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看中华时报 ·微博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走进大陆 > 社会视点
 
如何构建以“一带一路”为纽带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
时间:2017/10/23 11:55:09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孙宜学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一项“话语言说”工程,说什么,怎么说,对谁说,说到什么程度,在什么地方说……等等,都需要在保证中国价值观核心内涵的前提下,根据实际交流情况灵活选择言说方式。这就要求中国价值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既要坚持不断创新传统的手段,更要脚踏实地创新传播路径和方式。

​传播的中国价值观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


中国价值观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特征,但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就是因为形成了恒定的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独特身份特征的中国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国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最具  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成果  ,“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国价值观的新的历史形态和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价值观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先进性体现,是最先进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代表。我们所追求的世界和平、国家独立、政治民主、社会平等、人民富裕、司法公正、机会均等,以及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也是人类的共同目标。中国价值观崇尚和平、平等,强调尊重主权。中国发展道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但其所代表的价值理念具有世界性。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向世界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从中国价值观的深厚积淀中确立中国道路与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在价值理念方面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并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是我们基于“一带一路”倡议需求要传播的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实施原则。

当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走在21世纪的圆梦之路上时,中国不可避免地将通过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世界范围的关注、揣度和怀疑。因此,只有客观地向世界说清楚中国价值观的内涵,才会让中国的复兴之路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传播的中国价值观应代表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新认识


中国价值观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和信心工程,深得人心,也凝聚了民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基本内涵和传承弘扬的原则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指出要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些论断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脉络清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境界,也是中国价值观在新形势下的新形态,也是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的中国价值观的新形态。   


应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价值观本土传播的认识一致


从政策层面,沿线国家与中国政府对中国价值观在本国的传播能保持一定的一致性,但重视程度差异巨大。不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重视程度有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重视程度差异也巨大,甚至出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出现了国国解读、国国误读;层层解读,层层误读的现象,对中国价值观的理解仍局限于历史偏见,或只是浅层印象阶段,缺乏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这对中国价值观在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无疑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导致中国与沿线国家对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内外热度不一致。长此以往,不但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会受到影响,也会迟滞“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


确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统一标淮文本、统一质量标淮体系和效果评估体系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价值观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关于中国价值观的内涵尚无标淮文本,关于中国价值观的传播手段和效果尚无统一的质量标淮体系、效果评估体系。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般将中国价值观纳入中国国情范围,基本没有赋予中国价值观独立的传播地位。这对沿线国家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造成了很负面的影响,若不及时修正,势必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质量和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


积极化解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价值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的强势“压制”态势


目前,西方价值观在世界的影响力仍居强势地位,并以语言、科技、娱乐等形式对其他国家的价值观产生强烈冲击,尤其是对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消极影响。他们吃薯片,用芯片,看大片,痴迷于“圣诞节”、“愚人节”、“狂欢节”、“情人节”,而淡化了对本国传统价值观的关注和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本国价值观对国民的影响,这对中国价值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构成了直接的威胁,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这不但事关“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质量,而且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科学措施。

构建“十位一体”多元化支撑体系,破解中国价值观传播难题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现状的复杂化和问题的多样化,国内外局势的不稳定性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强势压制,决定了解决方式必须多元化和体系化。建议组织国内外相关力量,构建以创新化、统一化、规范化、协作化、专业化、学科化、人本化、大众化、技术化和国际化为基本原则的“十位一体”多元化支撑体系,破解“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遇到的难题。

1.创新化

中国价值观内涵深厚、多元共生,要保证“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既基于中国悠久的传统,又与时俱进,提炼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价值的创新要素,做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以此保证中国价值观的传承和传播始终保持创新的态势,始终能开放性地吸纳最新的文化成果和科技成果,进而有机融汇古今中外人类的智慧,永立“一带一路”大潮的潮头。

2.统一化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内容,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首先要实现思想认识上的绝对统一,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实现与沿线国家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同时保证对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途径和方法达成国内外的认识统一。

中国价值观的核心是“仁”,仁的根本,是崇尚和平与亲善,是热爱人生和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社会和他人。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世界上一切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支柱。“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人传人”,也即“仁传仁”,只要我们秉持“以人为本”原则,以仁化人,文化交流,就无阻隔。


3.规范化

在国际形势、国际舆论瞬息万变的新历史语境中,中国政府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强化监管,努力整合、精简、规范“百家之言”,尤其要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概念和领域进行规范性翻译和阐释,以保证中国价值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始终保持精淮的方向。

4.协作化

中国价值观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传承与传播涉及政府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靠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或某些部门的努力,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鉴于此,中国政府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合作协作机制,共同确立中国价值观在沿线各国的融入机制,共商传播路径和传播区域,共同监管传播过程,共同评估传播效果。建议采取“1+1+1=1”的协作模式,即中国政府宏观把握中国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和传播方向,中国和沿线国家相关部门,尤其是文化传播部门实现认识上的统一,双方协同将中国价值观一以贯之传播至沿线各国的社会生活,实现自上至下、自内而外的一致性。

