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基层党员致洪秀柱主席公开信
尊敬的洪主席: 您好!我是一名中共党员。围绕当前两岸僵局和国民党的再起,我想从一个大陆人的视角,谈一点个人浅见。 2016年9月4日,中国国民党第19次全代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题为“真诚反省、勇于改革”的政策纲领明确指出:由于当局及民进党至今仍不放弃台独党纲,依然不接受九二共识,两岸和平已经出现重大变数。政纲同时强调:在中华民国宪法基础上,深化九二共识,积极探讨以和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可能性,扮演推动两岸和平制度化角色,确保台湾人民福祉。 由于这一政策纲领只在总论中提到“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并且没有提出深化九二共识的具体办法,因而引发国民党内有关“一中各表”的存废争议。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后,所执行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两岸政策,确实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仍被国民党内较多民意所接纳。在目前五位党主席参选人中,较有实力的郝龙斌、吴敦义两位参选人均已明确宣示将继续沿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但都仍未对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的后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遇到的政治瓶颈提出对策。 深化九二共识,推动两岸签署和平协议,涉及两岸宪法及相关法律的修改,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民、共三党联动。如果国民党有关“九二共识”是否必须连结“一中各表”的争议不能有效化解,一方面会影响国民党团结,另一方面也会冲淡甚至掩盖深化九二共识的迫切重要性,影响国民党的再起。为了尽快整合国民党内部不同意见,坚定深化九二共识信心,破解两岸僵局,落实和平政纲,我郑重向国民党中央建议:积极推动两岸当局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开启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争取早日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一、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两大矛盾 中国有句古语,叫上医医国。医生为病人治病,要先查找病因。深化九二共识,破解两岸僵局,也需要先找出僵局形成的原因。我认为,目前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由国共内战造成并延续至今的两岸主权对立,即国民党创建并捍卫的中华民国与共产党领导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叠主权的对立。这一矛盾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原本只存在于国共两党之间,是两岸的主要矛盾。民进党成立初期,主张台独建国。在国共两党共同反对台独,以及美国不支持两岸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两岸和国际背景下,民进党已经认识到台独建国是一条行不通的死路。民进党在去年520重返执政后,多次表态愿意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推动两岸关系。由于民进党仍没放弃台独党纲,国共两党质疑民进党借壳上市,却忽略了长期存在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两岸主要矛盾——主权对立。 二是两岸的统独对立。这一矛盾是两岸分治后衍生的,是两岸的次要矛盾。民进党主张台独建国时,统独矛盾不仅存在于民共两党之间,也存在于国民两党之间。两蒋时期威权反独,台独是没有市场的。经过李扁时期的去中国化教育,台独势力迅速壮大,导致如今的台湾社会已经到了不敢言统的地步。马英九前主席参加2008年总统大选时,将国民党的两岸政策调整为“不统、不独、不武”,显示国民党既没有了统一大陆的信心和能力,也已经丧失了反对台独的决心和斗志。因此,当前的统独矛盾主要存在于民共两党之间。 现在出现的新情况是,民进党不放弃台独党纲表态愿意接受中华民国宪政体制,统独对立融进了主权对立。国民党不敢再言终极统一已经演变成了华独政党,主权对立也接纳隐含了统独对立。民进党去年520重返执政后,把两岸的统独对立和主权对立叠加在一起,跟2000年初次上台一样,只是增加了两岸当局破解政治僵局的难度。而实质上,不论是陈水扁2000年上台执政,还是蔡英文2016年重返执政,竞选的都是中华民国总统,也基本上都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进行政务活动,统独对立一直从属于主权对立。因此,两岸主权对立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两岸的主要矛盾。 台海局势无论如何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找出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两大矛盾,并厘清主次关系,然后对症下药,就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当前,国共两党、尤其是共产党的两岸政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能抓住两岸主权对立的主要矛盾,而在两岸次要的统独矛盾上乱投医。武力震慑台独,却增加了全体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恐惧和厌恶。限缩台独的国际空间,也给全体台湾人民留下被大陆打压的负面观感。国共两党不着手解决两岸主权矛盾,不理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关系,就没法把台湾意识和台独意识区分开。把热爱中华民国的台湾同胞和极少数的台独分子混为一体,不得要领去反台独,结果越反越独。 如今,民进党多次表态愿意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推动两岸关系,中华民国已经成为台湾蓝绿两大阵营的最大公约数。历史上的中华民国,虽然在1949年之后已经逐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推翻取代。但在两岸政治现实中,中华民国仍然是2300万台湾人民赖以生存的国家。大陆不正视中华民国的现实存在,两岸政治僵局就无法破解。大陆直接接受中华民国,就会造成两个中国。这就是目前两岸政治僵局的症结所在。