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国台办宣布实施31项“惠台措施”,台商振奋,形容是“超国民待遇”。台湾主管两岸事务的陆委会质疑陆方以利益换取政治认同,学者则忧心陆方会要求台湾对等开放。
中国大陆国台办2月28号宣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称秉持十九大“两岸一家亲”理念,扩大合作,互利互惠。
31条具体措施,其中12条涉及加快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包括享受税收优惠、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基础建设。
另19条措施,提供台湾人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与大陆人民同等待遇,包括开放134项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可申请各类基金项目,加入专业性社团组织,放宽台湾影视、图书等市场准入限制。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简称台企联)会长王屏生1号表示,非常振奋,期盼已久,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开放尺度。
台企联会长王屏生说:“这次公布出来的31条,不只是『国民待遇』,而可以说是『超国民待遇』,有些还比较优惠,所以说,这个对台商来讲,完全是百分之百的利多。投资环境好的话,自然大家就会蜂拥而上。”
相较蔡英文力推的新南向政策,王屏生说:“新南向到现在为止,整个的政策办法都比较模糊,而且模棱两可的。除非你的原料在东南亚,一般的台商对于去东南亚的兴趣,还是缺缺。”
台湾学者梁文韬认为国台办释出31条“惠台措施”,别有居心,台商要小心陷阱!
成功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梁文韬说:“他还是要把台湾的血吸过去嘛,就是『吸血鬼』的意思。这个也是统战的方式,因为你过去之后,你拿了人家的好处就不会说什么坏话,而且你在那边也不会得罪他们、不会去说什么反共的言论嘛!”
梁文韬说,对岸要吸收的是高阶企业、智能产业和人才。大陆方面透过猎人头在台湾各科技园区把研发单位整个“挖走”的事情时有所闻。反观大陆对“低端台商”,则采驱逐政策,污染企业随时要你关厂、停工。
梁文韬认为,开放台资企业参与公共工程较有新意。至于教职和专业人才并无特别优惠。吸引台生到大陆若不提供职业途径,不具吸引力。而台湾教授被当做“海龟”,本来就有比当地更好的待遇。若只提供所谓“国民待遇”,反而是贬低。而影视产业的合拍模式已存在,重点是“内容审查”,往往以资金来源作卡关配套。
梁文韬说:“担心的是,他们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会有一些说法,说你看中国大陆对台湾都给这种待遇,那台湾应该也开放相同的待遇给大陆。我担心他们是在反向操作,因为这个是对等。人家对台湾人这么好,你怎么能都拒人于千里之外?”
陆委会表示,陆方长期反复推出多种类似措施,均旨在提升其单方获益的经济发展目标、吸纳台湾的资源,并期以利益换取台湾方面的政治认同,这是它整体对台政策的一环。而提供台湾教师、学生、艺文传播人士等赴陆优惠措施,重点在吸引高科技产业与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