丰县旅游展开集中而强势的宣传报道,让长三角及周边区域游客对丰县旅游有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扩大丰县旅游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  乡情似酒,花语如诗。绽放的梨花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也昭示着瓜果飘香的丰收希望。吸引无数游人的丰县梨花节已经成功举办了18届。若要追究其长盛不衰的原因,应该要归功于隐匿在那飞雪蔽日的香雪海之下,赓续千年而不断的悠远文脉。滋养着代代丰县人,也让这座古城不断创新,永葆活力。(完) 记者:李海良 通讯员:王志宏 葛振海 魏国家 李娟 “梨庄震位东方木,晨沐朝阳夜饮露。寒暑易往二百载,今朝风流王冠属。”

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徐州讯(记者:李海良)4月3日,正是梨花盛开的时节,长三角区域30家主流媒体记者应邀走进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的徐州丰县。依次游览考察了丰县的百年梨园、大沙河古镇、大观园(宫保府)、盛世梨园、状元碑园、程子书院、渊子湖、五姓庄新农村、汉皇祖陵风景区等旅游景区、景点,亲身感受丰县人文景物、人情风土,共同体验“汉高故里、中华果都”旅游的独特魅力。 “春日赏花,秋天品果” 旅游业成丰县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江苏丰县又名凤城,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发展中,丰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和鲜明的旅游特色。2017年,国务院批复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对丰县的城市定位为汉皇故里文化及生态旅游城市,同时也明确了文化生态旅游名县的发展方向。 
“丰县是人文荟萃之地,更是物产丰饶之所。”有数据显示,丰县林木覆盖率高达32.12%,素有丰熟可养九州之美誉。除拥有粮棉、果蔬、木材、畜禽四大地上资源和盐、钾、煤、地热四大地下资源之外,更让人对丰县这座古城恋恋不忘、心驰神往的,则是其无与伦比的50万亩连片果园。 
有数据显示,丰县年产各类果品60万吨,尤其盛产优质苹果和白酥梨,大沙河牌苹果更是全国闻名,曾连续四届获农业部优质水果、中华名果等称号,是享誉中外的“红富士苹果之乡”。近年来,该县实施“果业提档升级计划”,引进国际先进的苹果矮化技术和苹果生产模式,建成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果品示范区等示范园区,并建立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恰逢春日,当地万亩白酥梨园的梨花相继盛放,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游人漫步其中,仿佛步入了一片迷人的香雪海。“梨花的花期十分短暂,如今满园的梨花正值最佳观赏期。”在百年梨园景区,有668余株树龄超过180年的梨树,最古老的一株甚至可以追溯到500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 
据当地人介绍,这棵百年梨树王树干粗80公分,须五位儿童手拉手方可搂抱。树冠直径14米,占地3分有余。常年产量1000公斤以上,果实酥脆无渣,香甜醉人。 多年来,丰县利用自身近5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的优势,让“春日赏花,秋天品果”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张金字招牌。据了解,近年来丰县除持续打造“丰县梨花节”和“丰县苹果文化节”之外,还积极创新,在徐州及周边地区唱响了“赏花、摘果、农家乐”特色旅游,推出赏花游、摘果游、文化游、自驾体验游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2017年丰县共接待游客240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旅游业已逐步成为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为进一步扩大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发展,丰县以花为媒,依托大面积的连片果园、生态田园及自然资源优势,沿大沙河、故黄河形成了集湿地公园、果园、生态农业观光等为一体的百里旅游观光带,并重点规划建设了二坝国家湿地公园、渊子湖风景区、果都生态园、大沙河农家乐等生态旅游景点,游客的体验也得以更富层次感。 
截至目前,丰县已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1家(果都大观园)、成功创建省级湿地公园1处(二坝湿地)、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1处(果都大观园),江苏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一个(赵庄镇),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0处,宋楼/大沙河梨园被评为江苏省十大赏花胜地,华强生态园被评为全国四星级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而丰县也因此被中国优秀旅游品牌推广峰会授予“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县”荣誉称号。 