二、两岸主要矛盾的破解之策 两岸主权对立是两岸的主要矛盾,破解这一主要矛盾,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落实孙中山先生毕生倡导的“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 孙中山先生是海峡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共尊的伟大民主先驱,台湾的重要政治场合至今依然悬挂孙中山画像,被尊为中华民国国父。大陆每年国庆,天安门广场也都摆放孙中山画像,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内的的大陆人民都非常敬仰孙中山先生,其倡导的“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是海峡两岸都能认同的普世价值。常言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两岸如今的分治局面本身是由国共内战造成的,国共两党理应率先承担起中华民族和解的重责大任。只要能够破解主要存在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两岸主权对立,两岸的统独对立自然而然就能轻松化解。可以试想,两岸主权对立时,台独尚且不能实现。两岸主权对立一旦破解,哪里还会有台独的生存空间? 同时,国共两党、两岸当局及人民都应体认:在大陆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当下,台湾社会若不接受终极统一,两岸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大陆若不积极推动政治民主,拉近两岸人民心灵的距离,两岸也不可能实现和平统一。 中华民国1912年在大陆成立后,先是经历袁世凯、张勋复辟和军阀混战,后又遭受日寇侵略。抗战结束后,本应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复兴中华的有利时机,由于国共内战,导致海峡两岸至今仍处于分治状态。中华民国退踞台湾后,在李登辉执政时期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同时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之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及民主宪政制度才在台湾得以真正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后,也进行了有益的民主尝试,大陆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民主集中制度。台湾的民主宪政制度是孙中山先生参照欧美民主模式创建的,能够让人民充分享受言论自由和相对公平参与选举的权利,但近些年来也暴露出政府效率低下、社会状态混乱等弊病。大陆的民主集中制度借鉴的是苏联民主经验,较多限制了人民自由的权利,但政府运作顺畅高效,并且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大陆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是明证。各有优势,都有弊端。 中国地域广阔,南方和北方,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生活方式、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不尽相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汪辜会谈之后,我曾致信江泽民前总书记,呼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各种民主权利,建议设立五大政治特区,将四大经济特区之首的深圳市、与金门隔海相望的厦门市、台商密集的上海市、曾是中华民国陪都的重庆市及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划为中国政治民主改革综合试验区,邀请台湾各党各界人士与大陆人民一道,取长补短,先行先试,由点带面,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共同探索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道路,通过落实主权在民,拉近两岸人民心灵的距离,最终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 一个国家经济力量的壮大和军事实力的提升,可以让这个国家变得强大;而只有开明的政治和优秀的文化,才能使这个国家变得伟大。大陆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倡导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为大陆经济改革注入巨大动力,并发挥了引领作用。五大政治特区,若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设立并推进,也必将带动大陆政治民主改革,实现中国政治民主质的飞跃,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树立一座丰碑。三、深化九二共识 开启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 两岸主权对立无论以何种方式解决,需要两岸进行政治对话和谈判。习近平总书记接掌大陆领导权后,推动实现两岸主管事务部门首长会晤,举行习马会,已经搭建了两岸商谈政治议题的官方平台。但由于缺乏两岸都能认可的意向共识,加上台湾立法院为商谈政治议题设置了人为障碍,以及去年520民进党重返执政后,大陆中断两岸官方联系沟通管道,导致两岸政治对话和谈判至今迟迟无法开启。为了破解两岸政治僵局,两岸的有识之士曾积极提出很多设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早期有联邦模式、两德模式。后来有宋楚瑜提出、联合报至今经常论述的大屋顶中国模式和张亚中提出的一中三宪模式,以及苏贞昌最早提出、蔡英文接棒的隐含两国论的台湾共识和谢长廷提出的宪法共识。前年,施明德、苏起等蓝绿七贤士又提出大一中架构。我认真研析过上述的和解设想,发现都存在两个致命的缺陷: 一是没能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九二共识是两岸官方授权的两会经过多轮协商形成的,更重要的是九二共识开启了两岸两会事务性协商的大门,而且在两岸经济文化议题的协商中行之有效。并且,美国也对2008年国民党执政以来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的良性互动非常肯定。当然,有的和解设想是在九二共识形成之前提出的,未能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可以理解。九二共识形成后,虽然在两岸进入深水区商谈政治议题仍显脆弱,但脱离九二共识凭空设想两岸和解方案,注定不会取得红、蓝、绿三方共识。这就是以上的各种和解设想至今无法得到实现的重要原因,有的设想甚至在单一阵营都无法取得共识。 二是没能正视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原本就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海问题设计的,只是先在收复香港、澳门过程中得到实践。