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随着八项规定等硬约束的出台,干部的作风有了明显的好转,但一些新的“干部不作为”问题还是十分突出,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比如“磨洋工”式的出工不出活,比如搞没有原则的一团和气,比如怕担风险责任搞无为而治等等。以前,有的干部在搞工作的同时,往往想着在边缘地带弄点“外快”,附带着得到所谓的“好处”;现在不准肆意发放钱物了,没有了那些“灰色收入”和“夜草”,一些干部瞬间干劲顿失,开始“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索性上班混日子、坐登月工资。以前,有些干部开展工作喜欢用经济杠杆和综合手段,也算“敢抓敢管”,也能够“动真碰硬”和敢于批评他人,搞工作力度也很大;现在经济杠杆不敢用了,综合手段也不好用了,就一下子束手缚脚起来,顿时感觉到迷茫,不去思考,也不去创新,找不到推进工作的好方法好手段,索性就“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推行“好人主义”,既不干工作,又不去管事情,更不去约束人和批评人。以前,很多干部很有闯劲,为了工作甚至不怕“背处分”,不怕“丢帽子”,一心干事创业,就是“三上三下”也在所不惜;现在搞工作“前怕老虎后怕狼”,畏首畏尾、踌躇不前,固步自封不拼搏,信封“黄老之术”不作为,诸如“这工作风险太大,能不能再放一放,等等再看”“就是不干事,也不能犯事啊!”等等,虚度年华、消极应付,当“无脑无心”的撞钟和尚。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有害的,长此以往,不但影响行政效率,疏远党群关系,也耽误了党政事业发展,更何谈干部个人的成长。
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动机不纯”。当兵吃粮、拿俸当差,干部有制式的工资福利等待遇保障,有正规的薪资福利,虽说待遇不一定能够满足一些人过高的“心理预期”,但是保证正常生活和逐步改善家境还是搓搓有余的。所以说,不要有太多的私心杂念,不要浑身“满满的负能量”,这样不仅容易迷失了自我,还得不到一颗平常心和应有的快乐。第二,是“懒惰”。社会发展是必然趋势,变是永恒的主题,干部也要有应对形式变化的认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顺势而为、逆势而争,要得是一种大无畏的气魄和积极的出世态度。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只要不懒惰,愿意付出心血和精力,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多思考、多尝试,总能找到破解难题的良策。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换种思维尝试,长期困扰自己的难题往往能够迎刃而解、势如破竹。第三,是“不担当”。过于珍惜自己的羽毛一定会招致失败,瞻前顾后只会贻误战机,不敢冒险一定不会有惊喜的收获。夸张一点来说,什么环境下都有人脱颖而出,什么逆境中都有人成功;可见,成功与否主要不是环境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俗话说“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虽然有些狭隘,但是道理还是可取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付出一份回报;这种付出,不光是时间和心血,也是在付出一些“机会成本”,也是在承受一定的风险和压力。可以说,干事创业哪有顺风顺水的,哪有无忧无虑的,哪有不担当的?
干部不作为问题十分有害,直接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相违背。要解决好干部不作为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给干部“清心”“醒脑”;一方面要用好奖惩机制,给队伍“扬正”“抑邪”;一方面要加强个人自律,提升境界品位,让自己多一点正能量,多一点人格魅力和闪光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