正因为丰县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不遗余力,现如今,“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家乐、赏花、摘果、购生态绿色食品”已成为丰县的生态旅游品牌,“丰县梨花节”、“丰县苹果文化节”更是成为了徐州一张不可多得的城市名片,对徐州和周边地区生态乡村旅游发展都起到了积极地示范带动作用。 
“梨花搭台、经贸唱戏”,梨花对于丰县的意义,远不止欣赏与赞叹。为进一步建设“强富美高”新丰县,在今年的梨花节期间还将举行“相约梨花海”—梨花节经贸招商活动。 汉高故里,五千年人文历史构筑起丰县旅游的文化之魂 如今,丰县满城的繁花让每一位到访的游客流连忘返,各种节日让人目不暇接,但节庆经济作为一种“注意力经济”,其吸引力往往会呈现出边际效应的“递减特性”,如何真正将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对这里的认识由表及里,丰县以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回答了这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丰县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给丰县旅游带来了持久魅力。 
“喧闹的节庆只能抓住人们的目光,而真正能留住人心的,永远是那一方承载了厚重历史的人文土壤。” 徐州古称彭城,有5000余年的文明史,是夏禹时期的闻名遐迩的“九州”之一。据《尚书·禹贡》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悠久的文明延及秦汉,人杰地灵的徐州星光璀璨,而身处其中的丰县,更是孕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 
千百年来,由他开创的大汉王朝让整个中华民族引以为傲,而他出生的龙雾桥、斩蛇沟碑亭、汉祖皇陵等20余处遗迹,以及丰县博物馆珍藏的汉画像石、汉代彩陶、御赐墓碑200余件珍贵文物,引得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竞相游览。 
近年来,丰县充分开发自身“两汉文化”的优秀基础,依托刘邦、张道陵、李卫等名人故里优势,斥资20多亿元恢复建设了汉皇祖陵、中阳里、天师观、果都大观园李卫纪念馆、状元碑园、程子书院等一大批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景点。 
其中,始建于秦汉时期的汉皇祖陵位于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该陵园至唐代形成“四庙二祠一殿”的宏大规模,后经历代兵燹、水患等沧桑变化,原有古迹被悉数毁坏。经过1990年与2013年两次建设,目前陵墓以刘邦曾祖父-刘清墓为核心,规划占地670亩。在此次“长三角主流媒体丰县行”活动中,汉皇祖陵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站。 
新修建的景区通过雄浑粗犷的建筑风格、朴拙大美的建筑造型、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充分展示汉文化内涵,是丰县重点打造的汉源文化的代表景区,也成为了当地“两汉文化看徐州”的主要品牌景点。 
而丰县闻名遐迩的另一个景点——渊子湖又称淹子,位于梁寨镇南部。乾隆七年(1742年)黄河决口,渊子湖得以形成。如今的渊子湖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湖里鱼翔潭底,湖面浪拍轻舟,风景十分宜人。俗称“四两青丝”打不到底。环湖景点主要有五姓庄农家乐、陈氏园林、二十四孝文化长廊、、荷花湿地、玻璃栈道、百姓林、五姓亭等。每处景点都涵盖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说,特别是《渊子湖捉鳖精》、《渊子湖鲤鱼精》的故事,在当地更是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据了解,该渊子湖既是东海的龙眼,又是微山湖水系的一部分,地下水相通,久旱不干。湖里盛产白莲藕、鲜鱼、米虾和甲鱼,是当地有名的美味佳肴,白莲藕曾经是清朝皇宫的贡品,所以梁寨白莲藕素有“贡品莲藕”的美称。经过多年的开发,渊子湖先后被评为市最美乡村旅游点、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而本次“长三角主流媒体丰县行”活动,则通过深度体验丰县深度体验丰县风光美景、民俗文化、历史风情,对丰县旅游展开集中而强势的宣传报道,让长三角及周边区域游客对丰县旅游有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扩大丰县旅游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  乡情似酒,花语如诗。绽放的梨花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也昭示着瓜果飘香的丰收希望。吸引无数游人的丰县梨花节已经成功举办了18届。若要追究其长盛不衰的原因,应该要归功于隐匿在那飞雪蔽日的香雪海之下,赓续千年而不断的悠远文脉。滋养着代代丰县人,也让这座古城不断创新,永葆活力。(完) 记者:李海良 通讯员:王志宏 葛振海 魏国家 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