虽然“一国两制”随着形势的发展暴露出很多问题,适用于台湾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但以“一国两制”解决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毕竟已有成功的先例。两岸的政经格局虽然会受到美日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总体上是由大陆主导的,这一趋势将会随着大陆的进一步崛起更加明显。台湾不接受“一国两制”,国民党执政时还可依靠九二共识维持现状,如今不接受九二共识的民进党重新执政,大陆已经中断两岸官方联系沟通机制,一旦失去耐性,就很有可能用经济、外交等手段,甚至以军事手段,强迫台湾接受。而台湾的任何设想要是与大陆的“一国两制”不能相容,都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台湾接受“一国两制”越早,谈判的筹码越多,对台湾也越有利。再继续拖耗下去,台湾将来接受“一国两制”时,只能完全指望大陆的善意。因此我说,大陆不正视中华民国的现实存在,两岸政治对话和谈判就无法开启;台湾不接受“一国两制”,两岸就不可能实现和平,这是两岸都必须面对的政治现实。 任何政治僵局的化解都需要立足并尊重现实。当前,两岸最大的政治现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台湾视为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从未对台湾地区行使统治权;中华民国宪法规定的领土范围涵盖大陆地区,但从1949年开始也没对大陆地区行使统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取代中华民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先后与世界上17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华民国仍与21个国家维持着外交关系。 基于这种政治现实和以上分析,我提议一个深化九二共识、也是破解当前两岸僵局的最简单办法:既然两岸领土和主权重叠,又无法承认对岸是一个国家,两岸可以根据各自宪法,相互承认对岸为自己宪法框架(架构)下的政治特区。亦即,大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承认台湾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框架下的一个政治特区,实际统治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政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区政府,中华民国总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首。在联合国和173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整个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框架下的台湾特区政府。 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础上,大陆也应默认:台湾根据中华民国宪法,承认大陆地区是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的一个政治特区,实际统治大陆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是中华民国大陆特区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就是中华民国大陆特首。在21个中华民国邦交国,中华民国政府是代表整个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只是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的大陆特区政府。 这样,两岸双方既对等尊严,又可实现重叠主权下治权的相互承认。只要两岸在国际上不推行双重承认,就不会造成两个中国。 根据两岸宪法,两岸接受对岸为政治特区并不困难,难点在于两岸无法相互接受“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在这一点上,两岸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启政治智慧。老子曾说:“名是道的外相”。两岸若继续以对抗排斥对岸的旧思维,去解读不断变化中的两岸政治关系,就会因一个国家之“名”而困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道”,两岸政治关系僵局永远也无法打破。若改以包容接纳对岸的新思维,两岸虽然都有国家之“名”,但都把对岸当成自己宪法框架(架构)下的政治特区,不再继续视为无法接纳的国家,长期困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权对立难题也就有了破解之道。按照两岸相互接纳对岸为政治特区的新思维,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础上,两岸的政治关系就是一个中国框架(架构)下特区与特区的关系。可以称为“特殊两区论”,或叫“一中两特区论”。未来的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就可以在中华民国大陆特区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区政府(中华民国)之间对等尊严进行。 在俄罗斯83个联邦主体中,有的称为州,有的称为边疆区、自治州和直辖市,也有称为自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下辖的行政区,有的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香港和澳门称为特别行政区,大陆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框架下的一个政治特区,特区名称继续使用“中华民国”;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础上,台湾承认大陆是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的一个政治特区,特区名称继续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也都是完全行得通的。 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后,两岸都从各自宪法层面上实现两岸主权与治权的连结,能够把两岸关系从“有你无我、有我无你”提升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说是对“九二共识”的深化,也是对“一中各表”的夯实。