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讯】(容炜俊)9月24日,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民俗文化调研组在信息资料研究室主任容炜俊带队下,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曾海旋,科研业务骨干李卫良、符仪欣等一行4人,深入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开展民族民俗文化调研。
白查村位于东方市江边乡,是黎族美孚方言聚居村寨,也是海南船型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调研组一行来到大山深处,远远看到一座座船型屋错落有致地排列;近观村寨中满是黎族文化元素。白查村三面环山,中间平坦,有河从中穿过。古村落完整地保存了81间船型屋,船型屋在阳光下泛着金色,映衬着高高的椰子树和矮矮的篱笆墙。呈现着不加雕琢、浑然天成的古朴之美。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茅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鉴于这些优点,船型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在白查村调研,许多黎族民间织绣艺人坐在家门口织黎锦。在海南许多地方,代表着黎族传统文化的黎锦、山栏酒、牛皮凳、渡水葫芦,还有船型屋等,正渐行渐远。而在白查村,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夹缝中生存的这些黎族传统元素,依旧选择了坚守,因为这里是“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
白查村环山而居,风光秀丽,保留有黎族原始的独木器具及古老的织锦工艺和原汁原味的黎家风俗,被专家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白查村不但有完整的船型屋建筑,也承载着许多黎族的传统文化和船型屋的营造技艺。
2008年,白查村“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白查村入选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白查船型屋村落被命名为“中国传统古村落”;2015年,白查船型屋被列为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白查村原住有71户350多口人现在已整村搬迁至距原村落1公里远的白查新村居住。80多间独具风情的船型屋构成的村落宛如一座桃园世外仙境,是几千年来黎族历史民俗文化的缩影和见证。
调研组指出,黎族的船型屋,不仅仅有物质价值,还有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是千百年来黎族同胞建筑的精华所在。作为农耕时代的重要标志,村落以其独特的形态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展现出历史文化特色,需要很好地发掘、保护、弘扬和利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更有利于宣传海南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