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讯】(容炜俊)为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2017白沙“啦奥门”丰收节到来之际,海南省民族研究所调研组深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开展山栏稻作文化调研。
10月23日至25日,海南省民族研究所调研组由高和曦副所长带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曾海旋,信息资料研究室主任容炜俊,业务骨干李卫良一行4人,在白沙黎族自治县民宗委和青松乡委乡政府及乡文化站的支持下,深入该乡黎村苗寨调研山栏稻作文化。
山栏稻是海南黎族苗族的山地旱稻,是黎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筛选出来的适宜干旱地带种植的稻种。
早在原始时代,勤劳的海南黎族苗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据海南的独立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用自己的双手培植出适于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山栏稻”。史料记载:“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为粪,不需牛力,以锥土而播种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实,连岁有收,地乃去之,更择它处。”山栏稻虽好,但种植却不易,需经过砍伐树木、焚烧、下种、看护、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属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利用焚烧的方法,将地面的草木烧为灰烬作为作物生长必需的肥料,同时也使地表接近10厘米的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耕作,而且也能烧死地表的害虫。所以,种植山栏稻不但是海南黎族苗族的特色,更体现了海南黎族苗族人在与大自然的共存中表现的智慧。
调研组在调研中了解到,又是一年丰收季,为打造黎族苗族文化品牌,白沙黎族自治县准备将山栏稻农业文化《啦奥门庆丰收习俗》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