5.专业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科学工程,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目前,可一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的形式,提高相关机构专业人才对中国价值观的理解能力和传播能力,培养能在各国政府、各级相关机构和普通大众之间有效沟通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吸纳和鼓励各领域人才跨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创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相关专业,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人才的可持续培养。

6.学科化

“一带一路”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中国价值观在沿线国家的传播必将德行合一、功垂青史。要保证这一伟大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形成独立完整的学科理论,立足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价值观在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甘泉、理论自信和思路创新。

7.人本化

中国价值观的核心是“仁”,仁的根本,是崇尚和平与亲善,是热爱人生和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社会和他人。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世界上一切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支柱。“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人传人”,也即“仁传仁”,只要我们秉持“以人为本”原则,以仁化人,文化交流,就无阻隔。

8.大众化

中国价值观始于日常,内化于心,行于日常。“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也应主动融入所在国国民的日常生活,实现从“中国传播”向“他国传播”,政府传播向“大众传播”,“传播小众”向“传播大众”的三个转变,让中国价值观“潜移默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中国应主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以各具本土特色和国别特色的形式,传达统一的中国声音,从而保证中国价值观的国内传承和国际传播以差别化的形式保持内涵实质上的统一。

9.技术化

中国价值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目标受众分布广,身份复杂,需求多样,目的不一。因此,要实现传播目标,就既要充分利用传统传播手段,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资源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共享,如合作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同时要积极推动并建设能适应时代需要和国别需要的中国价值观共享网络平台,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文化精品,重点打造一批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中国价值观专栏,拓宽适合不同人群深度理解中国价值观的线上教育平台,从而实现无时空限制、国别限制和区域文化限制的全方位中国价值观优质资源“一带一路”共享服务体系。

10.国际化

中国价值观已与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共同构成了世界发展的基础。“一带一路”是一条可推动沿线国家借力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中国借以汲取沿线国家优秀文化反哺中华文化之路。中国价值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也应在传播中不断吸纳各国优秀文化因子,在丰富他人的同时丰富自己;在自己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推动世界走向自己;在自己走向沿线国家的同时,也推动沿线国家走向世界;在形成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中国模式”的同时,也推动沿线国家形成本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独特模式,真正实现“美美与共”的世界大同理想。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一项“话语言说”工程,说什么,怎么说,对谁说,说到什么程度,在什么地方说……等等,都需要在保证中国价值观核心内涵的前提下,根据实际交流情况灵活选择言说方式。这就要求中国价值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既要坚持不断创新传统的手段,更要脚踏实地创新传播路径和方式。

​传播的中国价值观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


中国价值观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特征,但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就是因为形成了恒定的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独特身份特征的中国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国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最具  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成果  ,“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国价值观的新的历史形态和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价值观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先进性体现,是最先进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代表。我们所追求的世界和平、国家独立、政治民主、社会平等、人民富裕、司法公正、机会均等,以及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也是人类的共同目标。中国价值观崇尚和平、平等,强调尊重主权。中国发展道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但其所代表的价值理念具有世界性。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向世界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从中国价值观的深厚积淀中确立中国道路与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在价值理念方面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并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是我们基于“一带一路”倡议需求要传播的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实施原则。

当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走在21世纪的圆梦之路上时,中国不可避免地将通过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世界范围的关注、揣度和怀疑。因此,只有客观地向世界说清楚中国价值观的内涵,才会让中国的复兴之路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传播的中国价值观应代表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新认识


中国价值观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和信心工程,深得人心,也凝聚了民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基本内涵和传承弘扬的原则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指出要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些论断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脉络清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境界,也是中国价值观在新形势下的新形态,也是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的中国价值观的新形态。   


应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价值观本土传播的认识一致


从政策层面,沿线国家与中国政府对中国价值观在本国的传播能保持一定的一致性,但重视程度差异巨大。不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重视程度有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重视程度差异也巨大,甚至出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出现了国国解读、国国误读;层层解读,层层误读的现象,对中国价值观的理解仍局限于历史偏见,或只是浅层印象阶段,缺乏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这对中国价值观在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无疑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导致中国与沿线国家对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内外热度不一致。长此以往,不但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会受到影响,也会迟滞“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


确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统一标淮文本、统一质量标淮体系和效果评估体系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价值观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关于中国价值观的内涵尚无标淮文本,关于中国价值观的传播手段和效果尚无统一的质量标淮体系、效果评估体系。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般将中国价值观纳入中国国情范围,基本没有赋予中国价值观独立的传播地位。这对沿线国家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造成了很负面的影响,若不及时修正,势必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质量和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


积极化解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价值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的强势“压制”态势


目前,西方价值观在世界的影响力仍居强势地位,并以语言、科技、娱乐等形式对其他国家的价值观产生强烈冲击,尤其是对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消极影响。他们吃薯片,用芯片,看大片,痴迷于“圣诞节”、“愚人节”、“狂欢节”、“情人节”,而淡化了对本国传统价值观的关注和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本国价值观对国民的影响,这对中国价值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构成了直接的威胁,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这不但事关“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质量,而且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科学措施。

