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月22日《人民日报》)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是对乡镇政府日常工作的生动描写。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机关,乡镇政府承担着庞大的工作量和工作任务。网络上有句幽默的段子“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可是作为乡镇工作者,你可焉知“农村路更滑,形式更复杂?”没错,急、险、难、重、杂往往是乡镇干部工作的内容特点。乡政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下,老百姓在遇到拆迁补助、办理户口、拖欠工资、计生健康等问题往往坚信“有困难·找政府”这一金科玉律,而对上,各种部门的“关怀”往往呵护有加,今天一个表、明天一个总结、后天一个接待。所以才有了“醒醒啊,同志,还要交电子版”这句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过“基层工作很重要”,“接地气”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行事风格,十八大以来,基层工作更加得到了重视,具体体现在各级换届过程中,流程更加明确、要求更加严格、不再流于形式。科教文卫事业中,资源分配更偏向于基层。政府工作中,步骤更加透明、监督方式更加多样。这是基层工作和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和建设的有力佐证。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短板”一直存在于各级基层党委政权中,一是工作形式有待优化,部门分工不均衡,一些办室长期“5+2”、白加黑模式运行,一些办室长期闲置,人员出现“走读”现象:交一交材料,下一下村,过了三点人就“隐形”;二是与群众缺乏沟通,双方在信息不对称。总体来说,共产党人大多是积极向上、正直为民的干部,但由于近年网络媒体的发达,境内外不乏舆论的活跃,基层百姓接触外界的手段增加。“贪官”、“包小三”、“走关系”、“强拆”等个别事件的出现让少数百姓对于乡镇政府“深恶痛绝”,致使个别地区乡镇府过年比老百姓家里还热闹。“拿不到钱”、“拿不到房子”、“拿不到土地”这样的难事全抛给了乡镇政府。三是在服务上没有与百姓“交心”,百姓带着问题找到政府,部分工作者流于形式和过长,互相推诿、办事马马虎虎,造成了群众三番两次打“返工”,怨声栽道。
有道是“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基层政权脱离了群众就好比空中楼阁。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此次,中央再出最强音,即是力争缩小城乡差距的实力担当,又是改革破除坚冰的利剑。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首先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做好组工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优化精简机构,完善人员分工体系,界定服务职能。减少乡镇政府科室出现“忙的忙死,闲的闲死”怪象。其次,乡镇政府要带头垂范,深入百姓,把百姓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重要议题上,要坚持“权为民用”思想,坚定在“两学一做”思想指导下完善各类办事流程,要贴切百姓生活,改善办事作风,真正与“事难办、脸难看、门难进”官僚思想划清界限。其次,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解决乡镇“留不住人”现象,完善选调生、服务基层年限、上挂下派机制,适当提高乡镇干部待遇,在生活工作中对乡镇干部“厚爱三分”让乡镇成为更多干部人才的“归宿”而非“跳板”。最后,要在思想上、宣传上多与群众“唠唠嗑”,多听听群众意见、让乡镇干部多下村 “串串门”、“采采风”,树立“亲民、爱民、护民”政府形象,勿让村(社区)于乡镇政府成为第二个“二元结构”。《意见》出台即让基层工作者看到了改革的春天,又让群众看到了我党铸实铸牢与基层鱼水情的态度和决心,更能“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