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爆出食安问题的台湾顶新集团2日晚证实,经董事会决议,台湾康师傅自2017年1月1日解散,之后将进行清算公告。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3日表示,目前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未受不利影响。但有大陆台商表示,康师傅营利呈下跌趋势。有媒体也指出,在大陆被称为“国民泡面”的康师傅近年销情已不如往昔。康师傅控股去年前3季的净利润也大跌近4成。 据悉,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过去业务仅是进口生产设备,并出租给味全委托生产。2014年爆发油品事件后,台湾已不再生产销售康师傅即食面。因此,台湾康师傅基本已无任何实质营运业务,董事会决定依法办理公司解散清算事宜。 2014年已停产即食面 康师傅是顶新国际集团旗下品牌。而顶新是台湾一个以食品制销为中心的企业集团,由彰化出身的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四兄弟共同创立。旗下拥有大陆消费者比较熟悉的品牌如康师傅、德克士、味全、全家FamilyMart等,同时顶新还涉及粮油、地产及社会公益等行业,事业版图横跨两岸。而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总部设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从事即食面、饮品、糕饼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生产和经营。 多位在大陆从事食品行业的台商表示,岛内自顶新集团爆发“黑心油”事件后,台湾民众就发起“灭顶行动”,抵制顶新旗下康师傅的食品。台商李儒钦表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在大陆也有人抵制康师傅的食品。这应是造成康师傅产品销情不佳的原因之一。 在福州经营多家牛肉面的台商孙一华指出,消费者被骗过一次后就很难再相信这个品牌了,特别是食品行业。在平潭从事两岸跨境电商的台商金继先也表示,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关注自己舌尖安全,大陆从高层到地方这些年都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反观台湾,一向标榜食品安全高规格、数十年努力建立起来的质量安全的企业却问题频出。 据中央社引述《中国经营报》报道,去年前3季康师傅控股的营收年减9.44%至69.13亿美元,净利润下跌37.85%至2.13亿美元。第3季的业绩则较1、2季好转,主要得益于饮品事业业绩拉抬。 外资杯面分薄市占率 康师傅曾在财报中指出,集团受即食面升级短期压力影响整体表现不佳;同时即食面品类加大了广告投入,完善品牌建设直接拉低了康师傅的利润;还提到即食面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致使该项业务的毛利率降低。 此外,外资品牌的碗装、杯装即食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康师傅在大陆原有的市场份额。如日本日清及其旗下出前一丁、合味道,韩国农心、新加坡KOKA以及泰国Mama等,它们的售价也更高,普遍在每盒人民币5.5元至12元不等。 康师傅的竞争对手统一则因为变换花样、推陈出新,其2016上半年即食面业务收益为人民币4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8%。 
折损千亿市值 康师傅被剔出恒指 去年9月5日起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康师傅控股被剔除出恒生指数成份股。自2011年年底入选到被剔除,康师傅只在恒指成份上待了不到五年。从入选至今,康师傅的总市值已经跌去了近千亿港元。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康师傅被剔除出恒指成份股,显然跟康师傅近年业绩持续下滑有关。 恒生指数目前共有50只成份股,入选的皆是港股标杆性的大公司。入选恒生指数通常意味着恒指公司乃至市场的认可。 恒指公司的资料显示:康师傅控股于2011年12月5日被纳入恒生指数。当时康师傅正处于鼎盛时期,市值最高时超过1400亿港币。但最近两年,这家曾经的大牛股正在遭受市值暴跌、利润下滑的双重压力,当前总市值徘徊在400亿港元左右,几年之间已经折损了千亿市值。康师傅控股将被剔除出恒生指数,似乎在意料之外,但在投资者心目中却是情理之中。公开资料显示,在2011年之前的10年康师傅的股价上涨超过20倍,但自2012年以来,利润持续下滑,股价处于持续的下跌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