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倡议政府促进艺术参与 推动艺术治疗 建构共融城市

(左至右)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及政策研究院主管 黄元山先生, Arts & Minds行政总监Gavin Glayton先生,香港展能艺术会艺术专员李莹教授,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主席 陈智思先生,香港赛马会慈善及社区事务执行总监张亮先生,香港大学行为健康教研中心总监何天虹教授,Arts Council England特别项目高级经理Richard Ings先生
(2018年3月28日,香港)团结香港基金(基金会)今天发佈《艺术创共融 世界显大同》艺术创新研究报告,建议政府提倡各部门与跨界别携手协作,透过「艺术」作为建设社会的创新工具,凝聚健全、活力、共融的邻里力量,遏止边缘化问题,提升香港整体福祉。报告并强调「艺术共融」在香港的发展,远不及其他地区完善。 报告的具体建议包括:1) 倡议衞生和社福界聘用艺术治疗师,加强医疗与社福界合作,使更多人受助于艺术治疗;2) 创新的「艺术处方」概念,让患者更容易在社区内接触艺术治疗,以及参与其他创意活动,拉近与社区的距离; 及 3) 针对有绩效的艺术项目设立长期拨款机制。
报告从社会医疗角度,探讨参与艺术为所有人(不论国籍、年龄、社会地位、外观或精神状况)带来的潜在益处,以及「艺术治疗」对病患所产生的疗效。报告发现,艺术可纾缓边缘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艺术干预可预防不同年龄的学生养成高危行为,同时可及早治疗,防范于未然。
团结香港基金高级研究员张博宇先生表示:「绘画、戏剧或音乐演奏等形形色色的艺术参与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具,让人更加投入于社会之中,增加接触文化的权利,并可以在共有的平台上分享天赋。尤其是对于许多有沟通障碍的人来说,艺术是表达与沟通的工具,让他们能够发声,满足他们希望有人聆听的需要。」
据报告指出,艺术参与和创意活动对长者(包括脑退化患者)、更生人士、边缘青年、少数族裔及学习障碍人士(包括专注力失调及过度活跃症(AD/HD)、自闭症候群(ASD)和特殊学习障碍(SpLD)患者)尤其有效。研究中访问了132位持分者,包括来自不同界别的本地受惠人士的目标访谈小组。基金会的研究团队将效益分成六大类别:1)个人发展;2)社会凝聚力;3)社区充权与自我认同;4)本地形象和身份;5)想像力和愿景;及6)身心健康。
基金会建议将艺术治疗师编制为医管局的「专职医疗人员」,因为专注力失调及过度活跃症、自闭症候群和特殊学习障碍患者有沟通与认知困难,他们的现有服务可能并不足够。基金会亦建议为特殊学习障碍学生提供艺术治疗。政府可考虑将上述建议加入香港复康计划方桉与儿童事务委员会。同样,政府亦应考虑在展能艺术发展中,设立支援研究的长期拨款机制。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及政策研究院主管黄元山先生指出:「由于社会急速老龄化,加上不同人口组别的需要日益增加,艺术共融对香港尤为适切。它是一种社会创新概念,也是提供社会与治疗效益,同时为社会弱势社群赋予权力的可行方桉。」
报告在今天的「艺术共融」座谈会上发佈,席上包括团结香港基金总干事郑李锦芬女士、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主席陈智思先生、高锟慈善基金会主席高黄美芸女士、英国文化协会伙伴发展主管Susannah Morley、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亚洲总监黄雅君、香港展能艺术会副主席兼推广及筹募小组委员会主席梁胡桂文女士,以及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兼总监许杰博士。
座谈会嘉宾包括香港大学行为健康教研中心总监何天虹教授、香港赛马会慈善及社区事务执行总监张亮先生、香港展能艺术会艺术专员李莹教授、Arts & Minds行政总监Gavin Glayton先生,以及Arts Council England特别项目高级经理Richard Ings先生。
活动协办机构、英国文化协会的艺术及创意工业主管陈永刚先生表示:「艺术有一种力量,可转化我们的思维,并将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国家的人联繫在一起,而不计较他们的年龄、背景、性别、性取向、能力或社会地位。因此,艺术必须供全人类共享,而不只限于小众。基于这个缘故,我们欢迎团结香港基金率先进行这项研究,我们亦支持基金会的呼吁,希望香港能增加艺术共融政策,确保创意活动可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