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讯】(容炜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它鲜明突出的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9月23日,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民俗文化调研组在黄友贤副所长带队下,一行8人到东方市开展“牛节”民俗文化调研。
黎族牛节历史悠久,从元朝流传至今,是海南省东方市大田镇玉道村和东河镇玉龙村美孚方言黎族同胞的传统节日。黎族同胞出于对牛的崇拜和感激,每年农历九月第一个牛日,村民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牛节”活动。这一天,是黎家最热闹的节日,人们就像过年一样,热热闹闹地互相串门吃饭、喝酒、对歌。就像海南汉族的“吃公期”,在外地工作或打工的人们都要回到家乡,欢聚一堂,庆祝节日。同时还要邀请附近没有过“牛节”习俗的村寨的亲戚和朋友们到家里来,同他们一起喝酒庆贺,分享他们的喜悦。
金秋九月,秋风送爽。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沐浴着清晨的秋风,民俗文化调研组由黄友贤副所长率队,历史文化研究室主任谭爱萍,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曾海旋,信息资料研究室主任容炜俊,科研业务骨干李卫良、符仪欣、丁丁、张伟等一行8人,驱车沿着225国道来到了大田镇玉道村和东河镇玉龙村开展“牛节”民俗文化调研。一进村子,整个村子的上空炊烟袅袅,歌声、欢笑声和鞭炮声不停地回响在九霄之中,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大田镇玉道村从广坝库区迁移至毗邻225国道旁成为现代的新农村后,农业机械代替了耕牛犁田耙地,如今全村已看不到牛的踪影了,为了怀念和让子孙后代记住牛,村民们在村前建起一个牛节文化广场,并雕塑了三头牛,一头是公牛,一头是母牛,一头是牛仔,每年农历九月的第一个牛日,人们都在这里载歌载舞欢庆“牛节”。
东河镇玉龙村的耕牛也越来越少了,很难再见到耕牛犁田、耙地、拉车的场景了,但“牛节”作为一种蕴含独特文化内涵的习俗仍然年年过。过“牛节”本是祭拜、酬谢牛的日子,而如今人们过“牛节”更多的是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互相走访,吃饭喝酒欢歌同庆。
每年的牛节,黎族同胞们除了在玉道村的牛广场举办活动外,还在玉龙村村口的大树下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庆祝“牛节”。在玉龙村,黎族同胞身着节日的盛装,在村口的大树下载歌载舞,欢庆“牛节”。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丰富文化遗产。其中尤以歌谣最为发达,随之涌现了一批人们爱戴的歌手。符花金是玉龙村人,也是本次玉龙“牛节”的组织者之一。她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挖掘黎族民歌“欧欧调”和黎族原生态舞——面具舞,颇受社会关注。在本次活动中,符花金演唱了自己创作的“欧欧调”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来自东方的“黎乡三月组合”、“龙缘组合”、“黎族人民一家亲”Q里,东方华侨农场马亚飞,以及来自昌江黎族自治县的黎族歌手蚊子哥,“昌江木棉花组合”慧姐相续登场献歌,乐队与歌手在活动中用黎语弹唱着旋律悠扬的黎族歌曲,用歌声来欢迎亲朋好友的到来。海南原创音乐人姚逊与黎族民歌传承人符花金深情演唱的《久久不见久久见》等黎族歌曲,引来观众热烈的掌声。
据介绍,这些年来,东方黎族美孚方言同胞通过开展“牛节”庆祝活动,将淳朴、厚道、善良、感恩和无私奉献的牛精神镌刻在心中,并将其延续、传承,教育着黎族儿女,也感染了来参加节庆的每一个人。“牛节”已逐渐成为东方民俗文化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每年节庆活动,都会吸引众多岛内外游客前来参加体验。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黄友贤副研究员指出,东方市两个黎族村寨举办“牛节”这类型的活动,从民俗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解读出两方面的意义。他表示,“牛节”活动,一方面是体现了黎族宗教文化存在的一种方式和起源。在农耕的生产活动中,牛是重要的畜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牛成了黎族人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依赖,正是这种依赖,使以农为生的黎族产生了爱护牛、珍惜牛的心情,从而形成敬牛习惯,慢慢发展成祭祀牛神的习俗;另一方面,黎族村寨举办“牛节”,并邀请外来人参与,这是黎族民俗文化自信的体现,长期以来,黎族的一些习俗被认为是愚昧落后的体现,不少黎族地区逐渐被汉化,某些黎族习俗已经消失,令人叹惜。
从玉道村和玉龙村举办“牛节”活动的形式来看,原有的一些仪式保留,又有新的内容加入,把黎族自己的传统习俗向社会展现,其实就是黎族民俗文化自信的体现,这是在当下黎族文化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举办“牛节”的重要意义和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