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大片的蔗田茶园、连排的简陋住房、相对封闭的管理体制……在广东,一说起华侨农场,人们就会有这样的传统印象。
但现在,遍佈广东的23个华侨农场已经彻底改变了“不工不农、不城不乡、不上不下、不死不活”的旧面貌。它们或者变身高新技术园区,或者变成工农两旺的產业区,或者变成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新城镇,洋溢著旺盛的活力。
在8日召开的广东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总结会上,广东省侨办主任李心说,经过8年努力,广东华侨农场已经基本实现了改革发展目標,农场领导体制基本理顺,歷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侨场经济有较快发展,面貌有较大改变,归难侨及职工群眾生產生活水准显著提高,华侨农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华侨农场不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源”。
广东是全国设立华侨农场最早、最多的省份。分佈於珠三角及粤东西北的23个华侨农场,安置了来自24个国家的近7万归难侨。但隨著时代发展,华侨农场独特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適应市场经济环境,改革发展成为迫切呼声。
近年来,按照国家部署,广东深化侨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管理关係,23个侨场全部改制为经济管理区、镇或街道办事处以及发展公司,体制基本融入地方,经济活力不断提升。2008年,广东省政府出臺了《广东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了侨场与当地实现同地同城同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標。
2008年以来,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全省华侨农场共引进工业项目超过650个,投资总额超过700亿元。华侨农场区域已经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產业开发区1个、省市级重点工业园区11个。同时,“英红九號”“珠江绿色有机蔬菜”“北极罗非鱼”“陆丰优质水果”等特色品牌都是华侨农场出品。
华侨农场归难侨的生活水准也隨之同步提升。近十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广东省完成了两轮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中央和省级相继投放財政补助近9亿元,支持侨场5万多户困难户进行危房改造。侨场原先还存在的“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就学难”等系列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瓜果飘香、欢歌笑语……眼下,一些华侨农场正在向绿色、宜居的特色文化小镇转变,利用特有的侨文化大力发展旅游观光產业,开设了东南亚风情旅游、茶文化休閒旅游等特色项目。有的华侨农场还建立了侨场博物馆,从南洋劳作工具到金山行李箱,一件件展品都传承著侨场的变迁,述说著沉甸甸的侨事侨情。(完)