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讯】(容炜俊)标准让城市更智慧,标准助力质量提升。10月13日,海南省第48届世界标准日暨“用标准化技术保护传承黎族文化”专题研讨会在陵水黎族自治县召开,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林开耀,信息资料研究室主任容炜俊,历史文化研究室副主任黄文英,民族织锦研究室副主任王娇娇等4人应邀参加专题研讨会。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领域。研讨会指出,当前,现代化和文化同化致使少数民族文化严重边缘化,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濒临消亡甚至已经消亡。党的十八大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提出相关要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前提下,使各民族特色文化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
研讨会重点围绕“用标准化技术保护传承黎族文化”专题展开研讨。黎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需要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如何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各界人士的关注热点。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信息所借助海南省民族研究所骨干力量,把标准化技术应用于黎族文化保护上,以留住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特征符号和文化积淀,从而更好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初步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黎族服饰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要素,浓缩着最具代表性的黎族优秀文化。2008年6月,黎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海南省民宗委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关心支持下,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信息所会同省民族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商讨黎族服饰系列地方标准制定。2014年至2015年,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黄友贤副研究员,工艺设计研究室主任刘鸿刚,信息资料研究室主任容炜俊等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标准制定的规律和方法,利用近一年时间走遍琼南地区9个民族市县,深入各黎族村寨走访,并对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专访,同时,进行了大量调研、挖掘、收集,确认服饰标样,采录各种黎族服饰信息,拍摄大量的照片,对黎族五大方言服饰进行了全面的确认整理。后经过专家、学者、传承人的多次讨论和严格审定,《黎族服饰系列地方标准》得到了制定,并于2016年7月发布,同年8月组织实施。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信息资料研究室主任容炜俊表示,《黎族服饰系列地方标准》为海南省规范黎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科学、权威的依据,为民族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保存、保护、传承、教学、科研以及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建立了新的平台。该标准的制定适时、科学、严谨,符合国家标准化要求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填补了黎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的空白。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与会人员认为,海南省将标准化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利用,不仅开拓了标准化工作领域,而且也为解决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