构建“十位一体”多元化支撑体系,破解中国价值观传播难题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现状的复杂化和问题的多样化,国内外局势的不稳定性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强势压制,决定了解决方式必须多元化和体系化。建议组织国内外相关力量,构建以创新化、统一化、规范化、协作化、专业化、学科化、人本化、大众化、技术化和国际化为基本原则的“十位一体”多元化支撑体系,破解“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遇到的难题。

1.创新化

中国价值观内涵深厚、多元共生,要保证“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既基于中国悠久的传统,又与时俱进,提炼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价值的创新要素,做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以此保证中国价值观的传承和传播始终保持创新的态势,始终能开放性地吸纳最新的文化成果和科技成果,进而有机融汇古今中外人类的智慧,永立“一带一路”大潮的潮头。

2.统一化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内容,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首先要实现思想认识上的绝对统一,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实现与沿线国家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同时保证对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途径和方法达成国内外的认识统一。

中国价值观的核心是“仁”,仁的根本,是崇尚和平与亲善,是热爱人生和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社会和他人。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世界上一切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支柱。“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人传人”,也即“仁传仁”,只要我们秉持“以人为本”原则,以仁化人,文化交流,就无阻隔。


3.规范化

在国际形势、国际舆论瞬息万变的新历史语境中,中国政府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强化监管,努力整合、精简、规范“百家之言”,尤其要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概念和领域进行规范性翻译和阐释,以保证中国价值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始终保持精淮的方向。

4.协作化

中国价值观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传承与传播涉及政府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靠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或某些部门的努力,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鉴于此,中国政府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合作协作机制,共同确立中国价值观在沿线各国的融入机制,共商传播路径和传播区域,共同监管传播过程,共同评估传播效果。建议采取“1+1+1=1”的协作模式,即中国政府宏观把握中国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和传播方向,中国和沿线国家相关部门,尤其是文化传播部门实现认识上的统一,双方协同将中国价值观一以贯之传播至沿线各国的社会生活,实现自上至下、自内而外的一致性。

5.专业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科学工程,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目前,可一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的形式,提高相关机构专业人才对中国价值观的理解能力和传播能力,培养能在各国政府、各级相关机构和普通大众之间有效沟通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吸纳和鼓励各领域人才跨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创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相关专业,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人才的可持续培养。

6.学科化

“一带一路”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中国价值观在沿线国家的传播必将德行合一、功垂青史。要保证这一伟大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形成独立完整的学科理论,立足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价值观在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甘泉、理论自信和思路创新。

7.人本化

中国价值观的核心是“仁”,仁的根本,是崇尚和平与亲善,是热爱人生和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社会和他人。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世界上一切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支柱。“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人传人”,也即“仁传仁”,只要我们秉持“以人为本”原则,以仁化人,文化交流,就无阻隔。

8.大众化

中国价值观始于日常,内化于心,行于日常。“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也应主动融入所在国国民的日常生活,实现从“中国传播”向“他国传播”,政府传播向“大众传播”,“传播小众”向“传播大众”的三个转变,让中国价值观“潜移默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中国应主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以各具本土特色和国别特色的形式,传达统一的中国声音,从而保证中国价值观的国内传承和国际传播以差别化的形式保持内涵实质上的统一。

9.技术化

中国价值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目标受众分布广,身份复杂,需求多样,目的不一。因此,要实现传播目标,就既要充分利用传统传播手段,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资源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共享,如合作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同时要积极推动并建设能适应时代需要和国别需要的中国价值观共享网络平台,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文化精品,重点打造一批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中国价值观专栏,拓宽适合不同人群深度理解中国价值观的线上教育平台,从而实现无时空限制、国别限制和区域文化限制的全方位中国价值观优质资源“一带一路”共享服务体系。

10.国际化

中国价值观已与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共同构成了世界发展的基础。“一带一路”是一条可推动沿线国家借力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中国借以汲取沿线国家优秀文化反哺中华文化之路。中国价值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也应在传播中不断吸纳各国优秀文化因子,在丰富他人的同时丰富自己;在自己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推动世界走向自己;在自己走向沿线国家的同时,也推动沿线国家走向世界;在形成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中国模式”的同时,也推动沿线国家形成本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独特模式,真正实现“美美与共”的世界大同理想。   


责任编辑:华璨
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如何构建以“一带一路”为纽带的中
2 文化行吟(一)
3 中国教育投入迈向四万亿 
4 四大新机构将在十九大会后亮相
5 外国政党政要和组织祝贺中共十九大
6 常万全出席东盟防长扩大会并访问菲
7 9月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房价
8 首届“绿色中国”环保歌曲大赛结果
9 山东平邑县温水镇道德模范坚守工作
10 山东平邑温水镇召开企业税收风险自
中华新闻通讯社联繫电话: (大陆)18903072514 (香港)+852-56648468 投稿邮箱: nsj168@yeah.net  业务与投诉邮箱:869049425@qq.com
粤ICP备1705426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