既包容了国共两党的两岸政策,也兼顾了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民进党执政团队已经多次明确表态:“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没有道理不接受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民进党执政团队接受“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等同架空民进党的台独党纲,民共两党也就不必在废不废除台独党纲问题上争论不休了,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大陆对民进党当局推行柔性台独路线的疑虑,进而解除大陆对台军事部署。 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后,以大陆视角,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政治特区,等于在台湾落实了“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框架下的“一国两制”。换句话说,只要大陆能够务实将包括名称在内的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作为一个特区体制予以接受,即把中华民国“台湾特区化”,“一国两制”就在台湾落实了,而且不需要像接收香港和澳门那样,即要成立特区筹备委员会,又要制定特区基本法。完全符合大陆一贯坚持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大政方针,大陆没有道理不接受。以台湾视角,承认大陆是中华民国的一个政治特区,也在落实“一国两制”,只不过是中华民国架构下的“一国两制”。当今台湾的政治人物在蓝绿恶斗的社会氛围下,已经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包括一再坚持“一中各表”的马英九前主席在内,谈“一国两制”色变。台湾社会不愿接受“一国两制”,是不愿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框架下的“一国两制”,中华民国是台湾朝野的最大公约数,中华民国架构下的“一国两制”,台湾社会有什么不能接受呢?四、两岸互认政治特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既是对九二共识的深化,也是对一中各表的夯实,又能落实一国两制,对于两岸红、蓝、绿三方是一个三赢的结果,可以解决现实两岸及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很多难题。 譬如,两岸在对岸邦(建)交国的国际生存空间问题。 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华民国大陆特区政府,中华民国政府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区政府。不论在两岸场合,还是在国际场合,两岸领导人都可以见面,也都可以互称官衔,只是把对方视为特首即可。在中华民国邦交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就是中华民国大陆特首,大陆领导人到中华民国邦交国访问时,只能享受中华民国特首的政治礼遇;同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中华民国总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首,台湾领导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访问时,只能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首的政治礼遇,大陆不仅不应再打压,而且还要提供各种便利,并帮助安排台湾领导人会见建交国政要和各界名流,层级越高越好,让台湾领导人充分感受“两岸一家亲”的温暖,尽享大国的尊严和荣耀。 这样就把两岸外交从零和转变为双赢,不仅能够解决台湾同胞普遍关心的国际生存空间问题,同时也扩大了大陆的国际空间。 又如,台湾参加联合国及其国际组织问题,以台湾参加今年5月下旬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为例。 由于目前两岸官方联系沟通管道中断,大陆紧缩台湾国际空间,台湾医界已经有人疑虑,台湾今年能否顺利出席世界卫生大会。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后,中华民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区,当然就可以使用“中华民国”的名称,参加世界卫生大会,这相当于两岸各让一步,大陆给台湾面子,台湾给大陆里子,双方都海阔天空。 也许大陆有人会问:台湾以“中华民国”的名称参加参加世界卫生大会,岂不造成了两个中国?我的解疑是: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以及国际组织相关决议均有体现“一中原则”的条文,台湾以“中华民国”的名称参加世界卫生大会,虽然名称上会出现两个中国,中华民国仅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区出席世界卫生大会的,实质上体现的仍是一个中国原则。至于台湾有人说是以主权国家参加世界卫生大会,国际社会不会承认,在两岸和平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大陆也不要因名害实,斤斤计较,这能体现大陆事台湾以仁。 以台湾视角,台湾既可在国际上使用“中华民国”的名称、又能享受比香港特区、澳门特区更加优厚的特区待遇,这叫台湾事大陆以智。认识台湾很难,认清复杂的国际环境更难,在现实国际环境中为台湾找到既有尊严又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是难上加难,以此与国民党及2300万台湾同胞共勉。 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一个中华民国,两岸各自解读:台湾可以自我解读为主权国家,大陆当然解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框架下的政治特区。这样,大陆赢的是“一中原则”,台湾赢的是“中华民国走向世界”,不仅能够化解台湾参加世界卫生大会争议,也为今后台湾加入其他国际组织,以及未来成为联合国观察员提供一个可以套用的互利双赢模式。五、结语 依据我以往投书中国国民党主席信箱的经验,贵党对民意建言一般都会给予回复。希望洪主席在函复我的建议之后,将复函连同这份建议制作成新闻稿,发布在中国国民党全球资讯网。最好再召开一次记者会,引导两岸媒体关注与学者讨论,以及社会各界代表人士针对这一建议发表个人看法,务实进行理论探讨,进而引起两岸当局重视并表态。 洪主席是深化九二共识的积极推动者,如果两岸舆论对我所提建议看法正面,希望由洪主席主导,在国民党中常会进行专案讨论,尽快整合党内不同意见,先在国民党内部形成共识。同时建议洪主席在本届主席任期内,再安排一次大陆行,并争取举行第二次洪习会,与我党习近平总书记当面探讨深化九二共识、破解两岸僵局的具体可行办法。充分发挥国民党在两岸当局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积极推动两岸当局早日达成新共识,签署和平协议,造福两岸人民。 此致敬礼!
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员杨海峰2017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